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平
關于高校藝術類專業以賽事為依托進行教學改革的探索
陳 平
近年來,藝術類招生規模逐漸擴大,相應的藝術設計教育規模也在擴大,設計專業的社會環境也和以往不同,這些變化為國內設計教育發展帶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另一方面,藝術類教學開始進入跨學科時代,藝術設計課程內容不僅僅是傳統的構成、形式、美感、構思方法等,同時涉及到材料學、人體工程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交叉,對教師、教法和教材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第三,現代的學生在處于信息時代,信息的獲取途徑多樣,傳統的講授模式對學生的吸引力逐漸減弱,教師教育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創新改革成為課堂上如何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關鍵。
以賽促教 以賽促學 以賽促改 以賽促研
設計類專業作為以現代市場導向的專業,在培養的學生不是“陽春白雪”型的高格調藝術類學生,而是既具有一定的藝術素養,又能夠適用于不同層次設計要求的具有彈性的高應用能力的綜合型人才。所以“以賽促教、以賽促學” 尤其適合應用型本科的學生。
設計大賽尤其是有一定商業性質的設計比賽,設計命題具有社會廣泛性,設計風格和設計層次彈性極大。即設計既可以具有較高的創意、審美層次,也可以是“接地氣”適合商業意味的設計。學生可以在這個彈性空間游刃有余,給學生很大的創作可能性。
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是以賽事為基點,將講、學、做一體化。在學生具有理論知識作為支撐、軟件操作作為手段,對命題進行制作,讓學生帶有目的性、針對性、榮譽感等心態進行參加。在參賽過程中,學生檢測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也是對潛能的挖掘,并且通過賽事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從教師方面,在指導學生參賽的過程中,能夠帶領學生從命題分析開始到作品完成,不像單方面理論教學和軟件技能教學。不但要指導,學生如何解讀命題、構思思路、制作技術指導,對老師也是一個理論加實踐的綜合能力考察。
通過技能競賽的組織、選拔和參加,達到激發廣大學生學專業學技能的積極性的目的。
首先,技能競賽所取得的成績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增進了學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最終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其次,學生在競賽的過程中,體會過程,承擔壓力和成敗結果,通過競賽的組織、培訓、選拔的一系列過程,使學生能夠在心理上成熟和變得強大。
專業賽事大都具有實用性和藝術性,在指導賽事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學習長處和短板,以此發現教學果過程中形成狀況的原因,這對于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修訂、課程設置一致調整都有指導性作用。
隨著競賽培訓的深入實施,適時開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教改大討論。比如理論課程與技術課程的課程比例、設置
順序、教學內容的傾向性,學生實驗實訓內容、長度等,形成了“競賽—教學—教研—教改”的自然流程。通過競賽,擴大了與各學校間的教學交流和切磋,比如一些賽事會在賽前有交流會議,賽后有經驗總結會議等,給了我們及時調整專業教學的第一手材料,通過與兄弟院校的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對然才培養方案、教學方法和手段等都是一個非常好的指導。
以賽促學、以賽促教是比賽產生的直接結果,其作用性遠不止這些,作為現在教育的一個發展策略和鼓勵政策,必將對人才的培養和相關學科的研究有著重要作用。
(一)培養模式創新與教學實踐
現代應用型本科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主要是以社會發展區要為指導、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以企業的用人標準為依據,借助學生技能大賽為契機,實現教學做一體化。
作為在校生,教學做一體化要找到一個良好的結合點,除了與企業市場掛鉤,還可以通過比賽形成與實施“全程工學結合、雙線交替”的特色,在整個培養模式實踐教學中兼顧了“教”和“學”的設計,可以比較充分地發揮出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深化人才培養模式。
(二)實訓內容優化與進程序化
在常規的大部分實訓教學中,教師由于自身水平和社會資源等多種局限,找不到高含金量的實訓教學內容,往往只能從教材中選擇“虛題虛做”或選擇以往教案“舊題重做”,對于一些專業基礎課程尚可勉強執行,但如果是培養崗位核心能力的課程采用這樣的教學內容進行實訓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是起不到最大限度的幫助的。
而比賽的一些命題具有時代性、新鮮感,可以思考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內容是否可以增加一些專門針對賽事的課程,使課程模塊與技能大賽的內容相互對應,合理序化在整個課程進程中。
廣東科技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