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依霖
文化自信:公民教育本土化的新向度
劉依霖
公民教育的發展深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及制約。當前“文化自信”的提出為我國公民教育發展提供了新的文化背景,是我國公民教育本土化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契機。為此,要將文化自信作為當前公民教育發展的主要內容,探討文化自信視閾下公民教育本土化途徑,以形成公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其成為推動公民教育本土化發展的新源泉。
公民教育;文化自信;本土化發展
隨著我國公民意識逐漸深入人心,公民教育的也進入蓬勃發展時期。公民教育的發展進程深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及制約,“公民教育”作為西方舶來品,源自西方文化理念,進入中國百余年來,成長過程坎坷曲折,一個核心問題貫穿百年且至今仍為學界關心,即如何使根植于西方土壤的的公民理念真正在中國枝繁葉茂。黨的十八大指出,“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文化自信”作為“四個自信”的根本,它的提出為我國公民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新向度。
“公民”作為涵蓋了哲學、社會科學、教育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并被廣泛使用的名詞,其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至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最早曾定義公民為“全稱的公民是凡得參加司法事務和治權機構的人們”。隨著資本主義社會進入蓬勃發展時期,公民社會形態隨之不斷完善,公民教育也逐漸興盛起來。
在我國兩千多年漫長的封建帝制社會中,“臣民”觀念根植于大眾的思想。從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綱常,韓非子提出的不平等的“尊主卑臣”關系,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無不在宣揚一種等級差異觀。它忽視了人的基本權利,而無限擴大了君王亦或國家的權力地位。因此,在完整牢固的封建社會形態下,我國并沒有“公民”的歷史基礎。1840年,鴉片戰爭的爆發激發了國民的主體意識,開啟了我國步入近代社會的閘門,無數仁人志士為拯救人們于水深火熱之中展開了救亡圖存之路。在教育學界,梁啟超最早在《新民說》中提出“國民改造”觀點,并提出了“新民”思想。1912年蔡元培主張養成共和國健全人格,國民黨提出培育三民主義公民,到新中國成立后中共中央頒布了一系列關于開展公民教育的規劃綱要,近現代以來我國各方學者對公民教育積極地展開了探究,當今學界對公民教育的研究已呈百家爭鳴之勢。
西方現代意義上的公民教育由德國教育學家凱興斯泰納提出,他認為公民教育就是培養有國家意識的公民,就是培養對國家有用的公民。我國與資本主義社會不同,是由根深蒂固的“臣民”思想轉變而來的“公民”思想。因此,對于西方語境下的公民教育,并不完全契合且不適用于我國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內涵,可以從廣義和狹義角度來界定,廣義的公民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是使社會共同體成員成為享有法定權利和履行法定義務的公民的活動;狹義的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是提供培養參與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主體的公民知識體系。
一定教育內容必定是與特定的社會意識形態相關的,無論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公民教育或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公民教育,都是歷史文明與社會文化的產物。教育是文化傳播的載體,不同教育模式反映著內容各異的文化特色。公民教育的民族性是國家根據民族政治文化傳統和實際,選取具有政治色彩和民族特征的意識形態教育內容與方法,使公民悅納本民族政治化需求。資本主義公民教育文化使命與社會主義國家公民教育文化使命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形態的社會分別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因此,二者公民教育的民族性不盡相同。
資本主義社會以市場機制為運行前提,其要培育的是適應市場機制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恪守資本主義精神的公民。資本主義社會以市場機制為經濟運行方式,市場機制以價格、供求、競爭為手段,自動地調控社會生產。市場的參與主體是各個生產要素,人也是作為一種生產要素而非“人”存在的,即永遠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外部性作為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缺陷之一,是指經濟活動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非市場化的影響,存在外部性時,僅僅依靠市場機制調節市場資源配置時,往往不能順利實現社會資源和社會福利的最優配置。因此,資本主義社會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行需要契約精神的維護。契約精神是商品經濟社會的衍生品,作為西方文明的主流精神,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在《正義論》中提出的“交換正義”的概念,“交換正義”主張不得以損人利己作為交換的前提,對后世契約精神的豐富與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契約精神下的市場交易行為中,雙方市場主體的地位是平等的,雙方平等享有權利、履行義務。契約精神所宣揚的自由、平等、守信理念,對于維護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秩序的良好運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一定程度上規避市場經濟外部性的負面影響具有積極效果。
而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在意識形態方面是有明顯本質區別的。我國是現今取得較大成就且極具代表性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探究我國公民教育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意義。
