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娜
【摘 要】佛教在漢朝就已經傳入我國,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繁盛發展以后,在唐代佛教文化達到鼎盛。佛教的傳入對我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和文化都產生了十分巨大的影響力。從佛教的傳入到其大放光彩,期間出現了大量的精美佛教藝術產物,同時也成就了許多歷史有名的藝術大師。我國的佛教藝術最早僅僅是模仿和吸收印度的佛教藝術,到了后期,中印藝術相互發展融合,中國式的佛教藝術最終確定在唐宋時期,這時候的中國美術受到了佛教傳入的影響,也開始發生了巨大變革,以至于誕生了新的題材內容,新的形式,由此,一種新的民族繪畫精神油然而生。佛教與佛教藝術密不可分,中國的佛教藝術也帶動著其他民族藝術一起發展。
【關鍵詞】佛教:佛教藝術:演變
中圖分類號:B9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1-0240-01
佛教從東漢開始傳入,到南北朝時期開始盛行,最終崛起于隋唐時期,宋朝以后慢慢衰敗,佛教最初作為外來的意識形式被傳入中國,對中國本土的儒家思想和傳統文化帶來巨大沖擊,隨著三教鼎力局面的形成,中國佛教藝術跟著佛教的傳播興盛起來。
一、佛教與佛教藝術的興盛
佛教在經過漢魏時期的傳播,到了魏晉時期產生玄學之時,佛學受到玄學的影響更是加快了發展步伐,到了十六國時期,佛教在南北方興盛開來,在南北朝更是發展透徹,已經趨于各個不同的階層,這時期的佛學已經在理論上取代了玄學,這也是為什么后來到了隋唐時期,佛教如此之盛的原因之一,從客觀意義上講,南北朝時期的佛學發展是奠定隋唐佛學文化的基礎力量。
從歷史的角度看待,佛學的發展速度是非常驚人的,節奏之快令人驚嘆,西晉時期的各個皇帝還沒有開始信奉佛學,到了東晉,明帝、成帝開始喜好佛法,安帝親身接收法事,后來的宋齊梁陳各個朝代的皇帝都信奉佛學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年,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這兩句簡單的詩句,就是描寫當時社會的佛學風氣及發展盛況。
佛教的功德事業的興盛帶動佛教藝術的蓬勃發展,也是必然之事。中外聞名的三大石窟——敦煌、云岡、龍門石窟,都是在這個時期開鑿的。敦煌早期的佛像從造型上受到了來自印度和中國南北朝的雙重影響,早期的敦煌壁畫雕像從面部精神到總體特征幾乎都與印度佛教相似。自從十六國以后,敦煌的統治者都是保持著與南方的緊密關系,所以才形成了以秀骨清像為主導地位的中原風格佛教藝術,尤其是北魏的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之后,到太和改制階段,這種風格幾乎已經成型。一直到隋朝,都延續著這種佛教人物風格。佛教人物的形象基本都是裹衣縛帶,仙風凜然的。在人物氣質方面,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更是完美對其進行了詮釋。這一時期,涌現出的大批佛教藝術及藝術家,更是數不勝數,這完全有賴于當時佛教及佛教藝術的興盛,這是社會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可以說佛教進入鼎盛時期以后,帶動的不僅僅是人們思想上的轉變,更為主要的,是它已經完全從單一的佛學演變成為了復雜多元化的佛學藝術。佛學藝術博大精深,可以融入到各個藝術領域中,在藝術界的引導作用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二、佛教與佛教藝術的衰落
宋代的思想文化留給后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存天理,滅人欲”,在這樣激進又矛盾的保守派文化代表之下,難以發展佛學及佛教文化,最典型的就是程朱理學和儒道釋的最終融合,佛教在日益儒化的過程中出現了陽儒陰釋的理論。在宋代,道教發展進入鼎盛時期,道教的興起必然會使佛教衰落,除了禪宗以外,幾乎無一幸免,至此,佛教藝術也逐漸沒落,但是,晚唐至兩宋之際所開鑿的四川大足石刻,是佛學藝術在盛唐的輝煌階段實現的一大宗教儀軌的突破,其帶給我們的藝術魅力與成熟魅力聞名于世。
三、結語
佛教在我國的發展經歷了漫長歷程,從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就可以看出,佛教藝術跟隨著佛教發展起伏跌宕。雖然佛教最初發展是為統治者服務的,但是不得不承認,佛教在中國有著深厚的文化根基,佛教藝術便是其中之一。佛教藝術對我國的美術、雕塑及壁畫藝術都影響甚大,除去佛教本身的宗教信仰之外,佛教文化及藝術一直都在影響著我國人民的生活及思想,早已滲透到我們生活之中。
參考文獻:
[1]阮榮春.佛教南傳之路[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
[2]印順.中國禪宗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3]王伯敏.中國美術通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
[4]范瑞華.中國佛教美術源流[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
戴紅梅
【摘 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今語文教改的重要環節。我國偉大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對語文閱讀教學有獨到而深刻的見解。本文主要對葉圣陶語文閱讀教學思想的指導原則和教學方法進行探析,以期達到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和自我閱讀的能力。
