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軍
“基礎課”開展“中國夢”主題實踐教學創新路徑研究
戴 軍
“中國夢”是當前中國發展的精神旗幟。更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指南針。本文筆者分析了“基礎課”開展“”中國夢”主題實踐教學的現狀與問題,提出了“基礎課”開展“中國夢”主題實踐教學創新路徑:一是“基礎課”開展理想信念社區調研實踐活動。二是“基礎課”導入實時熱點,開展時事講座和辯論實踐課。三是“基礎課”開拓虛擬實踐教學。
“基礎”課 開展“中國夢”主題實踐教學 創新路徑
“中國夢”是當前中國發展的精神旗幟,更是新時期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指南針。將“中國夢”融入思政教學中幫助大學生將“個人成才夢”與“中國夢”有機統一起來,是“基礎課”必須完成的教學使命。近幾年來,尤其05方案實施以來,各高校掀起了思政教學改革浪潮,既重視“中國夢”對大學生的思想導向,又重視實踐鍛煉對大學生的激勵認同。特別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改革更為凸顯,各高校探索出了許多教學方法。筆者認為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和闡釋了“中國夢”的概念和內涵體系,符合現今時代的主題我國發展的要求,激發了中華兒女為實現民族復興的斗志。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的講話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1]“中國夢”的起點和歸宿都是人民,是個人夢與國家夢的有機統一,因而對人民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有義務將“中國夢”融入到教學當中,引導學生將“個人夢”與“中國夢”有機的結合起來。中國的歷史和發展經驗告訴我們,要想實現“中國夢”就必須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匯聚中國力量,發揚中國精神。實現“中國夢”的關鍵就是,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基礎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中第一門面向剛進入大學一年級開設的一門課,其現實性、時代性、理論性都比較高。201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提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自“05方案”以來,“基礎課”的理論教學必須結合豐富的實踐教學才能使抽象枯燥的理論生動化、具體化。“中國夢”是“基礎課”的專題內容,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旗幟,它的科學內涵及價值意義是抽象的,如果光通過課堂理論教學加以闡釋,其教學效果只是一種表面認知、片段化地、短暫的記憶,不能使學生產生內心體驗,也不能長久持續地發揮作用。因此,“基礎課”的教學安排必須將“中國夢”的理論闡述與實踐體驗有機結合,尤其在實踐教學上有所創新,學生才會深深領悟到“中國夢”的現實價值和理論底蘊。“基礎課”融入“中國夢”專題宣講時教學的關鍵是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找準兩者的契合點,讓實踐體驗突出“中國夢”的核心和升華作用。目前,各高校都將基礎課分為兩大教學模塊。一塊是理論教學,另一塊是實踐教學,以使“中國夢”的教育更加生活化。實踐教學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三類:其一,內涵宣傳性的活動,比如征文比賽、主題演講、知識競賽、辯論賽等。目的就是讓學生熟知“中國夢”內涵,加強情感認同,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其二,參觀之類活動,比如參觀烈士陵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經濟社會前沿等。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中國夢”歷史進程和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增加對“中國夢”的信心。其三,深入社會之類的活動,比如“三下鄉”、志愿者活動、社區服務等。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社會,增加為“中國夢”而奮斗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以上這些實踐課的做法說明,當前“基礎課”教學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活動,比如,在幫助學生了解世情、國情、黨情、社情,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為實現“中國夢”的責任擔當和使命擔當上確實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但是目前這些實踐方式也存在著以下三種缺點:第一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沒有進行有機契合為整體,未形成讓學生把自己獲得道德認知,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完整消化過程。第二,各類實踐活動確立了實踐教學在“基礎課”中的地位,但是在實踐教學的深度厚度有欠缺,未達到學生各專業課實踐教學的標準。第三,實踐教學的形式內容與“貼近社會、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原則存在差距。
