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軒
臻于至善
郭宇軒
臻于至善,就是做到極致的意思。這句話出自于《大學》。書中這樣寫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說,成年人為學的根本在于修明自身,用自己學問的道和德的成就,親身走入人群社會,親近人民而為之服務,實現自我價值和人生意義,最終達到完美的境界。
但我看到的現實是,房價暴漲、就醫困難、教育不公、精英寡頭、奢侈浪費……所有這些問題,都指向一個方向,階層固化。社會學家依據經濟狀況、社會地位、家族背景等多個方面的指標,將人們劃分為貧困階層、中產階層及精英階層。伴隨著近幾年中國新興中產階層陣容的壯大,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貧困階層與精英階層差距不斷拉大的局面,也增加了階層間相互流動的難度,階層固化態勢日趨顯現。各階層的不安感、焦慮感愈發強烈,人們欲“善”難為。
階層決定了一個人起點的高低,而在階層跨越如此艱難的今天,我們唯有不斷積累和自我升值,才有機會躋身更高的階層。如果我們只是承認階層存在而不試圖去改變,那么我們和我們的后代只能停留在現有階層中,甚至會跌落到更低的階層中。
有人說,這個社會上最難完成的事情就是階層的上升,這是十幾年乃至幾十年都很難完成的。多少滿腔熱血的年輕人勇闖北上廣深,他們帶著自己的理想與振興家族的使命拼命奔波,在汗水與淚水中前行。然而,孤身闖蕩的他們既無關系人脈資源,又無經濟實力,往往事與愿違。于是,他們開始責怪自己卑微的出身、貧寒的家境,質疑“越努力、越幸運”的金玉良言,逐漸失去了奮斗的信心與動力。他們大都選擇消極和逃避,把“階層固化”一詞作為自己不去努力的擋箭牌,在迷途上漸行漸遠。
人大畢業生伍繼紅由于專業狹窄工作不順,加之遭受家庭變故,她徹底放棄了階層上升的努力,甘愿流落到貴州邊遠山區當了6個孩子的母親,每天在貧困溫飽線上苦苦掙扎,滯步不前。而出生于甘肅天水一個貧困村莊的潘石屹則選擇了另外一種人生,他在回憶錄中坦言他的祖父及父親在其人生中的重要影響。其祖父為了能讓其父親有力氣種田,在農閑時到外地打工賺錢,完成了讓一家人每個月都有肉吃的進步。其父親為了讓潘石屹走出鄉村去縣城讀書,在農閑時不僅在外打工,還利用打工的間隙縫制衣服去賣,終于實現了讓兒子讀書的夢想。而潘石屹呢,則更加發奮努力,用智慧與學識打造了一個富可敵國的地產公司,完成了由貧困階層向精英階層的質的飛躍。三代人擰成一股繩,不斷在前人的基礎上前進奔跑著。即使他們每一個進步可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他們的骨子里的那股倔性卻代代流淌在血液里。“無論何時,我都不會忘記自己是憑著什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潘石屹如是說。
聯想到剛讀完分眾傳媒董事長江南春的傳記,曾經的夏雨詩社社長仿佛在轉身之間就變成了第一個按下納斯達克開市鈴的中國人。到更早讀過的《野蠻生長》,馮侖有一句話至今印象深刻:我曾經是一個書生氣很重的人,現在雖然看上去很斯文,但內心早已無所畏懼,不怕犧牲,一往向前。兩個故事,前者說的是時間帶給一個人身份和地位的轉變,后者說的是歷練賜予一個人心智和品性的提升。其實,衡量一個人的成功,不僅看他的財富和社會地位,更要看能否形成獨立的精神和人格。
人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沒有誰的人生可以不奮斗。“臻于至善”的過程就是不斷探索的過程,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不斷探索才能發現真理,達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毛澤東曾言:“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們惟有抱著“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的樂觀堅毅之志,每天進步一點,日積月累,久久為功,方能形成強大的社會正能量和進步階梯。
思者無域,行者無疆。追夢的人,總在路上,在追尋“臻于至善”光榮與夢想的道路上,我們唯有多經歷艱難險阻,才能將絕塹變通途。
南京市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