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琳
語言世界圖景理論的形成及其研究現狀初探
張培琳
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世界觀,并用該種世界觀勾勒并定義著世界。每一個民族及其人民對其周圍世界、周圍人以及其他文化的代表都有著不同的理解——即都存在其獨特的看待世界的方法。本論文主要通過對洪堡特等學者的相關理論的論述,淺析了語言世界圖景的起源和形成,同時簡要介紹了該理論在俄羅斯的研究狀況和研究內容。
語言世界圖景 洪堡特 研究狀況 俄羅斯
語言世界圖景理論認為,每一種語言都是感知與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通過語言,現實世界得以觀念化表達,從而形成該民族世界認知的統一的觀念系統。由于各種語言之間共性與個性的相互關系,所形成的語言世界圖景既有普適性,又有民族性,可以進行文化闡釋性的對比研究。
語言世界圖景理論最早脫胎于世界圖景理論。世界圖景,簡單來說就是人類對世界認識的總和。德國物理學家赫茲在其研究領域首次使用了這一術語。他將物理學世界圖景定義為外部事物的內部形象的總和,通過這些形象并采取邏輯方法可以獲得關于這些事物的行為信息。
通常認為語言世界圖景理論源自洪堡特提出的“每一種語言都包含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的著名假說,又稱“語言世界觀”。但是語言世界圖景作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并非洪堡特的一家之言,它經歷了較為漫長的發展與完善過程,它凝聚了幾代學者的思考和探索,其中突出的就有赫爾德、施坦塔爾、維特根斯坦等。
洪堡特(1767—1835)是第一位明確提出提出“語言世界觀”術語的語言學家,是語言世界圖景理論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的這項理論假說,既是對18世紀德國哲學家赫爾德的觀點的繼承,更是建立在他本人對人的本質、語言的本質以及語言與精神的相互作用機制所做的深刻和獨到的思考基礎之上的。他構建該理論基礎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他對人的本質的深刻認識,是其語言世界觀理論的思想源泉。在他看來,人的本質是一種“精神創造”;二是他對語言本質對層面的深刻思辨,是其語言世界觀理論的哲學基礎。他的一句名言是“語言不是活動的產品,而是活動”,即語言是言語活動而不是言語形式。三是他對語言與思維相互作用機制的分析,是其語言世界觀的心理學基礎。“語言是處于外部現象世界與人的內心世界之間的世界”;語言是人的“全部思維和感知活動的認識方式”,就語言“對認識和感知的影響而言,不同的語言也即不同的世界觀”。洪堡特將語言世界觀看作是處于思維和現實之間的“中間世界”,并強調這個“中間世界”有別于“世界觀”,因為前者是靜態的。是確定人對現實感知的語言活動的產品,其基本單位是精神對象—概念;而世界觀的是指是動態的,它是由語言對現實的干預而形成的,其基本單位是語言活動。可見,語言無論對“中間世界”還是“世界觀”都起著建構作用。
維特根斯坦(1889—1951)是把語言學、邏輯學與哲學三者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的先驅者,他在著作《邏輯哲學論》中論述了語言和世界兩者的結構。語言由命題組成,這些命題是由“基本”命題組成的復合命題,而基本命題又是由名稱結合而成。名稱是語言的最終組成部分。于此相對應,世界是由全部事實組成,而事實則由“事態”組成,后者又由客體組成。語言的某層結構都對應著世界的某層結構。他在該著作中使用了“語言世界圖景”這一術語。他指出,如果世界沒有實體的話,則命題之是否有意思,視另一個命題之是否為真而定。真實的思想的總和就是世界的圖景。
俄羅斯國內對語言世界圖景的研究已經成為一個完整的學術分支。這部僅表現在其理論基礎、術語體系、分析方法的定型,還表現在研究領域不斷擴大,研究成果更加扎實、深入上。
對現代語言世界圖景的研究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個方面:
(1)形式研究。以澤姆斯卡婭、庫布里亞科娃為主要代表的俄語構詞中的語言世界圖景研究等;
(2)質料研究。以卡拉烏洛夫為代表的語言個性研究;以阿魯久諾娃、捷利婭為代表的隱喻研究;阿魯久諾娃倡導的語言的邏輯分析學派中涉及意識運作的部分;
(3)意義研究。還可以細分為聚合性的知識研究和組合型的意義研究兩個方面。前者如阿普列相的詞匯語義學研究和詞典學研究,卡拉烏洛夫聯想詞典研究,布雷金娜、加克、施梅廖夫的詞匯語義研究,阿魯久諾娃語言的邏輯分析學派知識研究,文化概念研究,維日比茨卡關鍵詞研究,沃羅比約夫民族個性研究、科斯特羅馬羅夫語言信息單位研究,普羅霍羅夫民族社會文化定型研究等等。后者,如布雷金娜和施梅廖夫的語用研究,阿魯久諾娃語言的邏輯分析學派價值研究等。
語言世界圖景是世界圖景在語言中的語言化、符號化、語義化表達 ,洪堡特、維特根斯坦、魏格貝爾等學者的研究,為語言世界圖景的形成發展奠定了基礎;當今在俄羅斯語言世界圖景的研究已經成為一個完整的學術分支,對語言世界圖景理論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形式研究、質料研究和意義研究。俄羅斯對語言世界圖景的研究對我們來說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在國內的的俄語研究中,可以進行中俄漢語世界圖景的對比研究,尤其在意義研究這方面,通過對比研究,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俄羅斯的民族文化,思維方式等,也能夠促進俄語教學。
[1]A.C.格雷林.維特根斯坦與哲學[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2]彭文釗,趙亮.語言文化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