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妍+蔣文宣
【摘 要】作為一個獨創的音樂教育體系,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以全新的觀念和方法,給予音樂教育深刻影響。在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中奧爾夫教育體系的應用,不僅給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程教學提供了新思路,對于推動兒童音樂教學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啟迪價值。
【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鋼琴教學;奧爾夫教育體系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1-0184-01
奧爾夫音樂教育,被譽為世界上形式最新穎、教育理念最獨特,最有創造性的音樂教育模式,奧爾夫音樂教育注重對學生興趣的培養,關注音樂的情感激發和體驗,同時,奧爾夫音樂教育,不只是單純重視技能強化,而是以學生為主體,提倡“本原性”音樂教育思想,注重音樂情感的抒發,引導學生用自然的方式體驗音樂。因此,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中奧爾夫教育體系的應用,對于開拓鋼琴教學新思路,提高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一、突出學前教育專業特色,注重對學生綜合水平的培養
學前教育專業主要是為了培養學前幼兒音樂教育工作者,其職業特點決定了在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中,應該突出學前教育專業特色,注重對學生綜合水平的培養。
當前,學前教育專業鋼琴教學鋼琴課設置缺乏科學性,一些學校只注重單一的技能教學,不能夠將鋼琴課程教學與其它學科融合,這樣,很難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在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中奧爾夫教育體系的應用,更有利于學生綜合水平的培養。奧爾夫音樂教學更加注重綜合性,一系列的綜合教學,動作、演奏、欣賞、表演和創作等可以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體現綜合性的特色,作為具有綜合性特征的藝術形式,鋼琴音樂的表現不僅僅是用手指進行演奏,還要用心感受,用耳朵來傾聽,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把握好節奏,運用語言、人聲、歌唱等多種作用,啟發學生了解音樂的節奏,培養學生的節奏感。
在訓練過程中,可以應用奧爾夫教學體系,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節拍,當學生對基本節拍熟悉之后,再進行組合節奏訓練。在學前教育專業鋼琴教學中,如果僅僅從節奏本身入手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學生很難對節奏感有一個理性認識,在實際操作中很容易出現問題。如果能夠和動作進行結合,在彈奏的節奏中將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從動作的節奏上把這種感性體驗模仿出來,就可以增進學生的理解和認識,從而實現培養學生綜合水平的目的。
二、讓鋼琴教學回歸鋼琴本性,激發學生音樂的本能反應
在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中奧爾夫教育體系的應用,有利于讓鋼琴教學回歸鋼琴本性,激發學生音樂的本能反應。奧爾夫的“原本性”涉及兩方面,尋找音樂的源頭,回歸人的本源。音樂教育與其他類型的教育不同,對于奧爾夫來說,音樂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需要情感交流和相互溝通。在鋼琴教學中,需要從自然的本性出發,用音樂進行情感交流,而不單純是技能傳授。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鋼琴彈奏基礎比較薄弱,與鋼琴專業學生相比較,其手指靈活性、柔韌性都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在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中,我們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演奏技能,更要注重學生藝術感受力和學習興趣培養,通過學習彈奏優秀鋼琴作品,提升學生的藝術品味與修養。
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我國學前教育課程設置成人化和專業化特征比較突出,在教材選擇上,許多學校的學前教育專業都使用專業簡版教材,老師口傳身授、學生模仿練習。然而,由于學生基礎差、底子薄,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在短期內達到一定的演奏水平,所以,傳統學前教育鋼琴教學模式下,鋼琴教學嚴重脫離教育實際,也很難培養學生藝術靈感。在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中奧爾夫教育體系的應用,更有利于貫徹“原本性”的原則,奧爾夫教育更多的重注體驗和感受,激發學生音樂的本能反應,對學生綜合水平的培養發揮重要作用。
三、不斷創新教學方法,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
素質教育對人才培養質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創新教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傳統的鋼琴教學課堂氣氛講究一個“靜”字,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一種被動狀態,教師主要注重傳授鋼琴演奏的技能技巧。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生的“參與”“創造”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動”起來,還要引導學生大膽發問,敢于質疑,挖掘學生潛在的創造力。
在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中,最具有特色的內容就是即興,注重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努力為學生營造自由開放的教學環境。教師應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改變學生固有思維模式,這不僅有利于滿足學生表現欲,激發學生興趣,還有利于激勵、喚醒、鼓舞學生,將學生的潛能喚醒和釋放出來。
四、結語
在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中奧爾夫教育體系的應用,是一種創新和嘗試,我們要從教學實際出發,因材施教,不斷挖掘學生的潛能,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方法,為學生將來更好地勝任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白艷.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與職業,2012,(32).
[2]劉丹.論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教學一一基于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啟示[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