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禮儀文化建設
李玲
目前,中國禮儀文化的缺失表現在:人與自然的對立及各種“天災”的客觀存在,人與人的對立及各種“人禍”的客觀存在,人與自我的對立及各種煩惱的客觀存在。禮儀文化建設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的禮儀文化競爭力,有利于社會主義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有利于提升社會主義人民的精神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禮儀文化建設應注重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精髓,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道德精髓以及培育現代禮儀文化精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禮儀文化
禮儀文化源遠流長,作為人類文明的一種重要標志而存在。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如何,往往與該國的禮文化發展以及國民的禮儀素養息息相關[1]。禮儀文化廣義地講包含以禮儀為核心的人類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的總和,是一個民族長期以來形成的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的方式。本文擬從禮儀文化的精神層面探討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禮儀現狀,以及社會主義禮儀文化的內在規定性。
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來,禮儀文化嚴重缺失,人們的禮儀文明素養亟待提升。我們大致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觀察到社會主義禮儀文化的缺失:
(一)人與自然的對立及各種“天災”的客觀存在
自然界按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運行,人類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改造自然以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中國傳統禮儀文化追求天人合一,萬物一體,對天地萬物和自然規律持有敬畏之心、恭敬之心和感恩之心。儒家思想主張把對人類的愛推及到所有生命甚至所有存在物,把人類特有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超越人類社會貫注于宇宙萬物[2]。但是,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人們往往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改造自然的實踐過程中違背自然規律,導致自然一次次無情的報復,諸如沙塵暴、霧霾、江河污染、資源枯竭、土地沙漠化等災難對人類生存造成嚴重的破壞。
(二)人與人的對立及各種“人禍”的客觀存在
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作主,人與人原則上自由平等、相互尊重、團結友愛。但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人們的社會關系處理得并不和諧。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體制為我國經濟增長構筑了根本的動力機制,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市場經濟客觀存在的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和資本拜物教必然反映到人們的思想中來,功利主義成為人們處世待人的基本原則。人們不再依循道義、禮儀做人處事。公民文明素質低下,國民形象飽受詬病。社會嚴重缺乏誠信、友善、平等、仁愛的意識。震驚世人的馬加爵殺人案、藥家鑫撞死農婦案、復旦大學投毒案等引起人們對社會現實的反思。素有“禮儀之邦”美稱的中國,丟掉了傳統禮儀文化“禮”的精神,在現實生活中充斥著冷漠、猜忌、焦慮、怨恨、恐懼等社會心理。
(三)人與自我的對立及各種煩惱的客觀存在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人們的欲望不斷膨脹,“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欲是深淵,過度的欲望造成人的靈魂浮躁,患得患失。人們往往容易失去理性,自我意識在自卑與自大之間來回搖擺,內心充斥著焦躁、不滿、憤恨、嫉妒、悲觀等消極情緒。人們在情緒失控的情況下往往作出害人害己、后悔不已的舉動。禮儀的本質是律己敬人,律己的關鍵是掌控個體的情緒,情緒失控往往都是失禮的表現。
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錯綜復雜。簡要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社會主義中國對傳統禮儀文化的批判重于繼承。長期以來,人們對舊禮教的批判過于籠統,極少人對此加以認真分析、去偽存真,因而未能從傳統禮儀文化中挖掘出優秀精華部分加以利用推行,反而粗暴地加以踐踏,致使年輕一代對禮儀產生一種偏見,認為是封建的或資產階級的一套[3]。禮儀文化的傳承中斷,舊的禮儀文化被批判清除,新的禮儀文化尚未形成,整個社會陷入“失禮”的狀態之中。人們不要禮儀、不愛禮儀、不懂禮儀、不守禮儀。第二,在經濟文化落后的基礎上率先建成的社會主義國家,把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作為發展的第一要務,重視物質文明建設輕視精神文明建設,致使社會缺乏禮儀文化,教育缺乏禮儀教育,人們缺乏禮儀意識。第三,社會主義國家在道德上奉行集體主義,片面強調集體利益,忽視個體的自由、平等、人格、尊嚴,進而導致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缺乏基本的對人的尊重與禮貌,禮儀被邊緣化。
