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嬌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92)
教材的語文核心價值探析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
楊 嬌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92)
“語文核心價值”就是指一堂語文課,我們要“教什么”。在一節課或一個教學設計的單位時間里,我們不可能設計一篇課文中所有含有教學價值的信息,甚至對許多重要的價值,也只能有所選擇,有所舍棄。因此,在一篇課文存在許多教學價值點的情況下,教學設計不僅應該關注文本的核心價值,更要抓住“語文核心價值”。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感受語言的優美。”因此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對文本中語言的深入品味,感受語言的優美和內涵,提高學生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1.1 從課文關鍵詞語入手,發現語文核心價值。詞句是文章的生命,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是學習語文,感悟語言的有效策略。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應緊扣文本精心選取關鍵詞,進行理解、揣摩、品味、賞析,從而達到把握課文意蘊,形成語文能力。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荷花》一文中描寫荷葉的句子: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簡單一句話就寫出了荷葉的三個特點——多、綠、圓。在教學時就抓住“挨挨擠擠” “碧綠”“圓盤”這些詞語來挖掘荷葉的數量、顏色、形狀信息。從這些關鍵詞語入手,抓住課文重點詞句進行分析、體會,這樣就能較快抓住語文的核心教學價值。
1.2 從課文語言特色入手,發掘語文核心價值。葉圣陶先生說過:“一字未宜忽,語語傳其神。”深入剖析課文語言,能夠發現語文教學的很多“價值點”。不同的課文,選擇品味語言的角度應該不同,每一篇課文品味語言的重點也不同。所以教師要根據課文的語言特色,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深入品味文本中的語言。
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花鐘》課文中,作者抓住各種花的不同特點,采用了不同的語言,寫出了各種花開放的樣子。如曇花含笑一現;薔薇綻開笑臉;萬壽菊欣然怒放;煙草花在暮色中蘇醒。如果教學時只讓學生理解什么時間開放什么花,那么就失去了文章編排的意義。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挖掘描寫花開的多種表達方式,把握語文核心價值點。
1.3 從課文修辭手法入手,挖掘語文核心價值。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說過:“若拿醫學做比喻,語法好比解剖學,邏輯好比衛生學,修辭好比美容術。”可見,修辭在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能力的過程中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從課文修辭手法的運用上入手,能深刻挖掘語文核心價值。
如《花鐘》一文中,曇花含笑一現;薔薇綻開笑臉;牽牛花吹起,通過擬人的修辭手法,動態地為我們呈現了花開的姿態。而在葉圣陶先生的《荷花》一文中: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通過“有的……有的……有的”這樣一個排比句式,簡簡單單就寫了荷花才開、全開和沒開的姿態,教學時就可以通過修辭方法的滲透,通過對比的方式訓練學生準確選擇不同語言,并運用不同修辭手法展現事物的特點。
新課程倡導老師要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讀寫結合,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掌握寫作技巧。
2.1 從理解課文的思路入手,來把握課文的內在美。課本上的每組課文都有一個專題,有相同的訓練點,但每篇課文又各有千秋,因此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找出文章表達方法上的特點,把握文章寫作方法,進而學習積累并在自己的習作中進行應用。
如三年級上冊《趙州橋》課文中:“趙州橋非常雄偉。”這是一個總起句,后面介紹的趙州橋的長度、寬度、建筑材料、形狀特點等,都是圍繞“雄偉”展開的具體描寫。“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一個過渡句巧妙地將兩部分內容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圍繞堅固和美觀,課文都做了詳細的介紹。在教學時就可以引導學生掌握這種寫作技巧,并進行模仿訓練,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2.2 從分析課文的結構入手,挖掘語文文章整體美。從分析課文的結構入手,引導學生把握文章寫作順序和寫作結構,能夠有效挖掘語文文章外在美。《頤和園》一文通過游覽順序寫了長廊、佛香閣、萬壽山、昆明湖等景色,教學時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的寫作順序,通過畫路線圖的方法將作者的游覽順序深入每個學生內心,從而進行模仿訓練。在習作課上有效開發課文資源,將總-分-總;總-分;分-總等文章結構集中模仿訓練,從而提高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和習作能力。通過分析課文的結構,挖掘文章的整體美。
3.1 以讀促情,發現語文價值。“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別是低年級學生,這種感染作用更為突出。教師的語言飽含激情,富有感染力,能把學生引進美好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如人教版四年級《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時再現父親靈柩歸來的情景,引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配樂朗讀、引讀、男女生分開讀、范讀,從不同角度、不同對象、不同方式展開多維體驗,能把對文章的內涵理解引向深入,并在反復的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情感。
3.2 融情于境,升華情感。學生感情的噴發和良好的情景創設是分不開的,一堂有味道的語文課必然和學生的感情相融合,情境交融。以《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為例,對于90年代出生的孩子而言,缺少對戰爭的感受,無法理解戰爭的殘酷無情,課中很難激起學生的共鳴。因此,學生對文中的“父親之愛”、“喪父之痛”這種“情”難以激發,對“戰爭之恨”、“和平之望”的這種“理”更是難以滲透。教學時通過再現爸爸靈柩歸來的情景,多媒體配樂播放戰爭給人們帶來傷害的圖片和適時補充關于戰爭的數據資料,讓學生融情于境,激發學生對和平的渴望,升華了情感。
總之,語文教材內容和其他學科教材相比,缺乏明晰的知識和技能定位。語文課堂教什么,常常需要教師對課文進行再加工,梳理出最有價值的教學內容。只有深刻剖析文章核心價值,重點挖掘課文隱含的語文學習價值,重點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一堂語文課才能做到高效,富有語文味。
[1] 向小菊. 把握語文核心價值,盡顯閱讀課堂魅力[EB/OL].
[2] 王粉林. 細讀文本 發掘“語文核心價值”[EB/OL].
[3] 鄭桂華. 凸顯文本的語文核心價值 —有效教學設計的前提之一[EB/OL].
楊嬌,云南師范大學2014級在職教育碩士學科教學(語文)專業。
G634
A
1672-5832(2017)11-0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