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瑾 賀 姬
任務型教學在思辨能力培養中的應用
——以外語教學為例
賀 瑾 賀 姬
我國外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思辨缺席證問題”已經受到了廣泛關注和重視,大學外語課程因其自身特有的課程屬性成為了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重要載體,越來越多的高校外語教師把“思辨能力培養”作為外語教學的教學目標,然而這種帶有“思辨培養”標簽的外語教學卻收獲甚微。本文以任務型教學模式為例,探究外語教學中如何借助任務型教學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 任務型教學 外語教學
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由教師控制、調節和引導語言學習者通過完成具體任務而進行的教學,學生在教師設定的分項任務教學環節中,通過自主參與交流、討論、互動和報告等學習形式,在獲取傳統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培養思辨能力,強調發揮學習者的自身的認知能力,即在“做中學”。
不同的學者對“思辨”賦予了不同的定義和理論模型?!八急媪Α笔侵浮耙罁藴?,對事物或看法做出有目的、有理據的判斷能力”(文秋芳,2009). 思辨的核心是要做出有理據的判斷,這就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思辨技能,即分析、推理、評價的能力(孫旻,2014)。在實際思維活動當中,這些所需的思辨技能是相互關聯,緊密協同而非獨立存在的,這就要求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將教學任務的設置與培養這些思辨分項技能緊密結合起來,不能為了刻意追趕潮流,把培養思辨能力這種籠統抽象的概念定為教學目標,這既不可測又不可量,教學效果也就可見一斑了。教師的教學方法對培養思辨能力起到了重要影響,教什么和怎樣教直接決定了教學效果(Ruggiero,1988)。文秋芳構建的層級模型中,第一層為元思辨能力,也就是學習者需要借助思辨技能,進行自我調控和自我修正;第二層為思辨能力,即指學習者需具備的分析、判斷、推理等思辨技能和與思辨能力相關的個人特質,如自信心、學習熱情、開放、正直和堅毅等。任務型教學作為交際教學法的延伸,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注重以任務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將抽象的教學理論轉化為實際的操作任務,把學習者的主動參與、交流、合作放在課堂教學的第一位,輔之以教師在特定任務下的引導,把外語教學與思辨層級模型中的思辨力培養有機融合,使教學目標可測可量。
(一)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任務型教學法包括建構主義理論,即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授和灌輸的角色中轉變出來,使學習者成為課堂的中心,教師作為課堂任務的設計者,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為語言學習者提供必要的語言學習環境,以此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這對思辨能力的培養也具有重要意義;人本主義理論,即教師在講授活動中,尊重學生的個人情感,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特質,如開放、容忍的學習態度,對問題的質疑與假設等,都屬于思辨能力的表現;語言習得理論,即強調語言學習的前提是獲得大量可理解性輸入,同時注重師生在課堂上的交流互動,以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任務型教學的具體流程
目前我國思辨能力的培養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如何處理思辨力與外語能力培養的關系;二是如何將外語語言教學和思辨能力的培養結合在一起(文秋芳,2015)。針對上述提到的思辨能力培養問題,任務型教學法有針對性地在不同階段設定不同的教學任務,以完成不同的教學目標。任務型教學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前任務環節、任務環節和后任務環節。學生在課堂的三個教學環節中通過在實際情景中參與完成具體任務,有針對性地培養思辨能力。
1、任務型教學的前任務環節
在前任務環節中,學生和教師都需要對課堂所涉及到的教學內容進行前期準備。如筆者在講授新視野大學英語“Where Principles Come First”(原則至上,本課文主要介紹美國某高中獨特的教學理念)課文時,在課前要求學生對中西方不同國家的教育理念,教學原則進行歸納整理,并將其與中國教育理念進行對比,分析兩者異同,制作ppt。學生在課前的任務準備過程中,不單是參與一個就某一問題發表看法的活動,而是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培養自身的分項思辨技能,如在本任務準備環節中,任務的設定旨在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包括理解并闡述某種觀念、規則、程序,為理解、描述、總結信息提出劃分類別的框架等。這樣學生既可以熟悉教學內容,又不必迷惑怎樣才能“think critically”。