中國古代政治家管仲主張: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節、榮辱是一個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社會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高度重視禮儀文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文明社會,使人們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享有真正的平等、尊嚴、仁愛與幸福。
1)海風鋒指海陸風中海風偏冷氣團向陸地推進過程中遇到陸地上較暖空氣團而形成的鋒面,為局地中小尺度天氣系統,主要顯現在較穩定的高壓控制天氣背景下。依據海風鋒過程的高空控制系統,以及是否有雷暴強對流天氣伴隨,江蘇夏季的海風鋒可分為兩類:Ⅰ類為海上西伸副高控制下的海風鋒;Ⅱ類為大陸高壓入海環流下的海風鋒。Ⅰ類海風鋒多無強對流配合,Ⅱ類海風鋒常有強對流天氣伴隨。
(一)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禮儀之爭離不開禮儀文化建設
社會主義制度誕生以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制度的競爭就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社會主義作為更先進的社會形態,不僅在生產力水平上應體現出增長的優勢,而且在政治、法律、文化、道德、禮儀等方方面面都應體現出相對資本主義的優勢。在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基礎上,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禮儀觀和建立社會主義禮儀制度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日益完善的標志之一[4]。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為構建新型的民主平等的社會關系奠定了經濟基礎,利于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幫助,和諧共處。高尚的道德情操,文明的舉止修養,周到得體的禮儀規范,會使社會主義人民在精神文明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二)社會主義的和諧穩定離不開禮儀文化建設
傳統儒家思想強調“禮之用,和為貴”,“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禮儀是經世治國的道德秩序,人們遵循禮儀規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職,國家就會秩序井然[5]。古今中外,禮儀在實踐中發揮著維系社會和諧的作用和功能。禮儀文化是培育和諧文化、弘揚和諧精神的文化土壤;禮儀實踐是自律基礎上人與人之間友善相處、促進社會和諧的有效途徑。加強禮儀文化建設,營造“徇禮做事、以禮待人”的社會風氣,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國家和諧穩定。
(三)社會主義人民精神境界的提升離不開禮儀文化建設
禮儀是道德的外化行為規范,從禮儀水平可以反觀一個社會的道德水平。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構想中,始終強調人民的精神境界要極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提升往往體現在對真善美的追求。禮儀文化蘊含著真善美的價值訴求,并通過外化于行,創造現實的真善美。禮儀文化和禮儀教育的發展,有助于人們涵養心性,向善寬容,自我尊重,理解他人,以禮待人,樂群貴和,從而成為謙謙君子,彬彬有禮,以禮立身。正是在明禮有德、遵禮守法的行為規范中,人們自我克制、律己敬人、持守正道、達成理想人格。人格健全,是社會主義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升的有效途徑。
人是文化的人,社會是文化的社會。人的生存發展須臾離不開文化的創造與文化的熏陶。加強禮儀文化建設,是更好地滿足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禮儀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禮儀文化建設,應重視以下三個方面:
(一)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的精髓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命脈,精神標識。禮儀文化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雖然中國禮儀文化根植于傳統社會,不可避免地帶有封建思想的痕跡。但是,只要遵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挖掘其中的合理內核,就可以提煉一些超越時空的文化精髓。
第二,“德”是禮的靈魂。傳統禮儀強調內外兼修,用《禮記》里面的一句話來表述,就是“德輝動于內”,“理(禮)發諸外”。品德高尚的君子,不僅言談舉止溫文爾雅、循規蹈矩,更重要的是內在的道德修養。道德是禮儀的靈魂,禮儀是道德的形式,從而把對外在儀式的崇拜發展為對內在道德的信仰,并追求外在儀式與內在道德品質的和諧統一,使外在禮治的他律走向內在道德的自律。
第三,“敬”是禮的核心。《禮記·曲禮》開篇就說“毋不敬”,接著又提到“傲不可長”,傲慢不可滋長,要謙虛有禮,主敬存誠,時時處處替人著想。“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強調禮可以學習,禮的精神在于克制自己而尊重別人,處處不可失敬于人,不可傷害他人的尊嚴,更不能侮辱對方的人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等思想都是表達對人的尊敬與仁愛。
