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娜
【摘 要】佛教在漢朝就已經傳入我國,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繁盛發展以后,在唐代佛教文化達到鼎盛。佛教的傳入對我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和文化都產生了十分巨大的影響力。從佛教的傳入到其大放光彩,期間出現了大量的精美佛教藝術產物,同時也成就了許多歷史有名的藝術大師。我國的佛教藝術最早僅僅是模仿和吸收印度的佛教藝術,到了后期,中印藝術相互發展融合,中國式的佛教藝術最終確定在唐宋時期,這時候的中國美術受到了佛教傳入的影響,也開始發生了巨大變革,以至于誕生了新的題材內容,新的形式,由此,一種新的民族繪畫精神油然而生。佛教與佛教藝術密不可分,中國的佛教藝術也帶動著其他民族藝術一起發展。
【關鍵詞】佛教:佛教藝術:演變
中圖分類號:B9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1-0240-01
佛教從東漢開始傳入,到南北朝時期開始盛行,最終崛起于隋唐時期,宋朝以后慢慢衰敗,佛教最初作為外來的意識形式被傳入中國,對中國本土的儒家思想和傳統文化帶來巨大沖擊,隨著三教鼎力局面的形成,中國佛教藝術跟著佛教的傳播興盛起來。
一、佛教與佛教藝術的興盛
佛教在經過漢魏時期的傳播,到了魏晉時期產生玄學之時,佛學受到玄學的影響更是加快了發展步伐,到了十六國時期,佛教在南北方興盛開來,在南北朝更是發展透徹,已經趨于各個不同的階層,這時期的佛學已經在理論上取代了玄學,這也是為什么后來到了隋唐時期,佛教如此之盛的原因之一,從客觀意義上講,南北朝時期的佛學發展是奠定隋唐佛學文化的基礎力量。
從歷史的角度看待,佛學的發展速度是非常驚人的,節奏之快令人驚嘆,西晉時期的各個皇帝還沒有開始信奉佛學,到了東晉,明帝、成帝開始喜好佛法,安帝親身接收法事,后來的宋齊梁陳各個朝代的皇帝都信奉佛學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年,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這兩句簡單的詩句,就是描寫當時社會的佛學風氣及發展盛況。
佛教的功德事業的興盛帶動佛教藝術的蓬勃發展,也是必然之事。中外聞名的三大石窟——敦煌、云岡、龍門石窟,都是在這個時期開鑿的。敦煌早期的佛像從造型上受到了來自印度和中國南北朝的雙重影響,早期的敦煌壁畫雕像從面部精神到總體特征幾乎都與印度佛教相似。自從十六國以后,敦煌的統治者都是保持著與南方的緊密關系,所以才形成了以秀骨清像為主導地位的中原風格佛教藝術,尤其是北魏的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之后,到太和改制階段,這種風格幾乎已經成型。一直到隋朝,都延續著這種佛教人物風格。佛教人物的形象基本都是裹衣縛帶,仙風凜然的。在人物氣質方面,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更是完美對其進行了詮釋。這一時期,涌現出的大批佛教藝術及藝術家,更是數不勝數,這完全有賴于當時佛教及佛教藝術的興盛,這是社會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可以說佛教進入鼎盛時期以后,帶動的不僅僅是人們思想上的轉變,更為主要的,是它已經完全從單一的佛學演變成為了復雜多元化的佛學藝術。佛學藝術博大精深,可以融入到各個藝術領域中,在藝術界的引導作用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二、佛教與佛教藝術的衰落
宋代的思想文化留給后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存天理,滅人欲”,在這樣激進又矛盾的保守派文化代表之下,難以發展佛學及佛教文化,最典型的就是程朱理學和儒道釋的最終融合,佛教在日益儒化的過程中出現了陽儒陰釋的理論。在宋代,道教發展進入鼎盛時期,道教的興起必然會使佛教衰落,除了禪宗以外,幾乎無一幸免,至此,佛教藝術也逐漸沒落,但是,晚唐至兩宋之際所開鑿的四川大足石刻,是佛學藝術在盛唐的輝煌階段實現的一大宗教儀軌的突破,其帶給我們的藝術魅力與成熟魅力聞名于世。
三、結語
佛教在我國的發展經歷了漫長歷程,從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就可以看出,佛教藝術跟隨著佛教發展起伏跌宕。雖然佛教最初發展是為統治者服務的,但是不得不承認,佛教在中國有著深厚的文化根基,佛教藝術便是其中之一。佛教藝術對我國的美術、雕塑及壁畫藝術都影響甚大,除去佛教本身的宗教信仰之外,佛教文化及藝術一直都在影響著我國人民的生活及思想,早已滲透到我們生活之中。
參考文獻:
[1]阮榮春.佛教南傳之路[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
[2]印順.中國禪宗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3]王伯敏.中國美術通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
[4]范瑞華.中國佛教美術源流[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