“積極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在人們心里播下種子,就能生根、開花、結果,就能轉為崇德向善的實際行動。”[3]“中國夢”的思想播種學生心田轉化為實際行動不是自發產生的,需要我們思政教師通過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契合形成“認知、體驗、行動”完整的培養過程。從學生身處的社會環境、實際生活,學生角度搜集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分析,用“中國夢”的理論知識給予剖析總結。才能使“中國夢”的思想入耳、入腦、入心,將“基礎課”建設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優秀課程。
怎樣才能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統一起來呢?“基礎課”在講授第一章“追求遠大理想 堅定崇高信念”,第二章“弘揚中國精神 共筑精神家園”,在這之間我們可以增設“中國夢”的專題。在專題中我們向學生全面解讀“中國夢”的科學內涵,幫助學生樹立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的理想信念。專題講授后安排學生分小組,利用課余時間前往社區調研社區人的理想信念狀況的實踐活動。在這個實踐教學中,讓學生深入社會體驗生活,增強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這就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契合,以理論認同引導實踐體驗,再以實踐體驗強化理論認同。實現了對學生“認知、體驗、行動”的一個完整培養過。具體做法如下:第一,將全體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七人左右一組,進行小組分工,收集資料,擬定調查思路,設計調查問卷。第二,社區調查,發收問卷,拍攝現場,記錄關注的問題。第三,統計問卷,匯總總結,撰寫調查報告,制作成果展示的PPT。第四,課堂展示各小組PPT,教師要安排2個學時的校內實踐課時,各小組展示、評分、討論,教師點評。第五,教師在安排兩個學時的校內實踐課,讓各小組在社區調研基礎上進行演講,題目是“我的夢與中國夢”,成立評分委員會,打分,教師點評。通過讓學生深入社區調查,在探索中學習專題,在體驗中支撐觀點,在總結中認同理論,我們才能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現實化,才能把“中國夢”讓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基礎課”應當注意引導大學生正確分析社會時事熱點,了解社會現實,以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事實上,很多大學生對于國際問題,地區熱點和敏感問題,國家的發展成就,中國改革發展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尤其是大學生自身關系密切的熱點等關注度是比較高的。大學生關注時事熱點的傾向性反應著他們一定時期的思想動態,但是部分大學生不能客觀全面看待時事熱點,也缺乏理性認識和科學分析。這就需要思政教師運用“基礎課”原理,“中國夢”科學內涵和價值意義去幫助學生分析梳理,實現價值的導向,具體的做法是:第一,每次“基礎課”的課堂教學前15分鐘給學生播放實時熱點視頻,或介紹網絡的報道,及專業人士分析,讓學生發表見解,教師點評總結。第二,教師為了讓學生了解“中國夢”的國內外環境,可以針對某些特定事件進行專題講座,課時2學時,作為實踐教學。第三,教師為了讓學生修正對“中國夢”某些認識誤區,可以將學生分組,收集資料,進行時事熱點辯論,最后教師點評理論升華。這樣做很符合我們思政課的“貼近社會、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原則。
所謂虛擬實踐教學是依托互聯網新技術的支持進行的情景模擬實踐活動,即在一定時間與空間范圍內,在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的基礎上,依托網絡媒介,創設實踐教學活動情景,實施實踐教學,充分挖掘和顯現活動的意義,完成實踐教學目標。[4]根據23次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是我國互聯網應用重點人群中參與范圍最廣、程度最深的群體,各項互聯網應用在大學生中的普及率、論壇BBS為55.5%,網絡新聞、搜索引擎、電子郵件、擁有博客、網絡視頻在81%以,即時通訊和網絡則高達90%以上。上述調查結果表明,互聯網已為大學生廣泛接受和采用。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價值觀念產生深刻的影響。“虛擬空間具有給類似經歷的人聚集的機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并形成富有意義的個人關系”。[5]因此“基礎課”要拓展虛擬實踐活動,走進社會,走進實際,走進學生,宣講“中國夢”,讓學生真信,真懂,感到“管用”,具體做法:第一,讓學生課余時間,利用網絡的特點,開展“中國夢”的信息搜集,梳理,匯總制作成PPT,在教室展示宣講,評分點評。第二,就是可以開展以BBS為代表的網上論壇,與學生交流。第三,教師可以進行主題微博,與學生群體交流、探討,從中受到啟發。
[1]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8.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2004-10-15.
[3]劉云山.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黨建,2014(2):21.
[4]李木柳.對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內涵及路徑的探析[J].職教論壇,2012(23).
[5][美]約翰·哈格爾三世,阿瑟·阿姆斯特朗.網絡利益:通過虛擬社會擴大市場[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29.
烏魯木齊職業大學社科部)
戴軍(1964-),女,烏魯木齊職業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