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紅
薩提亞模式與社會工作課程教學研究
——以《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課程為例
吳永紅
作為一門具有較強應用性的學科,社會工作專業的一些課程教學要求在教授中體現一定的實務性和體驗性。在《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嘗試運用薩提亞模式的體驗性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反思能力。
薩提亞模式 體驗性 教學研究
弗吉尼亞·薩提亞(1916—1988)是國際知名的家庭治療大師。為紀念她在家庭治療領域的偉大貢獻,她發展出的具有獨特風格和特色的治療模式被稱之為“薩提亞模式”。薩提亞模式建立在一系列的信念和假設基礎之上。薩提亞模式對人的信念包括以下方面:1.改變是可能的,即使沒有外在的改變,也會有內在的改變。2.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3.感受是屬于我們自己的,因此我們能學會改變感受、管理感受和享受感受。4.人們具備他們應對和成長所需要的資源。5.大多數人會選擇熟悉感而非舒適感,尤其是在壓力之下。正是基于這些理念,薩提亞模式本身非常強調治療的歷程性和體驗性。
(一)薩提亞模式與社會工作的價值觀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薩提亞模式關于人的一些理念與社會工作關于人的理念是相通的,如:我們都是同一生命力的明證,透過這股生命力相連接。人們因相同而有所連接,因相異而有所成長;大多數的人在任何時候都是盡其所能而為。人性本善,人們需要尋找自己的寶藏,以便去連接并肯定其自我價值。這些前提假設與社會工作以及社會工作者對案主的假設有共通性。社會工作的專業理念認為每一個服務對象都有潛在的能力,社會工作者應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工作對象,尊重他們,承認他們的權利。因此,將薩提亞模式的理念引入社工工作專業的教學中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二)薩提亞模式與社會工作專業學習的過程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社會工作專業需要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工作技巧。社會工作者在接案時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評估,而薩提亞模式在評估時采用的一些理念,如我們擁有所需要的一切內在資源,以便成功的應對和成長。人們的應對通常是其在痛苦經驗中求生存的方式等,這些理念與社會工作專業學習的過程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三)薩提亞模式與社會工作專業的技能培養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傳統的教學方式更注重知識的傳授,這種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如果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的內心世界以及各種體驗的培養,則學生內在的自我認識和自我成長是欠缺的。而薩提亞模式的體驗式教學方法在培養學生的社會工作實務技能,促進學生內在的自我認識與成長方面具有一定的相通性。社會工作專業的一些信念首先需要讓學生自身體驗到,才有可能將其運用于專業助人技術。
(一)改革成績考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考核目標的設定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方向和學習方式。薩提亞模式的教學方法更注重知識、學生內在成長和學生外在行為的改變。如在《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課程中,筆者采取了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參與成績并重的方式。筆者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每個小組自主選擇一個生命歷程階段的內容自學,并在全班同學面前分享和討論。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起一種自主學習的能力,并且鍛煉了團隊溝通和表達能力、應變能力等。
(二)借用薩提亞工具,引導學生在體驗中學習
充分利用社會工作實驗室,探索體驗式教學,通過沙盤、雕塑、角色扮演、小組討論、三人組練習等形式,引導學生參與、體驗課程內容,深化所學知識。作為社會工作直接方法中常用的技巧之一,角色扮演在薩提亞模式的教學中,是引導學生體驗式學習的重要方法。
(三)導入案例帶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
在生命歷程階段,每一個小組都會結合該章節的主題,設計一個案例開始本章知識要點的分享。在此過程中,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思考該案例反映的是什么問題,我們如何看待這個問題,這個問題與本章知識有什么關系。這對于準備該案例的小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導入案例并帶出問題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一個方式,同時也是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進行討論的主題。
總體而言,在薩提亞模式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做的是與自己連接,其次與學生連接,最后是在課堂上開創一個共同體的空間,讓教師、學生共同與課程相連接。而其中最紅要的核心是與人相遇,與真實的自己相遇,而不是僅僅與作為教師角色的自己相遇;與真實的學生相遇,而不是僅僅與作為學生角色的學生相遇。唯有真實的與人相遇了,才有可能以學生為主體,在教與學的共同體中更好地共同探索所教授的課程。
[1]貝曼主編.薩提亞轉化式系統治療[J].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2).
[2]呂旭立基金會.2008,〈薩提亞系統轉化治療實務演習手冊〉(未公開發行)[S].2008(1).
(作者單位:上海海洋大學)
本文系上海海洋大學《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重點課程建設項目。
吳永紅(1981-),女,甘肅白銀人,博士,現任上海海洋大學文化與法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