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鋒 雷國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若干切入點
王廣鋒 雷國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基于課程和教材體系、教師隊伍建設、具體教學活動、教學質量評估等方面,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全過程,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針對性實效性,進而落實高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課程和教材體系 教師隊伍建設 教學質量
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引導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要包括:“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為主的核心思想理念;“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為主的中華傳統美德;“求同存異、和而不同、文以載道、以文化人、形神兼備、情景交融、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為主的中華人文精神。[1]將其有效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教師隊伍建設、具體教學過程、教學質量評核等方面,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針對性實效性,落實高校立德樹人這一任務的必然要求。
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程和教材體系,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首要步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和教材體系建設有幾十年的歷史,形成了一整套較為成熟的知識、價值傳授體系,這為探索傳統文化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提供了重要基礎。目前來看,現有的課程安排、教材設計等方面,傳統文化因素有待一進步豐富和挖掘。為推進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和教材體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知識層面上,增加現有課程和教材體系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闡釋和解讀。思政理論課教學內容中,蘊含著大量可以融通傳統文化的知識點,這需要我們在修訂課程和教材體系過程中創新思路、轉換角度,尋找切入點和契合點,搭建交融互通的平臺。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為例,在談到“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可以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善于吸納和融通外來文化的思想品格的進一步解讀,幫助學生們從文化共同性上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進而引導大家對如何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行深入思考。
價值層面上,萃取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理念,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提升思政理論課的思想性、民族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價值理念,諸如: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道義;以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為重點的人格修養等。這種價值理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重要歷史來源,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追求的價值目標有著高度的契合性和共通性,應積極探索融入思政課程和教材體系的路徑方法。以“中國近代史綱要”這一課程為例,在講解中國共產黨人為了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奮斗歷程中,可以著力闡釋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價值追求,講明其與歷史上仁人志士之間的相通點。
審美層面上,提升學生們傳承中華美學精神的自覺性和實踐能力,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設計和教材體系的目標。中華美學精神所彰顯的審美趣味是處于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底色和深沉表達,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根本源泉。通過完善課程設計和教材體系,將中華美學精神的核心要素融入進去、表達出來,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理論課教學的重要體現。
推動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的重要前提,就是確保授課教師的傳統文化涵養要過關、達標。就目前情況來看,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的傳統文化修養相對缺乏,有待提高。造成這種情況有以下兩個層面的原因:一是教師方面問題。首先是學科背景參差不齊。僅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職教師來說,從目前來看,大多數人的學科背景為政治學、法學、管理學等專業,對依存于文學、歷史學、哲學等學科的中華傳統文化掌握不多、體會不深,呈現出學科懸隔、知識懸殊的現象。其次是思想認識不足。由于當前高校思政理論課在思想理論、哲學原理、現實政策等知識傳授方面,對思想政治工作內蘊的文化價值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很多時候大家都認為這些是虛而不實、可有可無的。教師自身思想認識不到位,同時又沒有這方面的興趣愛好,因此不重視甚至避開這方面的課程安排和教學指導任務。二是主管部門方面問題,主管部門對思政理論課專職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重視不夠,同時對相關的培訓、考核工作缺乏有效的組織和安排,呈現出疏于引導、放任自流的狀態。這種種因素綜合起來,極大地制約了高校思政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的提升,阻礙了傳統文化走進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堂。
針對上述幾方面問題,應結合具體實際情況,著力破解、逐步改善。一方面,加強對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的傳統文化教育培訓。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骨干教師研修中,加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在研修過程中,基于思政理論課教師的學科背景問題,應首先從研讀傳統經典書籍、體味傳統文化技藝層面著手。根據教師不同的知識涵養和興趣愛好,將文化知識引導與傳統文化技藝展示結合起來,有助于逐步培養教師們的自我學習和自我提升的積極性、主動性。在研讀經典和感知技藝的基礎上,還應立足于從思想理念、價值認知、審美品味三個層面進行積極培養、著力提升。思想理念上,應加強對諸如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觀念的感知與體悟;價值認知上,應加強對諸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崇德向善、修己安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核心觀念的體悟和踐行;審美情趣上,應加強對諸如氣韻生動、虛實相生、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等核心觀念的體味和追求。[2]另一方面,在思政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根據現實條件需要,可以適時引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名師參與進來,既可以豐富教學形式和內容,又可以實現傳統文化專職教師與思政課教師的交流互動,達到改善提升思政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目的。在思政理論課教學引入外力過程中,應認真進行研究論證、試點探索以及推廣評估,尤其是在試點過程中,應根據教學內容、課時安排、效果反饋進行經驗總結,以切實提升教學實際成效為基本目的和重要追求。
課堂教學、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具體形式,課堂教學扮演了落實立德樹人這一任務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實踐教學是重要的輔助手段。推進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應著力探究融入思政課程教學過程中的方式方法,注重顯性傳授與隱性熏陶相結合,既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又發揮實踐教學的重要輔助作用,進而幫助學生搞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思政理論課教師在充分考慮教材基本內容和學生的知識背景、認知規律前提下,注重解讀和闡發課程內容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諸如:在講解“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一課程,注重對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重要地位的闡釋;在講解“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這一課程時,注重對傳統文化優勢中華傳統美德的解讀;在講解“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一課程時,注重闡發以中國共產黨人為代表的仁人志士在為民族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奮斗歷程中所彰顯的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講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一課程中,應注重介紹傳統中國哲學中唯物、辯證思想元素,講明傳統哲學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共通點,以加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的理解。
發揮實踐教學的重要輔助作用。實踐教學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也是在大學階段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平臺。在推動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實際情況,積極將諸如古代詩文經典篇目、傳統節日、民族藝術、傳統體育活動、傳統繪畫、書法、音樂、戲劇等藝術作品以及祖國各地的風土人情、民族風尚吸收進來。借助富有文化內涵的物質產品、技藝手段,為參與實踐的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知,逐步感悟其中蘊含的精神內涵。通過實踐教學,提升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培養文化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真正落實思想政治理論課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
為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要加強教學質量評估工作,真正發揮應有的引導、推動作用。
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理論課教學質量評估過程,要立足于制定評價標準、完善考核機制、提升聯動作用三個層面。首先,研究制定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融入傳統文化的評價標準。在制定評價標準時,一方面,要立足于整個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完整過程和基本因素,體現出系統性、整體性、科學性;另一方面,也要分清教學實踐的階段目標以及具體任務,體現出局部性、階段性、特殊性。通過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來推動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具體教學實踐中,取得切實成效。其次,研究制定設計合理、操作性強的考核機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中,檢驗和考察傳統文化融入其中的實效性是一項重要且困難的工作。在制定考核標準時,應堅持實效性為導向的原則,突出學生的獲得感這一具體指標,圍繞教材體系、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實踐成效三個關鍵因素進行展開。再次,提升教學質量評核各要素的聯動效果。要圍繞提升評核教學質量實效這一目的,建立起各要素之間的聯動機制,發揮出相互促進、良性互動的合力作用。
[1]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N].人民日報,2017-01-26(6).
[2]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91~193.
(作者單位:重慶三峽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王廣鋒,男,中共中央黨校博士,重慶三峽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雷國紅,女,重慶三峽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