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根山
建立與完善突發公共事件的應對機制
——以海南高校為例
郭根山
海南處于快速發展過程中,公共突發事件增多。通過調查研究,我們發現,高校在校大學生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知識、能力薄弱,高等學校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機制與措施明顯不能適應形勢需要。高校應當建立健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教育機制,建立和完善突發公共事件的應對機制,為建設美好新海南保駕護航。
高校;突發公共事件;應對機制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不懈促進高校和諧穩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把高校建設成為安定團結的模范之地。”[1]海南建省29年,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但社會穩定問題的形勢也不容樂觀,“堅持問題導向,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2],既是歷史經驗,也是工作重點和努力方向。
高校是一個特殊的社會機構,不僅人口密集,而且是知識匯聚、思想活躍的社會群體,是社會穩定的重要方面。認真研究當今海南高校面臨的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形勢,不斷提升高校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技能,對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和省委書記劉賜貴同志在黨的第七次黨代會上的講話精神,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建設美好新海南,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人口密集、流動量大、社會關注度高,高校突發公共事件有其特殊性和復雜性,如果不能適當地應對與處理,將會產生更加嚴重的社會負面影響。“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高校突發公共事件發生頻繁,并逐漸成為突發公共事件最易發生的場所。這些突發事件不僅會對學生本人造成危害,也會對社會、學校、家庭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3]然而,當前高校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卻令人堪憂。
課題組對海南省5所高校大學生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走訪。調查問卷的問題涉及大學生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知識的來源途徑、態度、了解程度、需求以及高校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現狀等方面的內容。共發放問卷1500份,回收有效問卷1328份。通過調查,我們發現高校大學生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知識了解貧乏、知識來源途徑狹窄,且不能有效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問卷中也反映出學校在應對校園突發公共事件的諸多弊端。
從調查中我們發現,高校學生應對公共事件的知識與能力都相當欠缺,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知識的了解程度。86%的受訪大學生表示對預防突發公共事件知識了解,但僅有5.17%的大學生表示對“地震、火災等突發性事件的常用逃生手段非常了解”;對預防突發公共事件的法律法規,如《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等,僅有29.5%的大學生表示了解。這說明高校大學生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程度不高且缺乏系統性,加強大學生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知識的教育十分必要。
第二,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知識的來源途徑。對于“獲取有關突發公共事件知識的主要來源渠道”的問題,被調查高校在校大學生有90%回答是網絡,而認為是學校教育的只占10%。可見,高校應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加強對在校大學生進行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知識教育。
第三,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知識的態度。對“如果你所在學校舉辦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科普宣傳活動”的問題,90%的學生表示會參加。90.8%的大學生認為高校有必要開設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專題講座或必修課。這說明,在校大學生已經意識到有必要系統學習如何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知識與技能。
第四,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具體表現。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過程中,高校大學生不能理性面對,僅從自身利益出發,很少考慮他人、學校、社會的利益。對“如果地震發生時,你會采取以下哪種逃生手段”的問題,只有11.9%的學生選擇了正確的選項,這說明大學生缺乏應對地震的知識。問卷中有近20%的同學在回答“你出現流感癥狀時,你是否會主動申請隔離”的問題時,選擇了“不會,怕被疑似病例傳染或被人歧視”。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大學生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淡薄。
(一)高等學校危機意識淡薄,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知識教育缺乏
從調查問卷中,我們發現,有86.3%的在校大學生表示,他們所在的學校從來都沒有開設過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知識教育的課程;有74.2%的學生表示,學校沒有開展過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演練,也沒有做過任何防范;有90.8%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加強大學生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知識的教育,但對“你所在學校是否開設過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知識的相關課程和講座”的選項,選“開設”的只占12.7%。另“據對川、渝、滇等地10多所高校的調查,有83.2%的學生認為學校有必要開展應對突發公共危機事件方面的思想心理教育,有47.5%的學生認為學校在這方面的教育目前還是一片空白,51.4%的學生認為這一工作剛剛起步。在回答是否有應對突發事件的心理準備時,14.1%的學生認為有充分準備,74.1%的學生表示心理準備不足,11.8%的學生認為沒有準備。”[4]這反映出高校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心理教育方面有待加強。
