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波
對中國藝術歌曲的初探
——以《望鄉詞》為例
王 波
《望鄉詞》是我國的一首藝術歌曲,由于右任作詞,陸在易作曲。本文從作家的時代背景,從創作的手法分析,演唱應具有的基本要求出發,從而發現《望鄉詞》創作與演唱特點,以供學習與參考。
藝術歌曲 時代背景 創作手法 演唱要求
在18世紀和19世紀之間,西方流行一種比較抒情的聲樂作品,用詩作為歌詞,一般采用鋼琴作為伴奏樂器,往往被采用為音樂會演唱的曲目和專業音樂學院使用的教材。藝術歌曲的演唱一般采用獨唱的形式,伴奏多為鋼琴伴奏,演唱者與伴奏應具備一定程度的音樂及其文學素養,才能駕馭好該類曲目。
我國藝術歌曲的起源從真正意義上講應是從“五四”愛國運動開始的,在西方列強侵略我國的時候,也帶來了西方文化跟我國文化的碰撞、交融,促使了西方文化在我國的快速傳播。西洋的創作技法和中國古代音樂的審美特點融匯在一起,這就是我國藝術歌曲的起源。
1、民族性
中國藝術歌曲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它的詞一般來自于中國傳統的詩詞,創作來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物,作曲和作詞都是中國本土的作家,作品反映的內容也是中國民族人民的心聲,作曲的創作手法也具有濃厚的民族性質,調式一般采用中國的民族調式,做到詞韻曲韻的互相結合,文字與旋律的相互輝映。
2、吟唱性
早期的藝術歌曲由于深受傳統文化審美的影響,有著濃厚的吟唱特點。它是以古代的詩詞、韻律相互結合的,我國的藝術歌曲在“五四”時期的作品很多采用了這種形式,如《問》《陽關三疊》等。
(1)四度和弦的運用?!锻l詞》中運用四度和弦,主要有顏色調整或裝修的作用,在鋼琴的寫作,也可以使用這些和弦。
(2)五度和弦的運用。本文采用了五度和弦。
(3)四五度和弦的運用。我國音樂創作的過程中,經常把它替代三和弦,而且這個和弦關系適合我國民族五聲調式的特點,它也稱為“琵琶和弦”。四五度和弦出現在該音樂作品中。
(4)復合和弦的運用。復合型和弦一般會有多調性疊加的規律,寫出的和弦效果濃厚,增加了色彩性以及緊張度。
這首作品按照中國傳統的和聲寫作手法,用各種功能性的和聲來組成歌曲內容,沒有完全按照西方的作曲手法。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本民族的音樂特點,運用了比較多帶民族音樂特色的和弦。
詞作者于右任先生是一位憂國憂民的政治家、教育家,生于我國沒落時代,其一生的努力都在國與民之間。曲作者陸在易先生,是國家一級作曲,同時出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蹲鎳认榈哪赣H》《家》《橋》《望鄉詞》是其聲樂作品的代表作。右任先生懷著對大陸的切骨思戀之情,寫下了《望大陸》,《望大陸》深深地刺痛著陸在易先生的心,他心潮澎湃,創作了詞的旋律。
對比是演唱者加強聲樂作品表現力和感染力的根本保證,該作品的開始是一種無奈的敘說,聲音要求中等音量,然后一步步漸強。到“天蒼蒼…………”高潮的一段是一步步推進的過程,是一種強烈的沖擊心身的段落。該曲的整個聲音情緒變化應是弱至強然后至弱的聲音處理。在最后的“嗚”字上應該非常弱地表現出希望回歸大陸但卻遙遙無期的悲哀絕望之情。
歌曲伴奏是與作品的風格、氣氛、音樂以及演唱相配合的,一個好的伴奏應該知道音樂作品的風格與演唱者的特點,該曲的速度提示要求為largo(廣板),要求慢而凝重,又不失蒼涼是本首作品的演唱要求,開始的柱式和弦也為該曲的凝重產生了強烈的沖擊。
歌曲從“葬我于高山之上兮”開始至“大陸不可見兮”,這一段是述說的感覺,所有的鋼琴伴奏基本上都采用柱式和弦與分解和弦結合的形式進行,柱式和弦伴奏有利于幫助演唱者的情感表達?!疤焐n蒼......國有殤”這兩句是本曲的高潮部分,伴奏時注意三連音部分,三連音在作品的高潮之處為音樂的發展增添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該作品最后為“嗚”字結束,分解和弦應注意音色的干凈性、對比性、這種才能給人與遐想。
想要演唱好于右任作詞、陸在易作曲的藝術歌曲《望鄉詞》,我們要清楚的掌握詞曲作家的生平以及創作作品的時代背景。仔細而認真的挖掘該歌曲創作的音樂元素,從“字”“聲”“情”“表演”上下功夫。我們要了解《望鄉詞》的曲式結構以及創作手法,懷著一顆對詞曲家的尊重,對音樂的尊重,嚴謹的分析理解該作品,并運用于音樂的二度創作之中。對祖國大陸的思戀,對家鄉無限的向往,對祖國統一的渴望,從頭到尾貫穿于音樂之中。
[1]楊孜孜,鄭杰,趙麗萍.中國藝術歌曲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李曙明,寧萍.中國藝術歌曲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江漢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