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淑華
青銅器的具體鑒別方法分析
鄭淑華
古代青銅器主要通過青銅合金所制成,鼎盛于人類青銅文明時代。在世界各地均發掘出青銅器具,因此青銅器也被看作是一種世界性文明象征。隨著科技的提升,偽造青銅器的技術正在不斷提高,這對于青銅器真偽的辨別也帶來了較大挑戰。青銅器的具體鑒別方法包括分析辨別鑄銅技術、青銅器器型、青銅器銘文以及青銅器紋飾四個方面。
青銅器 鑒別方法
我國古代青銅器主要是夏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物,作為寶貴的歷史文物,它對于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古代的青銅器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為考古出土物品,還有一部分為流傳文物,其中流傳于社會的文物占大多數。
關于鑒定古代青銅器,需要對青銅器物的鑄造技術、器型、銘文和紋飾進行判斷辨別,對于青銅器的斷代、時期、用途、材質和價值都要進行仔細分析研究。對于青銅器的鑒定,我國古代就已經具有這樣的經驗,最早可以追溯到東周時期,春秋是《韓非子說林下》就談到了當時魯國人和齊國人鑒別青銅器的有關方法。在宋代之后,我國出現了高頻率偽造文物的現象,因此這一時期對青銅器物的鑒定工作也變得突出起來,很多專著都論述了鑒別青銅器真偽的方法,例如《考古圖》、《宜和博古圖》等。明清時期對于青銅器真假的鑒定研究也到達高峰,代表作有《格古要論》、《遵生八箋》等等。在對我國歷朝歷代青銅器鑒別技術進行歸納分析后,發現傳統上鑒別青銅器的主要方法有兩種:第一,僅憑肉眼觀察,根據自身的經驗分辨其真偽;第二,運用當時的儀器進行化驗,通過科學可靠的手段分析青銅器真偽。
在近些年來,我國逐漸燃氣了收藏青銅器的熱情,因此大量偽造技術不斷翻新,這對于青銅器的鑒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偽造青銅器的工藝已經傾向于爐火純青,除了高科技手段的運用,各種手工仿制的方式也開始逐漸興起。如今,對青銅器的仿造技術已經變得十分成熟,無論從鑄造工藝上,還是從器型、銘文和紋飾上,高仿偽品越來越多,質量也越來越好,這些因素都給青銅器真偽的鑒別帶來了相當的難度。當然,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雖然現在青銅器的仿制技術在不斷提高,但對青銅器的鑒別技術也在隨之提高,并且仿制品終歸不可能做到絕對真實,只要鑒定者能夠豬豬鑒別要素,仔細觀察并分析,就一定能夠找到漏洞,避免上當受騙。
對于青銅器鑄造技術的真偽判斷,從我國商周時代起,大多數的青銅器基本都是通過陶范法鑄造,由于鑄造技術的不成熟,這一時期的青銅器均會留下明顯的范線。即使后來對青銅器的鑄造工藝進行了適當改進,但在鼎的耳內及腹部下方依然會留下明顯的痕跡,這也就成為鑒別青銅器真偽的重點。對此,很多現代的青銅器鑄造者并不了解這一情況,因此他們會按照較新的鑄造工藝進行仿制,由于鑄造工藝過于精細,大大超越了當時的鑄造技術,因此能夠很明顯地辨別真假。另外,器物的重量也是判斷青銅器真假的關鍵因素,近當代仿制的青銅器基本都會重于古代鑄造的真品[1]。此外,現代仿制青銅器過程中,做舊處理是關鍵,為了達到效果,現代青銅器鑄造過程中的做舊都會采用翻砂技術,雖然此方法做舊具有很好的效果,但青銅器表面也會因此遺留下很多沙眼,對于不了解這一做舊技術的人來說,很難僅通過鑄造技術就判斷青銅器真偽,當然這一做舊技術根本騙不了真正的行家。還有一點,采用陶范法鑄造的青銅器,為了有效控制其器壁的厚度,通常會在里外范之間墊一片墊片,由于其材質不同于銅,因此產生的銹跡也會有明顯區別,對此,現代工藝主要采用失蠟法,不需要加入墊片,因此銹跡也就看不出和銅銹有什么區別。
