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榮+張茜
【摘 要】紀錄片是一種特殊的電影類型,它是一種真實基礎上的文本構建,隨著影視藝術的發(fā)展,在新媒體和互聯(lián)網的強大舞臺下,把紀錄片推向高潮,豐富多彩的紀錄片類型又定義和重新定義了紀錄片的概念,從而更好地起到塑造和傳播的這一特性。同時也促進著社會的演變,將城市形象、文化傳播、政治傳達推向多元化、市場化、國際化。
【關鍵詞】影視藝術;文化傳播;形象塑造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1-0088-03
紀錄片作為一種紀實性的傳播媒介,對于文化擴散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紀錄片《河西走廊》《敦煌》《對望-絲路新旅程》,以絲綢之路為背景,以客觀和主觀的再現(xiàn)和表現(xiàn)來創(chuàng)作絲路,在大量具有真實影像的基礎上,結合吸納各國學者的研究成果,以歷史為基礎,采用以人說史的敘事方式,用記錄的手段跨越時空的構想,貫穿古今,緊系中外,借助于文化傳播意識形態(tài),構建互動的交流對話空間,塑造積極正面的形象,重新挖掘這座兩千多年的沙漠寶庫,將河西走廊以及西域的歷史人文展現(xiàn),將古老的建筑、繪畫、宗教等文明進行傳播。用獨特的藝術展現(xiàn)了絲綢之路上這顆耀眼的明珠。在新的時代格局下“一帶一路”的戰(zhàn)略構想形成,追隨古代歷史絲綢之路的步伐,主動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發(fā)展經濟合作伙伴關系,通過積極的對接和融合,發(fā)展各國之間的文化傳播和沿線城市的友好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為世界和平發(fā)展增添新的真正能量。
一、見證歷史主宰當下
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vonRichthofen)在他所著的《中國》一書中,首次把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14年,位于中國的中亞南部、西部和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主的這條亞歐經濟貿易文化交流道路,稱作“絲綢之路”。在此之后,德國史學家赫爾曼早1910年出版的《中國和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根據(jù)最新研究的文物考古資料,更進一步把絲綢之路蔓延到地中海西岸以及小亞細亞,明確了絲綢之路的基本范圍,即在中國的歷史上它經由中亞通向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經濟貿易通道,因大批量名貴的中國絲綢和絲織品經此往西傳送,因此稱作“絲綢之路”。至此,這條連接三大文明的交通流線有了一個形象而貼切的名稱。通過連接,這條絲綢之路上的文明古國互相溝通發(fā)展經濟貿易,加強文化交流,將各國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以及動植物的生產技術,進行不斷借鑒和融合。在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推動著世界文明的進步,促進了國與國之間的友好關系。故此也形成了河西走廊獨特的區(qū)位價值,成為古絲綢路的黃金地段。河西走廊展現(xiàn)著華夏文明的輝煌歷史,豐富的歷史文化瑰寶被保存下來,在漢代,漢武帝在河西走廊建立的河西四郡(武威、酒泉、張掖、敦煌)。河西四郡設置,對連接東西方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為絲綢之路的發(fā)展提供了便利,促進了漢朝的統(tǒng)一。
在紀錄片《河西走廊》第三集驛站中,運用影像史料生動立體的講述了河西四郡的重要性。影片的文本素材自然依賴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典籍的呈現(xiàn),運用情景再現(xiàn)的手法,將原本單一、枯燥、靜態(tài)的文字歷史轉變?yōu)橛腥ぁ討B(tài)、多維度的畫面歷史。使觀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理解影片所傳遞的信息。通過記錄片來起到文化傳播的作用。歷史的河西四郡讓天山南北的農業(yè)諸國,巴爾喀什湖一代的吳孫國連接成抗擊匈奴的戰(zhàn)隊,同時切割游牧的匈奴同羌族的聯(lián)系,各農業(yè)諸國歸服漢朝,并入漢朝的版圖,壯大了漢朝的實力,匈奴實力的削減消弱了對漢朝的影響。也將中原農業(yè)帶和天山以南農業(yè)區(qū)連接起來發(fā)展新型的農業(yè)帶。對于東方與西方的聯(lián)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絲綢之路的開辟提供了便利。
