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可一
淺談文化轉型的重大意義
鄧可一
文化轉型是指一種新的文化形態替代舊的文化形態,表現為文化的變革與進步。文化轉型的實質是指特定時代特定民族中起主導作用的文化模式的新舊更替過程,它與馬克思所說的人的全面發展關系密切,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對文化轉型對歷史發展、社會轉型的意義進行研究,可以對社會主義文化的創新、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起到積極的借鑒作用,它關系著中國社會的發展現狀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文化轉型 發展 意義
“文化”在哲學范疇里并不是靜態哲學定義,而是不斷形成的文化成果和不斷超越現存文化成果的一種與人的智力水平相關聯的的實踐行為及其所取得的現實成果。“轉型”在哲學范疇,不單單指的外觀發生的改變,更指的是一種關于本質的持續的整體性轉變。因此,文化轉型就是基于社會文化內部的矛盾及外部新文化的沖撞,原有的的文化外觀和文化產品持續不斷地發生改變,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會引發質的改變,既新文化的產生和舊文化的消亡,這個過程大多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積累,當代中國的文化轉型正處于由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轉型的階段。
中外很多學者都將文化轉型歸功于工業革命、科技革命為動力的經濟的高速發展推動了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顯然,把文化轉型的原因僅僅歸結為經濟發展是十分片面的。文化的現代化程度根本上是由國民素質高低決定的,素質即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其行為及思想的表現,換言之,素質包含一個人文化水平程度、身體健康程度、價值觀、思維能力等因素。可見,國民素質的高低內含于人的全面發展之中。換言之,中國文化轉型的實質內容是文化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的根本意義是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的實質是人的全面發展,因此,文化轉型的目標是促進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文化轉型問題關系著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現狀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對于文化轉型問題的正確認識及恰當引導對我國社會方方面面的轉型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敗至關重要。明確當代中國文化轉型的價值目標是首要前提。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當代中國文化轉型的最終價值目標,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道路的終極價值目標以及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目標是相一致的,即:實現人類解放,使得每個人得以自由全面的發展。
縱觀人類發展史,每一次社會轉型過程中,總是以一定規模的文化轉型為其開路。例如,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就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最典型的當屬社會性質由傳統的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原因不僅僅是帝國主義的勢力入侵和文化滲透,還有社會發展過程中封建社會本身的固有矛盾的巨大壓力。社會轉型之前,文化方面,明清時期思想家都明顯具有文化啟蒙的傾向:黃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張和一整套資產階級民主思想,著述《明夷待訪錄》;王夫之則從哲學角度普遍論述了人性、知行和唯物主義等論題,甚至對辯證思維的發展做出了深入的探討;顧炎武運用調查研究的求方法,研究中國軍事地理,著書留世,其成為后來的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為武裝革命提供了豐富的文獻材料。綜觀上述思想家的思想風格,與明代的理學、心學顯然不同。可見,當時的社會活動從道德實踐的探索轉向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實踐與思考做出了轉變,文化精神由倫理道德尺度開始向科學理性轉型,清朝社會性質也開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過渡,文化轉型是社會轉型的先兆。
文化轉型的成果推動社會轉型。文化轉型的成果在合適的外部環境下,會推動社會轉型的深入發展。比如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觀點提出之后,洋務運動興起,思想觀念的變革推動了社會實踐的踐行,首先從軍事技術方面開始做出變革,這是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開端,標志著清政府開始對技術理性表示出尊重;之后的康有為、梁啟超向西方思想文化,先進社會制度的學習,先進的思想文化的借鑒,侵蝕和沖擊著就有的腐朽制度,推動了近代社會制度的逐步確立;再如王夫之作為中國啟蒙思想的初期代表,其學說對20世紀的中國思想界影響巨大,其學說在民國時期一直受到廣泛熱議。其思想的高度達到了中國古代唯物主義的頂峰,任何人期望在思想方面有所創新,那就不能不重視研究王氏的哲學。
文化轉型標志著社會轉型的完成。文化總是以人類智力活動和成果的形式反映當前社會發展狀況。文化和社會實際狀況之間必具有一定的相適性,當一定的社會轉型實現以后,其文化形態創新層面必定有所反映,因而社會轉型的完成,可以在當時文化成果和文化大致趨勢中得到反映,我們可以從文化中看到新的社會形態的方方面面。例如,新中國成立,中國從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型,文藝界一時涌現出很多優秀的文化作品反映此社會轉型的現實問題。在建國之前,文藝作品就呈現出各種文化相融合、沖突,一種異彩紛呈的現實。而社會轉型結束之后,文藝作品普遍轉向無產階級勞苦大眾的革命斗爭與生產建設生活上,與此前的文化類型截然不同。某種程度上,文化的轉型標志著社會轉型的完成。
(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
鄧可一(1990-),男,漢族,四川成都人,碩士,海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