分辨青銅器的器型,是考驗鑒定者對不同時期青銅器外形的了解程度。青銅器文化及鑄造工藝是在不斷發展的,它們在外形、大小以及高矮方面都在不斷變化,這樣的變化具有鮮明的時代規律。因此只要鑒定者能夠全面了解并掌握不同時期青銅器的形制特點,就能夠通過分辨青銅器的器型判斷真偽。目前市面上出現的青銅器偽品主要可以分為直接鑄造和拼湊鑄造兩種。其中采取直接鑄造方法鑄造的青銅器仿品,主要是通過真實器物的圖片或其它資料進行參考偽造,其對器型等各細節的偽造都有依據和實物來源,還有些仿制品會在原有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少量的修改。這樣的仿制品一旦某一個細節出現問題,就很容易判斷其真偽,例如某一青銅器在器型上參照的殷商時期青銅器特點,銘文或紋飾卻具有典型的春秋時期特點,那么就很容易鑒別其真偽。這樣的青銅器,即使對鑄造技術和器型的模仿能夠做到十分精準、一絲不茍,但由于器型和裝飾內容不符,對于歷史研究透徹的專家來說,還是能夠一眼就分辨出來。還有一種青銅器仿制方法,顯得較為隨意,主要是通過部分根據或基本沒有根據的拼湊鑄造的,其主要特點就在于奇特。由于歷史上并沒有出現過類似的青銅器物品,因此會讓某些缺乏經驗或缺乏歷史常識的人誤認為這一青銅器物十分罕有。當然,這樣的小把戲對于對青銅器及歷史文化具有深入研究的專家來說,基本能夠一眼看穿。
在辨別青銅器銘文的真偽時,如果鑒定者不具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尤其是對美術和書法的研究不夠深入的話,那么當偽品的上述兩條標準都符合要求的情況下,再進行進一步的鑒別就會比較困難。然而很多手段高明的仿造者,雖然他們對歷史文化和書法繪畫藝術不甚了解,卻通常能夠較為完美地復刻鑄造工藝并精確控制器型。
青銅器必不可少的元素,包括銘文和紋飾兩種,先說銘文。銘文是對青銅器所屬歷史的記錄,也是金石書法發展演變的最有效例證,也是青銅器所屬時代的主要文化特點的記錄。金石家自宋代以來就對金石書法展開了深入研究,而作為具有明確文字記載的青銅器,其銘文也受到了廣泛的重視,因此具有較高經濟價值。很多金石書法家在收藏青銅器時,往往會把關注重點集中在青銅器銘文方面。
所以僅從青銅器銘文的鑒定上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但只要鑒定者對青銅器的銘文藝術形式有足夠深入的了解,那么就比較容易區分真品和偽品。比較主要的偽造方法為添銘法,也就是在鑄造過程中未添加銘文的青銅器上添刻銘文,但這種后來刻入的銘文通常字體樣式呆板,顯得非常不自然,并且字口面寬而底窄,還有鏨痕。偽造時會用銅絲將鏨痕刷除,但這樣一來就會留下刷痕,并且對字的筆鋒也會造成破壞。最重要的一點在于,雖然銘文的字體和文字內容可以較為真實的仿制,但銘文的韻味卻基本難以達到很好的效果。此外還有一種仿制方法,腐蝕法。通過涂蠟并在蠟上將字刻好的方式仿制銘文,用三氯化鐵將刻上字的蠟涂抹到器身上,然后將蠟去掉,這樣一來凹陷的銘文就會十分自然地展現在器物身上。但這樣仿制的銘文字體存在缺陷,字口的深淺不同,并且銘文的邊緣會顯得十分粗糙。
在青銅器中,紋飾可以說是青銅器的外衣,適當的紋飾可以作為辨別青銅器真偽的主要依據。在辨別青銅器真偽時,應首先檢查青銅器的紋飾風格是否與其所處時代一致[2],這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對于沒有多少歷史文化常識的仿制者來說,通常不會注意也無法注意到這一問題。此外,偽品的紋飾通常會顯現出明顯的刀痕,并且和器件本身顯得非常不協調。
收藏青銅器已經成為現在很多歷史文化愛好者的追求之一,但對于青銅器真偽的鑒定辨別卻一直是很多非專業愛好者的弱項。隨著仿制手段的進步,鑒別青銅器的難度還在不斷提升,因此本次研究就如何有效鑒別青銅器真偽作出了簡要的概括性分析,以提供有效參考。
[1]黃烘,陳建,朱鐵權,等.東漢嶺南地區出土青銅器表面紡織殘留物電子顯微研究[J].電子顯微學報,2013,32(2):127~132.
[2]王藝穎.青銅器的美術紋樣[J].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3(5):116.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鄭淑華(1967-),女,陜西岐山人,大專,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