紀錄片《河西走廊》在重現(xiàn)歷史繁榮的同時,以城市空間為背景,運用對比的手法展現(xiàn)如今河西四郡的發(fā)展面貌。通過對歷史文化傳統(tǒng)展現(xiàn),經濟支柱命脈的發(fā)展,城市標志建立來塑造城市形象以及文化精神。例如:河西四郡之一,“武威”,武威古稱涼州,地處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東端,是絲綢之路由東而西步入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東大門,歷史上曾是著名的"絲綢之路"要道。這座擁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人文薈萃,曾經是五涼古都、西夏陪都,在這樣獨特的地理風貌中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展現(xiàn)了一幅奇光異彩的畫面。文物古跡頗為繁多,有6處全國文物保護單位、540多處省級文物保護點,目前為止,4.7萬多件館藏文物。突出的代表作品有“銅奔馬”,1983年10月,在眾多的珍貴文物中,“銅奔馬”摘得桂冠,國家旅游局將它確定為中國旅游標志。除此之外,還有獨一無二的稀世珍寶西夏碑;以及被稱為石窟鼻祖的天梯上石窟,建于北涼時期;號稱“隴右之冠”的武威文廟,建于明正統(tǒng)四年;元太子闊端和西藏佛教領導人薩班會晤的百塔寺遺址;壯觀樸實的絲路名剎海藏寺;佛教勝地鳩摩羅什寺塔;歷經千年的皇娘娘臺、齊家文化遺址、沙井子文物遺址和古長城遺址,都具有較高的文化旅游價值。
不論是對絲路文化精神的傳承,歷史思感的傳遞,還是人文精神的塑造,紀錄片《河西走廊》作為一種影視文化形式,從文化的角度來傳播河西走廊的歷史,運用城市符號進行形象塑造。作為一種傳播渠道,將大量的歷史文化和當今城市的發(fā)展規(guī)模廣泛擴散。在歷史文化的積淀中,對人們今天的生活方式有著巨大的影響,并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二、中國的,世界的
美國著名學者海登·懷特認為:“沒有任何歷史記載所見證的特定事件系列構成一個明顯完成了的完備的故事。我們并沒有生活在故事中,即便我們是通過回顧賦予我們的生活以故事的形式,來給生活賦予意義。”紀錄片《敦煌》正如是海登·懷特所說的那樣,現(xiàn)代人雖沒有生活在歷史的故事當中,但通過紀錄片將眾多的歷史片段重新構建起來,將那些令人眩目的歷史碎片,在大量真實歷史資料和各國學者的研究成果上重新拼貼出來,另外利用科技手段將現(xiàn)實影像資料與過去歷史畫面進行精神上的對接,用真人飾演歷史人物的電影技法進行情景再現(xiàn),全面展現(xiàn)了敦煌的魅力。
在紀錄片《敦煌》中,敦煌故事的開始建立在對敦煌的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開拓者身上,不同的人物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包括學者、和尚、道士、畫家、舞者、探險者,從他們身上我們對敦煌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是他們的故事揭開了藏經洞的秘密,了解了敦煌人民的民俗生活場景,婚喪嫁娶,以及絲綢之路上各國的貿易往來。又從每個大面塊細分使觀眾在歷史的發(fā)展和演變中,了解敦煌石窟,壁畫,彩塑的產生,也多層次反映了歷史事件、民俗生活、學術研究、宗教信仰等。采用一種自上而下看歷史的方式,從注重個案出發(fā),探索背后的歷史空間。充分展現(xiàn)了一副敦煌的全景圖。
在第六集《敦煌彩塑》講述了敦煌彩塑制作工匠的故事,以展示經典彩塑為主要內容,以唐代為背景,主人公通過師傅的講解、親身體驗對彩塑的制作流程,從尋訪原材料產地開始,將尋找的原材料進行古今對比,同時也講解了泥土的制作流程,顏料的取材制作流程等。對彩塑也進行分類講解展示,對比每個時期彩塑的代表作,分析說明各時期彩塑的不同特點。最后對彩塑進行細節(jié)展示,例如菩薩的手、服飾等利用鏡頭給予特寫,中間還講述了有趣的故事。一幕幕都展現(xiàn)敦煌彩塑的樸實壯觀,美輪美奐。
除了彩塑外,在第八集《舞夢敦煌》展現(xiàn)了舞蹈的藝術風采,其中英娘彈奏琵琶的舞姿呈現(xiàn)出了敦煌舞蹈S型的特點,模仿的是來自莫高窟112窟的一尊反彈琵琶的技樂菩薩。當代舞者提取了石窟內各個菩薩舞姿的特點,將其組編成一段段動人的舞蹈,這些婀娜多姿的身姿距今已經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已經成為我們懷念大唐的一個經典符號。也對窟內破損的壁畫采用數(shù)字技術進行復原,將敦煌壁畫上的人物、著裝、神態(tài)賦予生命,豐富絢麗敦煌壁畫栩栩如生地出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隨著對敦煌舞的深入研究,專家學者概括提出“敦煌舞派”的學術分類,也已成為表現(xiàn)中國古典舞的重要形式。
影視歷史給觀眾提了一個了解過去的窗口,用特殊的角度和方法去探索這座輝煌的歷史寶城,它的重要之處不在于它所講述的事實的真實性,而在于選擇講述事實的方式。紀錄片《敦煌》充當了傳統(tǒng)和歷史的橋梁,通過對敦煌文化的傳播,敦煌形象的樹立,這個在全球民族最具特色的城市,成為對外交流的重要渠道和展現(xiàn)國家形象的重要載體,讓這座中國的歷史名城以國際化趨勢,走向世界。
三、走向未來的通道
隨著絲路的不斷發(fā)展,橫跨亞歐大陸的貿易和文化交流在規(guī)模和種類上有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不斷的給各國輸送和創(chuàng)造著財福。緊扣當下正火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社會熱點,紀錄片《對望-絲路新旅程》以“共建、共享、共贏、共榮”為主題,講述了貿易、交通、投資領域的合作帶給沿線人民帶來的生活變遷,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開拓者、進取者的故事,推動歐亞大陸地緣經濟發(fā)展,記錄這個時代發(fā)生的巨大改變。
