陶梓鈺
隨著全國多地迎來寒潮,很多愛美的年輕人又開始為要不要穿秋褲而煩惱,各種“秋褲陰謀論”也卷土重來。其實對于秋褲這種舶來品,為之煩惱的不僅是中國人,在它誕生的上百年時間里,從歐洲、亞洲一直到美洲,無數人都在要溫度(穿秋褲)還是要風度(不穿秋褲)之間糾結徘徊。
如果從廣義上講,秋褲是指“穿在外褲里、以保暖為主要目的的長腿褲子”,具備這種功能的褲子甚至可以追溯到中世紀。大約在公元8世紀,歐洲貴族為方便騎馬,開始拋棄傳統的長袍改穿雙層褲,其中緊身的外褲后來被統稱為馬褲,里面那層褲子則被稱為襯褲,后者就是有案可查的秋褲鼻祖。到文藝復興時期,文藝作品上已經可以找到各種長腿襯褲,說明秋褲已開始風靡了。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考證秋褲在英國起源時稱,英格蘭人開始穿秋褲始于17世紀。英格蘭人發現秋褲在家里白天隨便穿著很隨意舒服,又可以當做睡褲,特別是給兒童使用,穿秋褲就變得流行起來。后來美國還出現一種更怪異的連體秋褲,它們的樣式是將人體上下身全部包住,手腳腕口緊收,幾乎等于將秋衣和秋褲無縫結合到了一起,以確保在寒冷的北美大陸冬季,能盡可能保持體溫。這些早期秋褲原型依然以保暖為主要功能,在“吃不飽穿不暖”、食物缺乏、維持人體所需熱量不夠的時期,秋褲美觀與否還不在當時社會的審美范圍之中。
現代意義上的秋衣秋褲,一直要到20世紀初才正式出現,它的流行還與世界第一位重量級拳王約翰·薩利文有關。這位拳王喜歡穿著秋褲參加比賽,他打遍拳壇無敵手的威名連同身穿秋褲的猛男形象讓歐美民眾為之傾倒,英國一家制衣公司立即抓住這個商機,將其生產的秋褲以拳王的外號命名為“LongJohns”,由此引領了當時的時裝風尚。很快,現代秋褲就因實用而風行全世界,從歐洲到美洲,甚至在遠東的日本、中國,都廣泛出現了它的身影。
但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解決了溫飽問題的人們很快就開始為秋褲實用但不甚悅目的問題而煩惱。二戰戰場上,秋褲成為冬季必備的軍需品,大量配備參戰的各國軍隊。1941年10月16日,一名駐扎在威斯康星的美國新兵在家書中寫道:“上周五天氣轉冷了一點,我們收到了過冬的衣物。秋褲太暖和了,我一刻都不想離開它。”但很多二戰老兵也回憶說,相當多的美軍士兵對于是否要穿上這種鼓鼓囊囊、嚴重影響軍人氣質的衣物而猶豫不決。不過歐洲戰場的暴風雪很快教訓了這些愛美的美軍士兵,秋衣秋褲迅速成為歐洲戰場上美軍的冬季標配。在幾年后的朝鮮戰爭中,美軍高層總結經驗教訓,為減少士兵對秋褲的抵觸情緒,干脆早早地拍攝了一部宣傳片,介紹包括秋褲在內的冬季制服特性,以確保美軍士兵能身穿秋褲盡早適應寒冷的朝鮮冬季。
盡管對秋褲充滿抵觸,但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它仍是歐美地區度過寒冷冬季的必需品。人們一邊抱怨它的臃腫,一邊卻不得不穿上秋褲才能出門辦事,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上世紀70年代。隨著歐美家庭和辦公室廣泛安裝室內供暖設備,車輛、地鐵也普及了空調,室內溫暖如春,而人們冬日在戶外時間很短,出行的人們不再需要長時間暴露在冷風中而擔心受凍,失去實用性的秋褲迅速被喜歡時尚的年輕人淘汰,甚至被一些人視為“老弱病幼”人群才會穿的衣服。上世紀90年代后,各種耐寒保暖的新服裝材料也大量出現,更加劇了秋褲在歐美的沒落。
而在中國,秋衣秋褲雖然早已出現,但因為民國時期紡織工藝的落后,它的廣泛興起還是在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大力發展國產面料之后。由于這個時間節點與建國初期蘇聯對華援助巧合,才被“秋褲是蘇聯滅亡中國的陰謀”等謠言所利用。伴隨著近年中國城市生活水平向歐美逐步靠近,秋褲在中國也同樣迎來了被“嫌棄”的命運。不過近年來這種趨勢也有所轉變,各國人士都開始呼吁減少發電、節省能源,秋褲又開始返回人們必需品中,比如韓國前總統李明博就數次在廣播演講中公開呼吁,“穿上秋褲,節約能源”。▲
環球時報2017-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