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倩
群文閱讀:孤獨意識分析
張曉倩
孤獨意識歷來不乏細致淋漓的描繪與闡釋,不僅僅局限于個體對大自然審美取向上的孤獨,抑或是集體無意識傾向下的孤獨,更包含著不理解社會以及不被社會理解的孤獨更甚者是來自社會與命運觀照下的孤獨,孤獨意識是一種普世情節,是困擾世界的世紀癥。
孤獨意識 審美 命運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成為歷史卷軸中個人孤立于世的經典。這種個體孤獨之感來源于懷才不遇的苦悶,源于詩人個性本身。陳子昂被政治遺棄感到無助與孤寂,曲高和寡是陳子昂的選擇,是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表現。獨立于外,自然產生孤獨。正如屈原作《離騷》,渾濁世事間沒有誰可以理解我,唯有蘭花和芳草;正如杜甫一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秋景肅殺為漂泊在外的孤寂更添一份愁緒,逐年衰老,卻只有一人。他們都是孤獨的勇士,沒有與世事的渾濁混為一壇,而是保持著獨立的人格和高尚的節操。這種孤獨不是顧影自憐般的感傷,而是執著不懈地追求自己理想。此外個體孤獨之感生于浩瀚蒼穹中的惆悵感慨。面對無邊無際的大自然,面對奔流不息的時間長河,當永恒與瞬間對峙,一種個體的生命意識與無助的孤寂便悄然襲來。這種孤獨是審美的孤獨,是一種美的存在,是人的覺醒,追索生命意義、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內含著對自然的崇敬、對人世的關懷。
新文化運動后一群覺醒的知識分子依舊沒能逃脫孤獨的命運。魯迅先生手執如椽大筆描畫了一系列知識分子信仰失落的孤獨。《孤獨者》中的主人公魏連殳是一位新知識的代表。辛亥革命失敗后,他在偏遠的地方生活卻被看做異類。婚喪嫁娶是封建禮教的集中表現形式之一,在祖母的葬禮上,魏連殳那一聲像受傷的狼一樣的哀嚎聲,流露出對祖母深沉的愛,宣泄出自己身處孤獨的悲痛。小說中“我”與魏連殳有一段關于孤獨的直接討論,仿佛魯迅先生將自我切割成兩面,將自己的彷徨與疑問和內心真我來了一番較量。孤獨的魏連殳卻享受著自己的孤獨,不必管別人的看法。《在酒樓上》講述了一個覺醒的知識分子,從奮起反抗到彷徨迷茫,再到退縮平庸的過程。十年前呂緯甫是一位奮進的青年:敢做大眾不敢做的事,到城隍廟去拔神像的胡子;敢說別人不敢說的話,討論國家時政和改革方法。然而一切沒能抵過時間的蹂躪,十年之后呂緯甫混入歷史的看客中失去了理想,失去了獨立思考能力就得過且過的生活。他接受過新思想,卻操持著給弟弟遷墳,連骨頭形骸已不見,卻把泥土裝入棺材遷走;他接受過新教育卻執教四書五經,讀著子曰詩云。曾經的信念一點點被殘酷的現實磨滅,為了生存他選擇妥協,終究還是把生命浪費在“無聊”的事情上隨波逐流地一天天挨日子。
懷著理想立志變革社會最終卻如同蒼蠅繞了一圈最終還是停在了原點上。與呂緯甫的對話仿佛是作者與自我的對話,在跌宕起伏的歷史洪流中,相信也是魯迅先生在寫作時的內心斗爭。這種孤獨源于追逐自己的理想失敗產生的孤獨,帶著一種悲壯,一種失敗英雄的悲壯。信仰是在一點一點悄然消散的,驀然回首發現早已與信仰差之千里。這群崛起的青年,無意識間被社會啃食,群體的無意識令人不禁打了個寒戰。
在卡夫卡的《變形記》中,孤獨成了一種扭曲的病癥。主人公格里高爾從事著艱辛的推銷工作,面對巨大的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他也想逃離。某天一覺醒來變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蟲!他想掙扎著起來但一切都是徒然。妹妹與格里高爾的關系最好,起初妹妹總是關心的把新鮮面包和食物放在哥哥的屋中;在妹妹的小提琴演奏中格力高爾興奮地沖出去欣賞,然而家里卻因為他的出現人仰馬翻。父親大怒要殺死格里高爾,雖然躲過一劫,但妹妹開始每天只丟給他腐爛的食物,漸漸使他失去做人的尊嚴與憑證。最終他死了;作為一只甲蟲他死了。這時,與其他人喪子不同的是格里高爾的一家人仿佛迎來了明媚春天。
卡夫卡將現實置于虛幻中而虛幻又巧妙地演繹著現實,有些礙于情面而不得說的秘密在變成甲蟲之后無一例外的展現出來。的確,幸福的人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人卻各有各的不幸。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伊始家人更多的是恐懼而非憎惡,但隨著家境每況愈下恐懼變成了憎惡、埋怨、呵斥。對這位特殊的家庭成員的再認識人性底層的道德被撕裂,觸目驚心的滅亡使人深感恐懼。他的家人忘卻了曾經格里高爾為這個家的付出,是自己至親骨肉,甚至忘卻了他還存在著。格里高爾的死亡是必然的,看似是由父親砸來的蘋果爛在身體里造成的,但即使沒有這顆蘋果也是命數已近。大概時間會把人與人之間脆弱的感情消耗掉,當格里高爾不再能為家中帶來利益,甚至變成這個家庭的負擔,便會擦槍走火最終走向毀滅。
這究竟是幸還是不幸?他依然有人的思想,無奈的是他依舊是人的思想,他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曾經作為人在家中的痕跡漸漸消失。他對家人的愛沒有因身體變形而變形,他知道,他該死了。卡夫卡在《變形記》中描寫的孤獨,是一種變態的孤獨。是明明是家人卻被當做外來者的尷尬,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荒誕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二十世紀人的生存狀態,看到人的宿命。孤獨的狀態中,有難以擺脫的苦悶、難以名狀的恐懼、難以言說的宿命感。面對這種世紀病,不同的文學作品給出不同的答案,熱鬧總是相同的,孤獨者卻有著各自的孤獨。
[1]王耀輝.文學文本解讀[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王富仁.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吶喊》、《彷徨》綜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山東師范大學)
張曉倩(1993-),女,漢族,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