在歷史的長河中,商人帶著他們的貨物穿梭在中國和歐洲之間,沿線地區(qū)的生活發(fā)生著一點點的變化。當年,在這條四千公里的道路上,人們只用簡單有限的交通運輸工具,走完這艱難的旅途。時間漫長,路途遙遠,新鮮食物容易變質,無法運輸。滿足生活需要的農產品也無法走向遠方。在紀錄片第二集中講述了安納托利亞中部地區(qū)土耳其文化,六百多個天然洞穴,原本是藏身之處,如今卻有了意想不到的用途,因位于地底下的原因,冬暖夏涼,將它作為儲藏室,正是這樣土耳其出口三分之一的水果,開始了前往歐洲和亞洲的旅途,用洞穴儲藏檸檬、將水果保質期延長,大大增加了檸檬的出口量,現(xiàn)代絲綢之路貿易得以增長,賽拉爾那樣的農民獲得了更多的貨物訂單,用勤奮面對新的機遇。
位于吐魯番的坎兒井,荒漠地區(qū)特殊的水利系統(tǒng),讓干旱的吐魯番萌發(fā)了生機,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坎兒井灌溉出了絲綢之路茂盛的綠洲,隨著灌溉系統(tǒng)的出現(xiàn),受到了現(xiàn)代化的威脅和挑戰(zhàn),如果現(xiàn)在按水庫、渠道、機電井隨便開發(fā),再過十年坎兒井就會枯竭,當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遭遇了碰撞,我們該如何選擇?
吉爾吉斯斯坦,一個人口六百萬的國家,農業(yè)生產占用了這個國家?guī)缀跻话氲膭趧恿Γ隹诋a品的百分之二十是水果和農產品,這個古絲綢之路上的重地,正試圖成為現(xiàn)代絲綢之路上中亞食品的交易中心,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要克服一個嚴峻的挑戰(zhàn)——電力系統(tǒng)的缺乏,國家電力系統(tǒng)所能依靠的水電站,陳舊落后,電力短缺,頻繁停電,農業(yè)生產受到很大的影響,通過改造基礎設施,重新參與現(xiàn)代絲綢之路競爭。
越來越多的商業(yè)往來,推動著技術的進步,給絲綢之路沿線古老的農業(yè)生產帶來了巨大的改變;來自中國的周旭峰將西班牙的紅酒引入中國,優(yōu)質的土地和適宜的氣候,賦予西班牙紅酒獨有的特性,通過阿波洛尼加爾貨運站將紅酒運入中國,兩國文化得到傳遞,貿易得到發(fā)展;廚師杰克將東西方的口味融為一體,將法國菜的元素和中國比較傳統(tǒng)腐乳相結合,打造出一種適合中西方人的飲食文化。不同文化在這里交匯,我們對食物有了更新的認識,這條正在被復蘇的絲綢之路也重新定義著我們的飲食習慣。
記錄片《對望—絲路新旅程》運用進行時態(tài)的記錄,普通人追求夢想的行動和心路被真實展現(xiàn)出來。故事鮮活動人,視角獨特新穎,寶貴的遺產與多樣的文明被勤勞的人們記錄了下來,這是國內首部以“絲綢之路”經濟帶為闡釋話題和創(chuàng)作對象的中外合作記錄片,展現(xiàn)了在新的時代格局下,貿易、交通、投資領域的成功合作帶給沿線人民的生活變化。以全景式記錄重現(xiàn)絲綢之路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四、結語
通過紀錄片這種特殊的影視文化,從根本就是把特定的歷史面貌和城市文化形象相互結合在一起,再選擇具有代表城市形象的事物,用多種多樣的方式來表達和創(chuàng)新文化的傳播渠道。在此基礎上,將城市標志作為宣傳城市形象的基礎對象,用解說詞來對城市文化進行解剖,對城市的歷史和現(xiàn)代的發(fā)展進行比較。同時對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文化,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進行交流,這也成為展示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手段。讓更多的人去認識和了解絲路文化帶給世界的發(fā)展,通過對這條歷史悠久的中西文明交流要道的記錄,是我們感受到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紀錄片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載體,具有反映社會引導生活的功能,創(chuàng)作者應該站在時代的最前沿,以高度的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具有影響力的紀錄片。
參考文獻:
[1]范少言等著.絲綢之路沿線城鎮(zhèn)的興衰[M].北京:中國工業(yè)出版社,2010.
[2]陳凌.絲綢之路的古城[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5.
[3]柴建虹.絲綢之路與敦煌學[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4]張曉嫣.紀錄之美——對紀錄片的一些思考[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0(02).
[5]晨光.1989—2009年電視紀錄片美學形態(tài)及特征[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0.
[6]劉遠軍.電視紀錄片“情景再現(xiàn)”之真與失真[J].新聞研究導刊.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