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帆
(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
緬甸詩人吳邦雅及其作品分析
胡云帆
(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緬甸詩人吳邦雅自幼在寺廟學習,受佛教文化的熏陶,文學素養高,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詩人處于貢榜王朝正漸漸衰落的時期,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中,創作了《賣水郎》、《六彩牙象王》等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吳邦雅;賣水郎;六彩牙象王
吳邦雅(1812-1866)緬甸貢榜王朝詩人、劇作家、戲劇的創新者、被譽為“緬甸的莎士比亞”。出生于緬甸中部實壘鎮的一個官宦之家(村長世家)。吳邦雅自幼聰慧,在佛教文學方面有很高的造詣,這跟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寺廟中度過有很大的關系。詩人6歲開始在寺廟學習,7歲到阿摩羅補羅寺學習,8歲剃度出家當小沙彌,20歲在巴莫寺正式受戒為僧,高僧受其法號邦雅比達扎,作過實壘寺方丈,直到40歲才還俗。
還俗后先在王儲加襄親王門下任內廷詩人,后被敏東王賞識入宮任侍茶官,御賜“敏拉丁卡亞”勛銜。1866年被誣陷參與到敏貢王儲叛亂事件,最終以叛亂之名被處死。
吳邦雅生活的時代正處于內憂外患中,內部矛盾尖銳、紛爭不斷、官吏腐敗,王儲為爭奪皇位被殺;外部英國侵略者虎視眈眈,于1824年發動第一次侵緬戰爭,迫使緬甸割地賠款,后來于1852年發動第二次侵緬戰爭,下緬甸成為英國殖民地,敏東王放任英國的侵略,不顧百姓的貧困,生活的艱辛,使人民一直處于水深火熱中,貢榜王朝也漸漸走向衰落。
2.1 題材來源豐富
緬甸是信仰佛教的國家,國內寺廟眾多,統治階級重視寺廟文化的教育。吳邦雅自幼在寺廟里學習,佛教文化耳濡目染,對他的寫作影響是極大的。其作品題材豐富,多取材于佛本生經故事,當時應統治者的要求,為講經布道、歌頌皇室、贊揚有功之人創作了很多作品;有的取材于傳說;有的根據現實中的人物、現象等取材。
2.2 詩的體裁多樣
吳邦雅被稱為“多產的詩人”,一生創作了很多作品。他善于運用緬甸詩歌的許多體裁,同時能夠沖破宮廷文學和佛教文學的框架加以創新,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有資料證實他寫的劇本有7部-8部(3部已散佚)、茂貢詩4篇、講道故事詩30篇、詩文相間的密達薩大約60多篇,還有其他各類的作品。
2.3 詩的風格獨具特色
吳邦雅的作品是在吸收佛本生經故事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形成獨具特色風格。作品構思新穎、文中比喻生動形象、語言幽默尖銳,人物描寫細膩,深受讀者喜愛。最重要的是作品多有寓意,有所影射,有所隱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現實,對貧困者寄予無限的同情,對官吏腐敗現象、宮廷內部紛爭不斷、宗教內部黑暗、統治階級只顧享樂,不顧百姓等現象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和諷喻,對被英國侵占的國家表示擔憂。
2.4 思想感情
吳邦雅受佛教文化的影響,選取佛本生經故事中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和事件來描寫,主要以講解佛教教義為目的,同時也借來表達自己對統治者的強烈不滿,對國家的擔憂和對廣大老百姓的同情,但因為他的文章揭露了統治階級的黑暗、腐敗,引起了統治階層的不滿、得罪了很多高官,最后死于非命。
3.1 劇作代表《賣水郎》
《賣水郎》是七幕歷史劇,主要描述貧困如洗的賣水郎與同命運的賣水女相愛后為籌辦婚禮,賣水郎在烈日下赤腳跑去城北取回僅有的積蓄四枚銅錢。途中遇國王,國王知曉后同情賣水郎境遇,賜其八枚銅錢,賣水郎卻仍不愿放棄自己的四枚銅錢,后再加倍賜錢,還是不愿放棄自己的4枚銅錢,最后國王被賣水郎感動,把一半的國土分給賣水郎,并立他為王儲。當上王儲的賣水郎禁受不住權利的誘惑,想篡奪王位。一天在花園里,國王躺在賣水郎腿上的時候,他萌生殺害國王的念頭,但在多次掙扎后,終于良心發現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主動向國王奏明了實情。國王知曉后不但沒有治他罪,反而愿意退位,賣水郎執意不肯接受,并辭官出家。
該劇取材于421號佛本生經故事《岡伽摩拉本生》的一個插曲。作者通過對賣水郎貧困生活的描寫,折射出當時下層人民生活的艱辛與不易;在后面的發展中描寫了賣水郎由于對權力、財富的貪婪,想要謀殺有恩于自己的國王,但作者筆鋒一轉,賣水郎認識到錯誤,并誠實告知國王。刻畫出這樣的矛盾沖突,反映了現實生活中宮廷內部的爾虞我詐、傾軋爭權的現象,當時敏加王由于想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引起了王儲加襄親王的強烈不滿,造成兩兄弟之間的不合,詩人巧妙的借助這個故事表達了反對宮廷紛爭的目的;同時也表現了兩個窮人的善良本性,及時避免了悲劇的發生。通過對這個故事的描寫,詩人揭露了宮廷內部權力的爭奪、兄弟相殘的現實,歌頌了勞動人民善良的本性,希望借此讓敏加王與加襄王和好。
3.2 茂貢詩代表作《六彩牙象王》
《六彩牙象王》描寫了象王之妃誤認為象王偏愛其他的象,妒忌成疾抑郁而死。再世投胎成為王后,為報前世之仇,撒嬌求國王重金聘獵手捕象王,以便截六彩象牙作自己耳飾。獵手跋山涉水歷七年七月七日至象王住處,搭毒箭暗射象王。象王中箭后詢問獵手為何加害自己,獵人告以實情。象王聽后,決定犧牲自己,給予其象牙,并指引道路令其返回。
詩人對王后的妒忌、任性、囂張;國王的昏庸、不明事里;獵人的粗野、自私、卑劣;象王的仁慈、寬厚、善良等人物形象作了細致的描寫,揭露出人物的內心世界,整個故事布局合理、環節緊湊,一環緊扣一環,引人入勝。據說詩人正是借文中的王后暗諷了當時囂張跋扈的辛漂瑪信王后,同時批判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不公。
吳邦雅經常視察民情,體驗下層人民的生活,所以他十分熟悉緬甸勞動階級的艱辛與貧困。詩人以文字作為武器批判以敏東王為首的統治階級在上緬甸不顧百姓生活的艱辛、只顧自己享樂;征收賦稅,奴役下層階級,使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同時也表達了對貧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1] 賀圣達、李晨陽.列國志緬甸[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2] 李謀.緬甸與東南亞[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
[3] 姚秉彥,李謀,蔡祝生.緬甸文學作品[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4] 尹湘玲.東南亞文學史概論[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
胡云帆(1993.01-),女,漢族,云南玉溪人,云南民族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亞非語言文學。
I106
A
1672-5832(2017)07-0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