【關鍵詞】葉圣陶;閱讀教學;教學思想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1-0209-01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只有基礎打得堅實牢固,語文才能學得扎實深厚。葉圣陶先生曾多次提出:“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由此可以看出,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是達到語文教學目標的根本途徑。
一、閱讀教學指導思想
閱讀教學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葉圣陶先生反對逐字逐句講解,認為這種講解是一種注入式、灌輸式教育,讓學生失去了有價值的心理感受。這種教學方式剝奪了學生的主動權,增長了學生的依賴性,不利于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不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不符合現代教育學的觀點。葉圣陶先生曾說:“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蓋在善于引導啟發,俾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受。”教師應學習孔子“憤悱”方法,懂得“相機誘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己思考和探究,達到“自能閱讀”。
充分發揮教材的“例子”功能。葉圣陶先生認為,“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要引導學生透徹理解教材中的文章,指導學生掌握方法,摸索出規律,能從這些例子推及到其他同類文章,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文章讀無止境,而教材中的課文數量十分有限,只有讓學生在掌握了課文知識后,才能略讀、參讀課外的文章和書籍,才能形成語文能力,最終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不孤立教語文知識。語文知識包括字詞、句段、篇章、語法修辭,等等,這些知識不能孤立教,而要從精讀課文中提取范文,隨范文而講解相關的知識。語文能力和閱讀習慣的培養也要憑借教材,老師要培養學生的讀書能力,總是要通過教材中一篇篇文章來訓練和指導,學生按照老師的指導去練習,練習的次數多了,學生就逐漸養成了讀書的能力和習慣。
二、閱讀教學方法
葉圣陶先生提出閱讀過程教學模式:預習一討論一練習。其中預習是個人閱讀,是閱讀的最重要階段,與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很重要的關系。上課前讓學生與作品進行充分對話,才能展開課堂高質量對話。討論是集體閱讀,是閱讀過程的中心環節,在討論過程中,大家互相提出問題,解答問題,教師只在必要時給予指導和訂正。練習是閱讀教學的重要階段,學生可以吟誦文章或參讀相關的文章,鞏固所學知識。這種閱讀教學模式,學生不再只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積極思考和參與,學生的學習動力被激發,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
葉圣陶與朱自清編曾合編了有關閱讀教學的書籍,如《精讀指導舉隅》和《略讀指導舉偶》,指出閱讀應是多種方法相結合。精讀就是課內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文章的內容形式各方面仔細琢磨和品味,從而達到透徹理解。精讀一般針對的是短篇文章,內容少,也容易掌握,但如果只限于閱讀短篇文章,很難養成有效的閱讀習慣,所以還應指導學生去讀“整本的書”,讀“整本的書”,也即略讀,這樣學生的閱讀心理才會更加專一,閱讀效果會更好。葉圣陶先生認為,“讀整本書”是實現語文課程目標的根本途徑。學生可以閱讀與自己興趣相關的書籍,閱讀與自己專業素養和實際需要相關的書籍。那些文學之外的相關著作,只要文章的內容選擇得當,文質確實兼美,也可以拿來閱讀。
三、閱讀教學的目標
首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葉圣陶先生認為,學生“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加強閱讀能力,一輩子受用”。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學生多歷練,教師多指導;學生多用心,教師須嚴格。讓學生獨立探索,獨立解決問題,最終達到閱讀的目的。
其次培養學生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章的技能。“閱讀是‘吸收的事情,通過閱讀可以領受人家的經驗,接觸人家的心情;寫作是‘發表的事情,從寫作,可以顯示自己的經驗,吐露自己的心情。”然實際教學中,往往忽視閱讀而重視寫作,但實際上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是學生“寫作的榜樣”,學生心中只有積累了豐富的材料,才會有寫作的欲望。
葉圣陶先生的閱讀教學思想獨到精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如當代語文教育名師錢夢龍的“導讀法”和魏書生的“自學六步法”,就是對葉圣陶先生閱讀教學思想的踐行、繼承和創新。葉圣陶先生的閱讀教學思想豐富、深刻,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研究,把葉圣陶先生的教學方法進一步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王世堪.葉圣陶閱讀教學思想管窺[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86(1).
[3]李朋飛.葉圣陶閱讀教學思想研究[D].揚州大學,2014.
[4]李二波.葉圣陶閱讀教學思想的當代啟示[D].華中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