2、任務型教學的任務環環節
任務型教學的任務環環節是課堂教學的核心。任務實施的過程中遵從“在做中學”和“連貫性原則” 課堂上設定的教學任務相互關聯并具有統一的教學目標,學習者依據由任務構成的教學階梯,逐步完成學習目標并培養思辨能力。筆者仍以上文提到的文章“ Where Principles Come First” 為例,在任務環環節,筆者首先要求學生按照事先的分組,以小組匯報的形式,闡述中西方教育理念,并對其各自的優缺點進行分析評價。在小組匯報結束后,由其他小組成員對報告的觀點進行反思提問。通過將具體任務納入到教學活動中,學生在獲取外語語言能力的同時,培養了思辨能力,如推理能力,包括形成結論和解釋能力等。與此同時,這些教學任務還培養了學生的思辨情感特質,如對未知事物的好奇,以開放的態度對待爭議等。
3、任務型教學的后任務階段
任務型教學的后任務階段,要求老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鞏固復習,并進行“反思性思考”, 這一環節是學生進行檢驗論證和自我調節的過程,在上述文章“Where Principles Come First”的講授過程中,學生在完成各自的報告后,在老師的引導下, 根據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對他人論證的合理性提出質疑、檢查和評判,并且對自身的觀點進行反省和自查,發現不足和局限,并施以合理的方法進行及時的修正和補救,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培養外語語言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評價這一思辨分項技能。
語言與思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語言具有雙重功能。它既是人際交流的中介,反映社會、文化、歷史的發展,又是個體內部思維的中介,體現個體認知活動的成果(Lantolf & Thorne, 2006)。大學外語作為外語語言學習的課程,本身就是通過外語培養學生新的思維方式,相較于其他專業,外語課堂具有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獨到之處。如何將外語語言能力的培養和思辨能力培養有機結合,如何將思辨能力的培養貫穿外語教學的始終,仍需要不斷探索。外語教學首先應當撕掉教學目標中籠統抽象的思辨標簽,在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任務的安排中,把思辨分項技能融入到各個教學環節中,使得教學目標可測可量。任務型教學法作為交際教學法的延伸,強調學生積極參與到交流、互動、合作中來,將明確的教學任務貫穿到語言教學的全過程,教師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并輔以合理的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分析、推理和評價,在獲取語言知識的同時培養了思辨能力。綜上所述,任務型教學法是思辨能力培養的一條有效路徑。
[1]Lantolf, J. P. & W. L. Thorne. 2006.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Genesis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何其莘等.關于外語專業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01):24~28.
[3]文秋芳等.構建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論框架[J].外語界2009(01):37~41.
[4]程可拉.任務型外語學習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
[5]陳艷.任務型教學在思辨能力培養中的應用研究[J].雞西大學學報,2014(3):89~91.
[6]曾文雄.任務型教學法的實施途徑[J].基礎英語教育,2006(6):23~27.
[7]孫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養,將英語專業教學改革引向深入[J].中國外語,2011(5):49~58.
[8]孫旻.中國高校英語演講學習者思辨能力發展個案研究[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2014.
[9]文秋芳,孫旻.評述高校外語教學中思辨力培養存在的問題[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5(3):6~12.
(作者單位:河北建筑工程學院)
本文系河北建筑工程學院2015年教育教學研究項目“探究任務型教學在思辨能力培養中的應用—以外語教學為例”(編號:2015JY2030)的研究成果。
賀瑾(1990-),女,漢族,河北張家口人,在讀碩士,河北建筑工程學院教師,助教,研究方向:英語教育學;賀姬(1988-),山西人,女,漢族,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