(二)高等學校缺乏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組織和預案。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絕大部分的高校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都是臨時組織人員進行危機處理。由于缺乏組織機制,沒有預案,臨時組建的指揮機構,應對危機的處置程序、辦法、信息傳達都是混亂的,當然也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從調查中,我們發現,44%的學生表示“學校從未舉行過消防演習、地震演習之類的活動”。對“你所在學校是否設立了專門機構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選項,13.4%的學生選了“有”選項。39.9%的學生對本校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管理機制及行為措施不滿意。這表明,學校在預防突發公共事件方面上存在缺陷與不足。
(三)高等學校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信息溝通失當
高校是人員眾多之地,校園周邊環境復雜,而不少大學生易沖動,思維活躍,缺乏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如今又面臨社會轉型,這一切都使高校成為突發公共事件的頻發區。由于缺少組織機制和應對預案,沒有科學的信息處理機制,一旦突發事件發生,學校為了維護聲譽,一般封鎖、隱瞞消息。但是,此類事件一般事態發展很快,如果學校通報信息不準確、不及時,極易使學生產生對學校的質疑與不信任情緒,如果被媒體放大或別有用心的人士從中散布謠言煽風點火,事態的發展就會加劇惡化,造成更為惡劣的影響。可見,學校在信息溝通方面還相當欠缺。
(四)高等學校對突發公共事件善后不當。
對于突發公共事件,高校一般采取“打突擊戰”的辦法,一旦事件“平息”,馬上“收兵回營”,校方也很少對廣大學生進行心理安撫。調查發現,39%的學生表示自己所在學校沒有組織過學生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僅有23.5%學生表示當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其所在學校開展了心理援助工作。
高校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危機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從上述調查結果分析來看,目前高校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學生缺乏相應的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知識與能力,另一個是學校缺乏相應的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應對機制與措施。而這兩個方面的問題都歸結到高校一個主體身上,因為高校既是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主體,又是對學生實施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教育的主體。為此,我們認為,高校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應當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一)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管理機制建設
近年來,高校應對公共危機的意識不斷增強,處理突發公共事件也積累了一些經驗。但是,從總體上來看,高校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管理方面還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在突發公共事件預警、應急處理、善后處理和信息公開等方面都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管理機制建設應從保障機制和運行機制兩個方面入手:
1.建立健全保障機制
首先,國家要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國家先后頒發了《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等,對學校突發公共事件有相關的表述,但由于它們不是專門為各級各類學校突發公共事件制定的,因此,專業性不強,沒有詳細規定高校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權利、義務和應對程序。因此,國家應加強高校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立法建設,形成專門的法律法規,使高等學校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時有可靠的法律依據。
其次,高等高校應建立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組織保障。高效的組織機構是有效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保障。高校應有完善的組織機制,組成一個隨時可以付諸行動的應急機構。這個機構應包括由學校黨政領導組成的領導決策組、由各二級機構組成的執行組以及由學校醫務、心理咨詢、黨委學生工作部門和宣傳部門等組成的咨詢輔助組。其中,領導決策組是領導核心,執行組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主體,咨詢輔助組提供信息支持和幫助。三個組分工合作,分而不散,有機配合。
最后,高等學校要建立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財務保障機制。突發公共事件的應對,需要資金投入。高校要建立由學校主管校長領導、財務部門牽頭組織建立財務保障機制。高校的“領導決策組”和審計部門負責對這部分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情況展開常規性的檢查和監督。
2.建立健全運行機制
首先,高校應當建立突發公共事件的預警機制。完善的預警機制應當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應急預案。高校應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不同類型制定相應的專項應急預案。各類突發事件的性質和特點不同,可能造成的危害也不同,因而,應急預案應有很強的針對性。二是加強信息工作。高校應當加強突發公共事件信息應急管理機制建設,建立應急信息處置機制、信息通報核實機制和信息發布協調機制。高校應分別搜集、監測突發公共事件相關的外部信息和內部信息。三是建立防范監測制度。高校應定期組織人員對校舍進行檢查,排除安全隱患,對圖書館、實驗室、學生宿舍、網絡中心等要害部門進行經常性的火險安全檢查。