細數我國歷史長河中優秀的文化資源,從《禮記·大學》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身育德理念,《論語·顏淵》中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和諧共處觀點,到唐太宗李世民“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奉獻精神,皆是充滿公民文化色彩的,與西方倡導的公民教育理念是有不謀而合之處的。這些凝聚了民族的智慧與力量且至今仍熠熠生輝的精神理念,在眾多教科書中依然作為教學題材傳授給當代的子子孫孫。寶貴的民族精神熏陶著祖祖輩輩子孫后代,才涌現出無數愛國先驅,這些民族精神的踐行者為我們的民族創造了偉大而深遠的影響。
當今我國公民教育是建立在社會主義文化基礎之上,最終目的是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其樹立的公民精神必定是契合社會主義價值理念,在社會主義精神指導下,培育社會主義公民。
當今,隨著國際國內環境發生重大變革,我國公民教育的發展面臨巨大挑戰,一定程度上對我國公民的意識形態和思想觀念造成了強烈的沖擊。
就外部環境來說,全球化浪潮迭起,外來文化對我國民族文化造成劇烈沖擊。全球化浪潮中,各民族之間文化相互激蕩迸發出新鮮活力的同時亦暗藏沖突。文化因其成長的地域環境與社會背景而有所差別,而當今世界上各種文化都在由傳統向現代過渡,在民族化與全球化交織的文化環境中,為避免同質化傾向的風險,具有鮮明特性的民族文化應保有其獨特的個性。
西方公民文化由來已久,較為成熟的公民教育體系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無論是美國針對學生不同特點和發展階段制定層次分明的公民教育體系;德國倡導的學校、政府、社會三位一體全方位構建公民教育體系,將民主、多元、寬容作為其公民教育的核心價值理念;日本注重民族精神教育,將顯性與隱性教育手段相結合,這些都是與其民族特色相結合形成的獨特的公民教育方式。全球化的浪潮為我國的公民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角,引領著我國公民教育步入新的發展階段。但在全球化視野下,人們不可避免地要面對一些全球性問題,客觀上就要求人們超越種族與國家的界限,協作解決、共同應對,一定程度上會對公民的國家歸屬感與民族認同感造成沖擊。同時,如今以美國為首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打著“民主、自由、人權”的旗號,進行意識形態滲透,極易對我國青少年造成價值觀念的動搖。我國應立足全球化支點,學習西方的公民教育思想,并將我國公民教育置身于現代性價值理念當中。但應避免全盤西化、走西方所謂的民主道路,避免全面吸收、照搬照抄西方公民教育理念、模式和手段。
就內部環境來說,我國社會轉型面臨重大變革,傳統觀念格局亟待調整。隨著現代化不斷進步,我國面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應摒棄現代化進程逐漸深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的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相應對公民教育提出新的訴求。
加強公民教育本土化是適應現代化建設、打破傳統老舊“臣民思想”的必經之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局面日益成熟,傳統文化也逐步向現代化靠攏。封建社會的“臣民思想”與當代社會主義民主社會所倡導的民主政治格格不入。實際上,封建殘留的臣民意識仍深刻地影響著當今的國民心理,一些負面現象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現代化進步的阻礙。我國政治現代化要深入發展,必須要完善與之相契合的公民文化,必須要加快公民教育的進程。實現由臣民向公民的角色轉變,才能把法律制度規范內化為公民的價值選擇和行為準則,使公民自發地遵守社會約定,使法治成為社會現實。
加強公民教育本土化是提高公民素質、維護良好市場秩序的重要前提。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這并不能忽視市場經濟的本質是商品化的商品經濟。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市場經濟弊端日益顯露,市場經濟的基本人性假設指的是每個人都是理性的經濟人,即做決策考慮的首先是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在市場化進程中,經濟利益主體極易過分追求個人利益,而出現道德信仰失范、法治信念缺失現象,導致社會價值體系崩潰的嚴重后果,危及社會安定與政治穩定。我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同于西方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并不能完全避免市場經濟的外部性造成的負面影響,但簡單地移植西方的法律制度、價值理念,并不能完全適用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化進程。只有在現代化和法治進程中強化具有我國特色的公民教育,塑造社會成員的公民品格和意識,確立公民的現代主體精神,才能為我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奠定堅實基礎。
在中國開展公民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中國公民,因而需要以文化自信為根基。文化自信是基于文化自覺基礎上的對本民族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認同,表現為對民族優秀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因此,在文化自信的視閾下探討推進我國公民教育本土化的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自信是源于文化的積淀傳承與創新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強調“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在中國開展公民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中國公民,因而需要立足于文化自信的基礎上。文化自信的本質在于文明的傳承,公民教育本質在于人格塑造,兩者相結合必定碰撞出別樣的火花。公民教育如果與文化自信相脫離,就會使我國公民教育失去了民族文化的土壤,極易全盤西化。
文化自信作為四個自信的根本,將其作為公民教育本土化的時代背景具有重大意義。
第一,我國公民教育體系的構建,應該根植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吸收、弘揚與創造性的傳承上,公民教育也必須融入中國特色的文化語境中才能實現其價值。因此,立足于文化自信對公民教育進行探究,為公民教育本土化的理論構建提供了參考。只有正視公民教育的特殊文化性,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教育目標,選擇適當的教育內容和途徑手段,才能真正實現公民教育的本土化。
