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科代
“人類命運共同體”: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當代發展
鐘科代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治國理政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理論根源上來說,它植根于馬克思關于“真正的共同體”的思想論述,同時又是黨和國家在新時期、新歷史條件下面對新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案,與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思想在實現路徑、價值取向、最終目標等方面都有一致性,從本質上來說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人類命運共同體”反映了當下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其目的在于達到雙贏、多贏、共贏。
人類命運共同體 自由人聯合體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對于未來社會下了這樣的定義,即“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這樣一種“自由人的聯合體”成為馬克思對共同體思想最直接的表述。依據歷史唯物主義對于人類發展三個階段的劃分,人類經歷的共同體形態也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體與社會》一書中,第一次將人類當前的社會組織形式產生之前的人類組織稱之為“共同體”,這種共同體的建立最初是以氏族血緣為基礎,后來逐漸演化為以地緣或共同的價值目的為基礎的人類最早期群居組織,在人對人的依賴關系占統治地位的階段,這種自然形成的共同體能夠幫助人克服自然的困難、滿足生存的需要,但也只能讓人在有限的范圍內孤立地發展著。第二個階段產生于社會分工出現之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剩余財富不斷增多,私有制出現,而后產生階級,當階級矛盾到不可調和時,一種新的共同體形式——國家,就這樣應運而生了。在人對物的依賴關系占統治地位的階段,以商品交換為基礎的歷史條件下,形成了以國家形式為代表的區域共同體的極大發展,這一發展階段以資本主義的極大繁榮并迅速蔓延至全世界為頂峰。但虛假的繁榮的外表下,資本主義經濟仍有不可調和的矛盾,這一矛盾必然導致社會兩極分化、經濟危機與人的異化等問題,因此也必將被更高級的共同體形式所取代。第三個階段即馬克思所說的無產階級通過革命斗爭爭取到自我解放之后的“自由人聯合體”階段,在這一階段生產力極大發展從而促進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國家這一虛假的共同體形式在人類社會的不斷自我揚棄中成為歷史,人的個性都能得到解放、本質都能實現復歸,這正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真正價值指向。
“真正的共同體”出發點是現實的人,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馬克思看來,社會的前提是有人的存在,社會是由一個個現實的人所構成的,社會的發展史也就是人的發展史。人是社會存在的基礎,而人又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構成真正共同體的基礎,也就是人與人之間所構成的社會關系。真正共同體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是平等的,是由新的生產關系所帶來的對異化了的人的揚棄。真正的共同體應該能為真正的人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保障與平臺,而不是成為壓抑人的主體性的存在。人可以在自己的社會關系中通過交往和聯合獲得自由,實現人的本質的全面復歸,這才是馬克思所說的真正的聯合體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自2012年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被提出以來,就受到了世界以及國內學界的廣泛關注,習近平總書記也在不同場合,多次闡釋、豐富、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和內涵。作為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是新時期中國外交戰略的指導思想,更是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為世界未來勾畫的壯麗藍圖。有統計指出,近年來,習近平在不同場合60多次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2],從世界到國家到地區,或是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全方位、多角度的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概括起來涵蓋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隨著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來,相信當今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很難在世界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獨善其身,在積極融入全球的過程中,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始終都承擔著自己應有的責任,積極倡導世界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縮小南北差距,促進貧富均衡,讓世界所有國家和民族共享世界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不能把世界長期發展建立在一批國家越來越富裕而另一批國家卻長期貧窮落后的基礎上”[3]。“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就是強調希望各個國家、民族,能夠并肩攜手、合作共贏,反對冷戰思維、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反對新殖民主義的擴張。建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合作伙伴關系,在合作中互惠互利,爭取實現雙贏、多贏、共贏。
平等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形成的基礎,一個或一些超級大國凌駕于其他國家之上的局面下是不可能有求同存異、平等相待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出現的。在這個世界上,國家可能有大有小、實力可能有強有弱、發展可能有快有慢,這造成了國家間的利益訴求或文明信仰可能會出現傾軋與沖突。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強,許多國家之間的發展緊密相連、環環相扣,蝴蝶效應日漸明顯,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霸權與戰爭不能解決問題,必須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通過協商談判來處理矛盾、調控風險。平等相待協商談判也就成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處理問題的基本準則和價值取向。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我們要秉持開放精神,積極借鑒其他地區發展經驗,共享發展資源,推進區域合作”[4],這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所倡導的互學互鑒、互包互容的精神。世界是多元的,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會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要尊重文化的差異性與多樣性,尊重每個國家特殊的國情以及各自的人民對于國家發展道路選擇。我們應秉持促進人類發展這一核心理念,面對共同的經濟發展需求、共同的全球化危機、共同的環境污染問題,和衷共濟、風雨同舟,克服一切疑慮與偏見,以包容的心態互通有無、調劑余缺,共享人類智慧,共享發展成果,形成真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給世界和人類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薩特說馬克思主義是“我們時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學”,他之所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關鍵在于因為馬克思主義是個開放的體系,能夠隨著時代發展與時俱進,不斷豐富與發展自己的內涵。“人類命運共同體”從本質上來說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新時期、新歷史條件下面對新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案。
首先,“人類命運共同體”與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的實現路徑一致。馬克思“自由人聯合體”的實現需要兩個前提,即生產力極大發展以及消滅地域性的共產主義出現,即全世界以生產交往為紐帶的普遍聯系得以實現。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同樣需要世界各國的普遍交往與深度融合,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實現各領域精細分工,促進各文明相互交流,共享創新發展成果。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與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在實現路徑上是一致的。
其次,“人類命運共同體”與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的價值取向一致。根據馬克思的描述,到共產主義階段,人們克服了人的依賴關系與物的依賴關系,真正實現人的解放,人得到了自己的全部本質,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前提,這是他所說的“真正的共同體”的價值取向。同樣,“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在當前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所能夠達到的最理想的社會發展狀態,是希望全人類在這樣一個共同體中能夠達到雙贏、多贏、共贏的一種結果,各國家、各民族能夠共同面對人類危機,共享人類發展成果。每個國家發展自身的過程中,要積極幫助其他國家共同發展,尊重平等,合作共贏,讓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這與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
最后,“人類命運共同體”與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的最終目標一致。馬克思曾這樣描述人們未來的生活,馬克思說:“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5]在他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真正的共同體要達到的最終目標,是使每個人都能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可以人盡其才,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選擇職業或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擺脫資本對人的異化,讓所有人享受到發展帶來的成果,沐浴在和平的陽光之下。“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樣如此,進入本世紀以來,雖然世界發展整體向好,但地區差異明顯,南北差距不斷擴大,人們對和平、平等,自由全面發展的渴望越來越強烈,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希望世界上更多發展中國家搭上中國這列飛速發展的快車,帶領大家一起奔向美好的未來,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與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
通過分析“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鮮明的時代背景與深刻的理論內涵,我們不難發現“人類命運共同體”從本質上來說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馬克思的批評資本主義條件下所形成的共同體是虛假的、抽象的共同體,而能夠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共同體才是真正的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給虛假的、抽象的共同體轉化為真正的共同體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時,“人類命運共同體”中還凝聚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和”的文化,既有和平、和諧、和睦之意,又有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文化基因。更為重要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給出了中國對于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構建的中國方案,力圖打破近代以來的霸權政治體系,建立新型國家關系,以求構建一個自由平等、相互尊重、共享尊嚴、共享發展成果、共享安全保障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石云霞.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1).
[4]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鐘科代(1991-),碩士研究生,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