其次,高校應當建立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處理機制。按照預案,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各部門應及時、積極、高效地進行應急處理。領導決策組應當迅速對事件作出分析和研判,對如何處置和如何應對作出決策;執行組應根據領導決策組已確定的應對策略,迅速開展應急處理,如疏散人員,營救、救治受害人員;咨詢輔助組應及時協調和解決突發公共事件中產生的各種矛盾,化解矛盾和沖突,穩定相關人員的情緒,控制事態向良性方向發展,至少不要惡化,努力降低損失,要對受害人員開展心理干預和救治。
最后,高校應當建立突發公共事件的善后處理機制。突發公共事件過后,高校應當快速啟動善后處理機制,恢復正常的教學與生活秩序。總之,要“形成宣傳部門和事件處置部門共同推進突發公共事件輿論引導的新機制,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增強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掌握突發事件處置過程中的話語權和主動權。”[5]
(二)高校應當建立健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教育機制
無論前述調查分析的數據,還是近年來發生在全國各地高校突發公共事件,都表明高校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教育嚴重滯后,成為影響學校發展和威脅師生生命安全的重要的阻滯因素。“近年來,頻繁發生的高校公共安全事故和嚴峻復雜的國際國內公共安全形勢,使公共安全教育越發成為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規定動作。”[6]
建立健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教育機制,我們建議:
1.強化領導體制。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教育應該由哪個部門負責目前沒有統一做法,有的在學工部門,有的在保衛部門。因此,建議高校建立領導機構,實行統一行政領導,由分管安全工作的黨委副書記或主管副校長負責,統領教務、學工和保衛部門,使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工作有序、有效地開展。
2.改革高校課程設置。建議把高校在校生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教育納入課堂教學,比如,可以嘗試把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內容、方法和手段納入到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公修課中,將課堂教育和課外教育相融合,把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發揮最佳效果。“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化解高校臨界矛盾,形成有層次的高校臨界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化解機制是確保校園安全穩定的重要內容。”[7]或者將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專題設為選修課或必修課,向學生普及。
3.完善監督評估。對教育過程與效果進行經常性評估,不僅有利于管理系統的正常運轉,而且能夠及時有效地督促各主體、各部門的工作。只有落實教師按計劃實施教學內容,督促學生按規程學習相關知識與技能,監察各部門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地展開工作,才能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教育的教學效果,才能切實提高大學生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
4.創新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途徑。首先,高校應積極創新教育方式。當前,高校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教育大多以安全知識講座和板報宣傳等方式進行,教育的形式簡單乏味,對這種教育方式,學生并不樂意接受。目前,高校理論課學習都已經不斷改革教育教學方式,作為教育內容更加具有操作性的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教育,更應該、也更有條件進行教育方式的創新,多樣化的教育方式和豐富化的教育內容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我們可以借鑒在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有成功經驗的體驗教育,組織教學活動,從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其次,高校應積極運用現代教育手段如校園網絡,校辦電視臺和廣播,移動互聯平臺等進行突發公共事件教育,實現對廣大師生員工生的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最后,高校應通過不同途徑提高廣大師生員工的危機意識,加強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教育和應急能力培訓。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N].人民日報2016-12-9.
[2]劉賜貴.凝心聚力奮力拼搏 加快建設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N].海南日報,2017-05-02.
[3]姜毅,蔡銀珠.高校突發公共事件處置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14).
[4]張麗.如何加強高校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7(1).
[5]沈崴.高校如何恰當處理突發公共事件[J].北京教育,2016(6).
[6]陸錦沖.高校公共安全教育體系構建的問題與對策[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
[7]哈龍,伊莉.思想政治教育對高校臨界矛盾的化解機制分析 [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6(4).
(作者系海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G647
A
1004-700X(2017)04-0040-04
海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專項《海南爭創特色范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若干戰略問題研究》(Hnkyzx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