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蕾
摘要:舞蹈課作為師范教育階段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對學生身體形態的形成、動作協調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等具有重要價值。課程標準的制定從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接受能力等選擇適合的內容。注重普遍性的同時注意個別差異性,盡可能使每個學生的舞蹈知識與技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與提高。
關鍵詞:人文價值 因材施教 文化傳承 直觀教學
舞蹈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最富靈性和華美的藝術。隨著素質教育的推廣與深入,舞蹈的感受、想像、表現、創造等能力,已成為現代社會幼兒教師所不可缺少的職業基本功。
師范教育階段的舞蹈課程不僅要關注學生舞蹈基本功的學習,而且要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其它相關學科的知識體驗,鼓勵學生自主的學習,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內容和信息,拓展視野,使舞蹈課由神秘到有趣;由高深莫測到簡單易學,使每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能夠獲得成功的體驗。
一、課程的性質和價值
舞蹈課作為師范教育階段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對學生身體形態的形成、動作協調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等具有重要價值。舞蹈課不單純是培養學生的舞蹈技能,而是要著重培養學生開拓創新、整合貫通的能力,使其全面的發展,以適應其今后在幼兒園進行舞蹈教學時的技能需求。概括起來,舞蹈課程具有如下性質和價值。
(一)課程性質。人文性:舞蹈課程具有極高的人文價值,是不同時代人類文明、文化的累積與沉淀,是人類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完美結合。舞蹈課程通過豐富的內涵、動情的形式,令學生產生心靈的共鳴,是一門人文性的課程。
綜合性、創造性:舞蹈課程融匯了音樂、美學、服裝、造型等多種藝術學科的知識并賦予了學生自由想象和表現自我的空間,是一門兼具了綜合性和創造性的課程。
愉悅性:舞蹈課程通過富有情趣的欣賞、鑒賞、表演、創作、交流等教學活動,讓學生體會到舞蹈學習的快樂與滿足。
(二)課程價值。審美體驗價值:在舞蹈課程中,學生將逐漸獲得感受美、欣賞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文化傳承與發展價值:舞蹈課程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到古今中外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的舞蹈信息,養成熱愛祖國、熱愛民族藝術文化、尊重外域藝術文化的優秀品質,參與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應用價值:學生在舞蹈課程中獲得的知識技能體驗,會使她們受益終生,使她們的工作和生活更加順利、充滿生機與活力。
二、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讓學生適時地獲得成功的體驗。
從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接受能力等選擇適合的內容。注重普遍性的同時也要注意個別差異性,盡可能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與提高。
三、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通過舞蹈的學習,學生將不斷地獲得基本的舞蹈知識與技能、舞蹈的表現與創造、欣賞與評價等方面的能力。提高生活情趣,逐漸形成樂觀向上、團結合作等優良品質,使舞蹈能力與人文素養得到整合發展。
(二)分類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舞蹈的基礎理論知識。(包括舞蹈的概念、常用術語、教室與舞臺的方位等)
訓練學生的軟度、開度和力度,訓練學生的協調性和節奏感,改變其自然的身體形態盡快地進入舞蹈狀態。
掌握中國五大民族舞蹈(漢、蒙、藏、維、鮮)的基本手形、手位、腳位、步法、舞姿、風格韻律。
掌握兒童舞蹈基本的動作元素和表現手法。
通過欣賞和創編的實踐,掌握創編兒童舞蹈的基本方法。
2.過程與方法。舞蹈教學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模式,主要通過教師的講解、示范與學生的觀察、模仿,雙方互動來完成的。
運用欣賞這種輔助的教學手段,開闊眼界,提高學生在欣賞、鑒賞、創新等方面的能力。
通過藝術實踐活動(校內外的比賽、演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給學生多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間,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舞蹈去感受美、展現美,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熱愛。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熱愛民族文化等樂觀向上的生活信念。
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樹立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奉獻的決心與信心。
四、內容標準
(一)基訓
學年分配:一年級
標準:在把下把上訓練身體的軟度、開度、力度和韌性,正確掌握基訓課的手腳位置和垂直的身形;掌握把上5個組合;掌握把下8個舞姿、舞步組合(72學時)。
(二)中國民族民間舞
學年分配:二年級和三年級上學期
標準:2-1通過東北秧歌組合(36學時)、蒙族舞蹈組合(18學時)、藏族舞蹈組合(18學時)、維族舞蹈組合(18學時)、鮮族舞蹈組合(18學時)的學習,掌握五大民族舞蹈的基本動作,熟知其風格韻律。
(三)兒童舞
學年分配:三年級下學期
標準:掌握兒童舞蹈的基本動作和訓練方法。(18學時)
(四)欣賞與創編
學年分配:三年級下學期
標準:掌握創編兒童舞蹈的基本知識、過程與方法(18學時)。
五、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授知識技能的同時讓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協調發展,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
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使教學形式多樣化并富于趣味性,更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
結合教學實際需要,組織相應的課外實踐活動(如舞蹈比賽、校內外的演出交流活動),讓學生有學以致用的感覺,增強學習的動力。
(二)評價建議
評價是舞蹈教學的重要環節。通過評價,教師可以掌握舞蹈教學計劃和目標的實現情況,作為改進教學的依據;學生可以了解自己達到的水平,推動學習。評價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來進行:
過程評價:把學生平時的學習態度和學生自然條件上的差異作為評價的重要依據,由主教教師來完成。
結果評價:根據學生的實際舞蹈表現能力,采用教師集體評分的方式,對每位學生做出公正的評價。
參考文獻:
[1]郭東歧.新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2012.
[2]廖家驊.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J].中國音樂教育,2012,(03).
[3]陳旭遠.新課程新理念[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林鳳卿.深化新課標下音樂專業理論課課改教改[J].藝術教育,2005,(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