第四,禮儀等差的合理性。禮儀等差思想認為人與人之間在年齡、角色、地位、貢獻等方面存在客觀差異,能為國家和社會發展作出更多貢獻的人理應受到更多的尊重與禮敬。譬如長輩為家庭和社會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貢獻,且有寶貴的人生智慧利于后輩,晚輩應予以更多的尊重與愛戴。《荀子·大略》中說:“貴貴、尊尊、賢賢、老老、長長,義之倫也。”剔除其中蘊含的尊卑等級封建思想,傳承尊老愛幼、尊賢敬長、尊師愛生的傳統禮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五,禮儀規范的重點。“律己”是禮儀規范的基礎和出發點,“吾日三省吾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君子常過,小人無過”等思想強調人們在人際交往中,應當自我約束、自我反省。“寬容”是禮儀的基本要求,“財物輕、怨何生”“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等思想強調人們在交往中遵守禮儀,既要嚴于律己,更要寬以待人,不可求全責備。“真誠”是在交往活動中誠實無欺、言行一致,表現出來的對交往對象的尊敬、友善。“從俗”是交往中的雙方,因為民族、文化背景的差異而必須入鄉隨俗,不可以自以為是、目中無人。
(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道德精髓
社會主義禮儀文化作為反映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具有獨特的意識形態功能,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道德原則內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中國力量的精神旗幟,從國家、社會、個體三個層面提出了發展的價值取向,禮儀文化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并以禮儀制度建設、禮儀教育體系、禮儀行為訓練為具體的實踐途徑,使核心價值觀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和個體生活,充分發揮其導向功能、激勵功能。社會主義禮儀文化還必然要吸納社會主義的道德精髓。首先,要弘揚集體主義的道德原則,強調集體利益、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對集體對國家應持有忠誠恭敬之心。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中國共產黨都是禮儀的出發點和基本原則。通過規范禮儀制度,譬如:升國旗、唱國歌等禮儀形式切實培養人們的愛國情懷。其次,要恪守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應當尊重人民群眾,關愛人民群眾,服務人民群眾。在禮儀文化建設中貫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為人民服務中強化禮儀意識,優化服務態度,提升服務質量,以人們群眾滿不滿意、高不高興來衡量服務效果。
(三)培育現代禮儀文化精神
社會主義禮儀文化海納百川、兼容并蓄,還應借鑒西方優秀的禮儀文化,培育現代禮儀文化精神。
第一,平等精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自由平等的經濟,必然在文化上表現出自由平等的精神追求。平等最根本的是人格平等、尊嚴平等。人與人之間既是平等的,就應相互寬容,和諧共存。
第二,利他精神。柏楊先生指出中國國民性的一個突出問題是不能換位思考,不能為他人著想。尊重他人、相信他人、關心他人,以他人的利益為重,是西方禮儀文化的重要價值觀念。愛默生曾說:“好的舉止是由許多小的犧牲構成的”;愛迪生也談到:“高雅的風度得靠經常的細微的奉獻去養成”。他們都強調要有利他精神。
第三,務實精神。在市場經濟中,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西方禮儀精神越來越具有務實特征,禮儀規范越來越刪繁就簡。如在美國,不是特別的場合,比較正式點的握手禮逐漸被點頭微笑禮代替。當然,簡潔、輕松的禮儀中,禮儀精神還和過去一樣重要。
第四,文雅和美的原則。西方社會將文雅的言談舉止、服飾裝束視為一個人文明修養、風度魅力的象征,是贏得社會尊重與認可的必要規范。禮儀是人們之間最優美的距離,是人們內心美好情感的傳遞,展現人性之美。在當前世界經濟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中,我們應當積極吸納世界各國現代禮儀通行的準則,對我們現行的禮儀文化、禮儀制度進行優化,取長補短,盡快使我國的禮儀規范與國際禮儀規范接軌,并通過我們的優秀禮儀文化去影響與促進國際禮儀文化與禮儀制度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禮儀文化建設關乎到社會主義事業的興旺發達,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關系到中國人們的幸福安康。禮實質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儀是表達尊重的形式。禮是內容,儀是形式,二者對立統一,相互依存。近幾十年我國道德教育更重視“禮”的觀念灌輸,卻輕視“儀”的形式教育,使受教育者不懂表達尊重的禮儀儀式。加強社會主義禮儀文化建設,還應注重“禮”的精神培育與“儀”的形式教育相結合,頂層設計與民間禮教相結合,制定公民禮儀規范和各行各業的禮儀規范。通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重視對公民培養禮儀意識,促使禮儀行為及禮儀習慣的養成,并對不符合禮儀規范的行為進行調控,從而使人們的禮儀素養有比較大的提高。
[1]王京華,韓紅梅,葛永慶.中西方禮文化比較研究[J].河北學刊,2006(4).
[2]劉海龍.儒家仁愛思想的生態倫理價值:兼與西方生態倫理思想比較 [J].孔子研究,2010 (6).
[3]林友華,林紅,路琴.禮儀之邦的禮儀學缺憾[J].發展研究,2007(11).
[4]]邵政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禮儀觀芻議[J].社會科學論壇,2010(8).
[5]蔣璟萍.禮儀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理論參考,2014(11).
(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D616
A
1004-700X(2017)02-0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