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佳
初級漢語課堂教師舉例型話語分析
王 佳
“教師舉例型話語”是對外漢語課堂話語的一部分。“課堂話語類型”就是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為學習漢語用語言資源和非語言資源進行教學與學習的過程的慣習。首先,課堂話語類型要依存于課堂這個話語社團,目的是完成教學目標,話語圍繞教學內容展開,采用何種話語方式都與目的一致。其次,話語類型的功能在于交際,這就需要同時考慮教師和學生雙方的特點,而與以往的教師語言研究出發點有所不同。再次,課堂話語類型處于一個系統當中,不是孤立的,它的特征不僅表現在語言上,也表現在語言之外。最后,課堂話語類型是一種“慣習”,近似于一個“語義結構潛勢”,“表述在這種潛勢的制導下運作”。據此,我們將結合話語類型理論,用會話回合分析模型(the exchange structure),從語言級別入手做個案分析,研究教師舉例型話語的類型、特點及其影響因素等。
在對外漢語教學這一學科背景下,可以從不同角度來認識教師舉例型話語。如從一堂“課(Lesson)”的角度看,要考慮該話語出現在課堂中的哪一“課段(Transaction)”中,每一段中的哪一“回合(Exchange)”,在此回合中屬于哪一“話步(Move)”及“話目(Act)”是什么。而教師課堂教學中依據的教學法有別,會影響到舉例型話語在課堂話語中的地位及起到的作用。如果從教學內容角度看,是分析語言技能(聽、說、讀、寫)教學,還是分析語言要素(語音、詞匯、語法、漢字、文化)教學,都會影響舉例的形式及內容。此外,教師的性格特點、文化底蘊、知識水平、生活經歷、教學經驗、語言表達能力、學生語言水平、對例句的不同需求等都會影響到選擇什么樣的例句、怎樣呈現例句。
結合以上分析,在王佳(2016)給出的教師舉例型話語特點的基礎上,我們認為:“對外漢語課堂教師舉例型話語與教師個人情況、教學對象情況、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密切相關,它以教師為達到教學目的而提出的示例為主要組成部分,通過一定的語言形式表達,內容具有一定的現實性或真實性?!边@里的“示例”可能是教師提前準備好的,也可能是臨時想到的;可能是為了教學目的主動提出的,也可能是應學生要求被動呈現的;可能是教材中的例子,也可能是教材外的例子。而在教師舉例型話語基礎上形成的話語類型還應包括非言語因素,而且理論上,教師舉例型話語類型應該有一系列典型模式,在實際運用中會產生很多邊緣模式。本文所分析語料不包括提問式的教師舉例型話語。
在會話回合分析中,“課段”一般采用“開始內容+中間內容1(中間內容2……中間內容n)(結束內容)” 的形式,但在語料1中,課堂話語沒有都用“邊界回合(boundary exchange)”作為每個課段的開始和結束,多數只使用“教學回合(teaching exchange) ”構成連續的課段,每個課段中教學回合的基礎形式是IR(F),用來講解和操練。第一課段中教學回合的基礎形式是IR,如例1,主要功能是問好并過渡到教學內容,同時“你好”也可成為教學內容,這屬于教師舉例型話語(各例中的劃線部分)。中間課段的基礎形式為IR (F),如例2。其中,“發起話步(initiation)”可以由教師引發,也可由學生引發,原因是學生之間的相互提示,其形式為IR IF,如例3中S3的話語。在例3中還出現了強調黏附回合IRIbR,以起到提示作用。最后一個課段作為課程的結束包括教學回合及邊界回合,基本形式是IR+FrFo(IR),如例4,最后師生互相感謝的部分并不是必有的。語料1中的教師舉例型均處在發起話語,多配合動作、圖片等非言語的輔助教學形式。
例1:T:S1你好!(I)
S1:你好!(R)
例2:T:誰的耳朵?(老師指著自己的耳朵示意S2)(I)
S2:你的耳朵。(R)
T:很好。 (F)
例3:T:誰的?(I)
S:誰的?(R)
T:的。(老師在黑板上寫“誰的shuíde”)(Ib)
S:的。(R)
T:誰的鼻子?(老師指著自己的鼻子)(I)
S2:他的鼻子。(R)
S3:你的鼻子。(I)
T:我的鼻子,不是他的鼻子,我的。(F)
例4:T:我們今天學習了“誰”。(I)
S:誰。(R)……
T:非常好! (F)今天(Fr)我們學習到這里,下課。(Fo)謝謝。(I)
S:謝謝老師!(R)
非零起點選擇的語料是詞匯教學,可看成一個課段,有“開始:邊界回合”,但沒有“結束:邊界回合”。教師舉例型話語所在教學回合的基礎形式為IR(F),教師舉例型話語有幾種位置,可處于發起話步,但話目不同,例5為“提示(clue)”,例6為“告知(informative)”,都伴有非言語的輔助教學方式;例6中還有“后續話步(follow-up)”,話目為“議論(comment)”,是教師的進一步追加說明。
例5:T:那么我的頭發是這樣的。(教師用左手撫摸自己的頭發)(I)
S2:燙發。(R)
T:燙發,嗯,應該是……?(F)(同時教師雙手在發梢部位比劃“卷”)curly,應該是什么?卷發。(教師板書“juǎn”“卷發”,同時雙手比劃自己的頭發)
例6:T:嗯,宋老師的眉毛有點細,對,有點細,好看,對嗎?還有呢?(I)
S3:她的鼻子有點平。(R)
T:有點兒平,嗯,我們一般不說“一點兒”,我們說“有點兒平”,“她的鼻子有點兒平”。但是呢,我們中國人,中國人在說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常常不說平,不說丑,不說矮,我們不說不好的,所以我們可以怎么說呢,她的鼻子……?(F)
S4:……非常好。(R)(大家笑)
T:她的鼻子不太高。(教師板書“不太”)(I)
基于以上分析,初級漢語教師課堂舉例型話語級別類型的基礎模式為:IR(F)和IRF(劃線處代表舉例型話語出現位置)。例1-4中的教師主要采用簡潔的IR(F)形式,在語言特別有限的情況下,教師教學節奏緊湊,教學重點突出,教學反饋及時,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例5-6中的教師既采用IR(F),也采用IRF。教師舉例話語信息量增大,從教學目的看,有對生詞的說明,也有中國文化的滲透,但教師用語不夠簡潔,例5中教師在舉例后還使用了學生的母語進行解釋,略顯多余。
對外漢語課堂教學話語不需要過多的銜接語,邊界回合用得少,隨著語言教學級別的提高,邊界回合用得多一些。教學法不同,邊界回合使用頻率也不相同,如聽說法的操練環節多是沒有舉例話語IR(F) 模式的,因為其提倡用提問帶動話語鏈的繼續。以上分析我們得到一些啟示:在初級階段,使用圖片、動作等直觀教學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新手教師使用的邊界回合往往過多、過難,這需要新手教師轉變方式,教學指令、說明語要簡潔、準確,注意等待學生反饋后再進行下一步。
本文系2 0 1 7年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社會科學項目《初級對外漢語課堂教師“舉例型”話語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JKH20170987SK)。
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1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