第二,有利于傳統文化在當代各種文化碰撞的境遇中煥發新的生命力。中華五千年文明孕育了傳統文化,在當代全球化各種文化元素激烈的交融中,傳統文化如何適應當下的時代條件而重煥生機值得思考。教育是傳播文化的載體,公民教育作為傳統的西方文明,在吸收我國傳統文化基礎上對其進行本土化轉換也有利于彰顯我國傳統文化的活力,從而推動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
第三,有利于增強個體民族和國家認同感。文化孕育個體,我國傳統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之軀。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歐美國家憑借經濟、科技霸權進行文化滲透,推行西方文化和價值觀,企圖削弱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弱化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文化自信的核心是價值觀自信,當國民能夠以高度的自豪感去認同并發揚民族精神和先進文化時,表明他們會敢于承擔社會責任,從內在接受正確的思想引導。因此,加強公民教育本土化也是強化愛國主義的重要方式,對于增強個體民族和國家認同感有重要意義。
文化自信為公民教育本土化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文化背景,如何將二者有效地結合從而推動公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任重而道遠。
第一,立足文化傳承完善公民教育本土化內容。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公民教育過程中寶貴的文化資源,在公民教育本土化的進程中應繼續發揚光大。中華民族文化至今之所以能煥發強大的生命力,正是因為中華民族有著堅定的民族自信心與文化自豪感。
在現代公民教育過程中,要繼續發揚傳統文化中的閃光點。倡導以德為先,推崇“仁愛”教育;培養“人本位”的民主平等思想;棄“臣民”觀念,樹立公民意識。中國共產黨領導著人民群眾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革命文化與優良的革命傳統。對現代公民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是公民教育不可多得的財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豐富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我國社會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由“自醒”到“自覺”,再到“自信”的過程。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都能強有力地推動公民教育進程,充實公民教育的教學內容,豐富公民教育的教學手段。
第二,落腳文化實踐凈化公民教育本土化環境。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作為培育公民意識、傳播公民文化的重要途徑,日益受到各界的重視。凈化公民教育環境需要社會、家庭、學校三者的支撐。
在社會環境方面,加強社會導向作用,培育公民的社會責任感。要堅持“四個自信”,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以文化自信引領全社會價值觀取向,以文化自信指導公民教育發展,從而使公民立足根本,在思想觀念上抵制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團結一致投身社會主義事業,最終實現社會主義強國夢;宣揚文化安全意識,樹立文化安全意識才能在文化全球化的激烈碰撞中堅守本民族文化特色,要提高公民保護民族文化的意識及能力,順利度過社會轉型期。同時,黨和政府要合理規劃文化產業發展,弘揚主流意識形態,為文化產業提供更為全面的服務,使其充滿活力健康發展。
家庭環境方面,借鑒我國傳統文化,注重培養家風意識。家庭是文化傳播的搖籃,家庭文化是家庭教育核心元素,影響著家長的教育觀念及方法。家庭文化環境對家庭成員的價值觀念及行為作風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國有《誡子書》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廣為流傳;朱柏廬的《朱子家訓》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義。因此,古為今用,樹立端正的家風,凈化家庭教育環境,對子女進行正面引導,為公民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
學校環境方面,立足文化自信,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環境。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思想行為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校園文化活動是營造校園文化環境的媒介,開展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能夠對學生起到良好的激勵和感化作用。學校應充分利用寶貴的文化資源,大力建設健康的校園文化環境,強化對學生的文化教育及理念熏陶,通過傳播先進的文化理論、優秀的文化作品,引導學生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加強學校網絡文化建設,凈化校園網絡文化環境。在信息化時代,互聯網作為學生與外界溝通的橋梁之一,對高校育人環境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應高度重視網絡文化環境對塑造校園文化環境的作用,增強公民教育的文化先進性,與時俱進,使學生在良好的網絡文化氛圍中獲得思想的啟迪和行為的引導。
總之,在全球化不斷深化、文化多元化日益凸顯、社會轉型的新時期,我們應立足文化自信的根本立場,正視我國公民教育面臨的文化挑戰,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作為引領公民教育本土化發展的新向度,培育公民意識,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公民教育氛圍,發揚我國民族文化特色,站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前沿,使公民發自內心地主動承擔起發揚先進文化的責任,從而推動我國文化軟實力不斷進步,最終實現民族復興。
[1]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2]姜麗.以文化自覺自信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前沿,2012(17).
[3]檀傳寶,等.公民教育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石家莊鐵道大學)
G40-055
A
1004-700X(2017)02-00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