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艷琴
【摘要】 目的 對創傷骨折患者護理過程中采用循證護理干預, 探究其在患者術后壓瘡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52例創傷骨折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 每組26例。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干預, 實驗組應用循證護理干預, 比較兩組患者壓瘡發生率、護理滿意度。結果 護理干預后, 實驗組患者壓瘡發生率為0,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3.08%(6/2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100.00%(26/26),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08%(19/2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創傷骨折患者護理過程中采用循證護理干預可顯著降低患者術后壓瘡發生率, 且可顯著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 值得臨床推薦。
【關鍵詞】 循證護理;創傷骨折;壓瘡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2.101
創傷骨折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和多發且病情較為復雜, 骨折部位具有多樣性以及復雜性, 術后易出現壓瘡, 究其原因, 與患者長期臥床、昏迷、營養不良、截癱等存在一定的相關性[1], 術后壓瘡預防要點是給予患者心理護理、皮膚護理、改善營養、保持正確體位等。本組探究中共計選取52例患者, 深入分析在創傷骨折患者護理過程中采用循證護理干預對患者術后壓瘡的作用,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52例創傷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別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26例。實驗組中男女分別為10、16例, 年齡19~66歲, 平均年齡(45.27±8.32)歲;對照組中男女分別為11、15例, 年齡20~67歲, 平均年齡(44.27±8.65)歲。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護理過程中應用常規護理干預, 給予患者病情變化情況監測以及藥物指導等;實驗組患者在護理過程中應用循證護理干預, 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 2. 1 建立循證護理小組 按照循證護理理念建立循證護理小組, 并給予小組成員系統性循證護理培訓, 小組組長需要具備豐富護理經驗以及高素質業務能力, 對循證護理實施辦法以及成員提出問題進行有效控制、及時解決, 小組組員需要根據循證問題來完成實證的尋找以及文獻的查詢, 并全面調查分析循證可靠性、實用性以及真實性[2], 制定的循證護理辦法需要具有系統性, 且需要針對患者病情變化情況進行隨時調整。
1. 2. 2 循證護理干預具體措施 長期臥床休息以及傷口疼痛可導致患者翻身困難, 需要給予患者針對性護理干預以避免患者出現壓瘡, 翻身間隔時間為2 h, 角度是左斜45°或者右斜45°, 患者腋部與上臂前伸30°并屈膝、屈髖, 分開雙腿, 兩膝墊軟枕, 有效預防骨隆突處相互受壓, 墊軟枕于患者雙側肩胛骨、枕骨、腰部、雙膝、骶尾部、雙側足下, 并每隔2 h將軟枕移開[3]。協助患者翻身時需要注意避免出現拖拉推等動作以及保持軸向一體并在進行適當移動時確保患者離開床位。注意疏導患者不良情緒, 給予心理護理, 鼓勵患者適應床上臥位大小便或者考慮留置尿管, 給予患者尿液及時清理并利用吸水襯墊以及勤換床單等辦法保證患者皮膚潔凈以及床單整潔, 需要重視患者陰囊處皮膚的干燥情況, 對于排汗過多以及傷口引流導致的皮膚潮濕患者, 需要加強護理干預以顯著降低患者壓瘡發生率。指導患者進行術后正確體位選擇, 患者一般術后需要將床頭抬高, 角度<30°, 有效避免患者創傷骨折部位受壓, 側臥時需要盡可能與床呈30°角并確保患者腰背部有被褥可以起到支撐作用, 加快患者人體骨突起部位血液循環, 確保壓力分散以及壓瘡并發癥風險降低, 側臥時身體避免與床呈90°角。
1. 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4] 比較兩組患者壓瘡發生率及滿意度。利用本院自擬調查問卷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價, 記錄滿意例數, 護理滿意度=滿意/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過分組護理干預后, 實驗組患者壓瘡發生率為0,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3.08%(6/2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100.00%(26/26),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08%(19/2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創傷骨折在臨床上發病率較高且術后易出現壓瘡, 可嚴重影響患者康復以及身心健康。
基于此, 臨床上在創傷骨折患者護理過程中提出了循證護理干預, 核心內容是以科學為主的現代護理理念以及系統性、針對性、完整性護理干預流程, 護理人員需要耐心、精確、認真的給予患者完成所有護理工作, 需要根據自身專業技能、患者愿望、護理經驗等盡可能給予患者護理方案科學制定, 盡可能促使患者積極參與護理方案制定并促使循證護理工作更加優質化以及人性化[5-8]。在循證護理干預中, 護理人員需要給予患者術后營養狀況評估并給予患者飲食指導, 指導患者多食用高蛋白、高纖維素以及高熱量食物, 要求擇期手術患者術前禁食禁水, 并在術前6 h食用少量清淡食物, 術前2 h飲用少量清淡液體, 以有效避免患者在手術期間出現口渴感及饑餓感, 避免患者出現類似于低血壓等生理病理變化, 影響手術順利進行[9, 10]。護理人員需要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并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充分的了解, 對患者不良情緒給予有效心理疏導并顯著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 積極協助臨床醫生的各項護理工作, 盡可能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 有效避免患者出現強烈心理過激反應或術后壓瘡。
本組研究中, 護理干預后, 實驗組患者壓瘡發生率為0,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3.08%(6/2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100.00%(26/26),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08%(19/2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說明創傷骨折患者采用循證護理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 在創傷骨折患者護理過程中采用循證護理干預可顯著降低患者術后壓瘡發生率, 同時顯著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 護理效果顯著, 值得臨床推薦。
參考文獻
[1] 王芳. 循證護理在創傷骨折患者術后壓瘡中的應用分析. 醫學信息, 2014(26):284.
[2] 盛井香, 吳玉梅. 循證護理干預用于下肢骨折術后患者效果評價.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6, 37(19):2477-2478.
[3] 張天鋒, 楊華清, 王俊杰, 等. 體位干預在股骨骨折術壓瘡防治護理中的效果.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5(7):1002-1004.
[4] 牛曉慧, 肖娜. 股骨頸骨折臥床患者的壓瘡防治綜合護理體會.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4, 7(13):186-187.
[5] 戚佳美. 骨盆骨折的臨床護理路徑的探討與分析. 中國保健營養, 2016, 26(25):338-339.
[6] 于麗新. 綜合護理在減輕四肢創傷骨折術后疼痛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17):229-230.
[7] 呂永紅. 護理干預在創傷骨折術后發熱患者中的應用. 中國社區醫師, 2015(24):150-151.
[8] 范雪梅, 吉愛萍, 王永. 術后疼痛控制護理在創傷性骨折病人中的應用價值. 光明中醫, 2016, 31(5):723-725.
[9] 何長青. 循證護理對外傷性跟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響. 齊魯護理雜志, 2015, 21(17):95-96.
[10] 韋福梅. 循證護理模式在外傷性顱骨骨折術后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 醫藥, 2016(11):00112.
[收到日期:2017-08-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