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凌晨
(聊城大學文學院 山東 聊城 252000)
?
透過《儒林外史》管窺盛世的吏役世界
付凌晨
(聊城大學文學院 山東 聊城 252000)
散布在《儒林外史》相關回目中對各色各類書吏和衙役的故事片段的描寫,形象地勾勒出吳敬梓生活時代真實的吏役世界,通過深入分析封建制度下吏役橫行的根源,從體制機制層面揭露了“康乾盛世”光環下政治吏治的黑暗窳敗。
儒林外史;康乾盛世;書吏;衙役
《儒林外史》全書56回中,共有第一、十三、十四、十七、十九、二十五、四十一、四十三、四十五等9回10多處專門描寫到衙門吏役,而第十九回則是用一整回的篇幅描寫了一個名叫潘三的浙江布政司書吏的種種不法勾當,形象地刻畫出公門里書吏和衙役這一特殊群體的真實世界。
書吏又稱胥吏、書辦,專指在官府中承辦具體事務的人員。他們屬于政府雇傭人員性質,這點與官員有本質區別。特別是州縣衙門里的書吏,一般均從地方上選擇“有德”、“有才”的人充任。書吏的職能主要有三項:一是草擬公牘,這也是書吏最主要的職能;二是填報各種表冊,包括填發傳票、填報賦稅表冊等;三是整理檔案,將文件分類、編號等事情。
衙役是差役,是“奔走于公家,執雜役之人”。一般將州縣衙門里的衙役籠統概括為“三班衙役”,即:穿著黑衣,負責衙內值堂,儀衛看守,出庭行杖,廓清道路,衙外跟隨主官出巡等事務的皂班;負責日常巡夜,偵緝密探,執行傳喚拘捕等事務的快班;負責守護倉庫、監獄、城堡,護送、押解過境銀餉、人犯等事務的民壯。與書吏一樣,衙役也有定額,稱為“額役”,定額以外的是大量的“白役”。每個在冊的正役,都會雇用或跟隨幾個或十幾個甚至多達幾十個白役。此外,還有數額不等的掛名衙役。
書吏和衙役雖有很大區別,但因為都不屬于政府官員序列,只是衙門里的低級辦事人員,地位卑下,所以清代官方文獻常常吏、役不分,統稱“吏役”、“書役”。
第一回《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里的翟頭役,是諸暨縣一個頭役,又是買辦,奉知縣之命去向王冕求畫,克扣筆資?!趺崆贿^秦老的情,只得應諾了。回家用心用意畫了二十四幅花卉,都題了詩在上面。翟頭役稟過了本官,那知縣時仁發出二十四兩銀子來。翟買辦扣克了十二兩,只拿十二兩銀子送與王冕,將冊頁取去。時知縣又辦了幾樣禮物,送與危素,作候問之禮?!瓡r知縣差翟買辦持帖上門邀請王冕到縣衙會面,王冕借身體不適推辭不去,那翟買辦就借機訛詐差錢。———翟買辦道:“害病,就要取四鄰的甘結!”彼此爭論了一番。秦老整治晚飯與他吃了,又暗叫了王冕出去向母親要了三錢二分銀子,送與翟買辦做差錢,方才應諾去了?;馗仓h。
第四十三回《野羊塘將軍大戰歌舞地酋長劫營》,湯鎮臺奉命征剿苗民,為了多帶人馬確保取勝,暗中用五十兩一錠大銀,買通府里的兵房書辦,將上頭行文的知會文書里“帶領人馬”,改寫作“多帶兵馬”,因此出兵時“那本標三營,分防二協,都受他調遣?!?/p>
吏役世界畢竟不是《儒林外史》描寫和揭露的重點,奸吏惡役的種種敲剝枉法手段不能詳述。歸納起來說吏役斂財有兩大途徑:一是索取名目繁多的各種“陋規”?!翱可匠陨?靠水吃水”,在征收賦稅錢糧時,經辦的書吏則有按比例向納稅人抽頭的“耗羨”;民間買賣房產、田產、奴婢,契約必須加蓋官印,而書吏就要抽取“心紅銀”;民間起訴要向書吏繳“掛號費”,當事人呈遞訴狀也要付“傳呈費”,打官司時要交“紙筆費”,若不愿打官司,想私下和解,則要交“出結費”,等等。衙役要吃飽飯,主要也依靠各種陋規。如捕快抓人要“上鎖錢”,放人要“開鎖錢”;即使傳喚證人,也要“腳錢”、“鞋錢”。皂隸執行刑訊,要“杖錢”,而如果原告私下請求重打被告,就要出“倒杖錢”。牢頭禁子要“入監錢”,放人出獄也要“出監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實際上,書吏衙役不僅能吃飽,甚至還可以吃到好飯、油水飯。吏役利用經辦公事之便收受各種陋規乃是官場潛規則,只要不出大亂子,主官一般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容忍的,甚至也參與進去分一杯羹。二是憑借權力貪贓枉法敲詐勒索。如前述潘三所干的十多款見不得人的勾當,所得更多,危害也更大。這種現象,即使是在所謂的“盛世”也仍然普遍存在。
一是八股制度下的官員普遍不諳政務。如范進一般孤陋寡聞、不學無術的庸官———范進讀了大半輩子的八股時文,胡子花白才中舉跨入仕途,不僅連蘇軾是古人還是今人都分不清楚,身為八股舉人,甚至連八股取士制度在何時由何人制定的常識都不知,居然還擔任一省的學政之職(第四、七回)。
二是官員避籍任職不習風土民情。書吏都是當地人,熟稔當地風土人情,有一個由親屬、鄰居、朋友構成的關系網,而州縣長官卻是遠鄉孤客,往往連當地方言土話也聽不懂;書吏對于本地衙門各種慣例、成案無不精熟,官員則兩眼一抹黑,面對一房子塵封的檔案卷宗,即使有興趣也沒精力全部翻閱;書吏盤根錯節,世代相傳,長期盤踞衙門,官員則任滿必走,號為“流官”。所以常言道:“強龍難壓地頭蛇”,實際政務常操縱于吏役之手。
三是吏役報酬極低舞弊剝民無法杜絕。書吏和衙役的報酬,被稱為“工食銀”,以區別于國家官員的“俸祿”。明清兩朝,官員俸祿實行薄薪制度,不屬于官員序列的吏役,報酬水平更是低得微不足道,工食銀每年大約六兩銀子,不同崗位,略有高下。
《儒林外史》中不大為人所重視的吏役形象,雖然僅是一個不起眼的側面,但是結合歷史資料來解剖分析,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加深對作品主要人物的理解,同時也進一步促進對作品批判揭露的那個時代的認識。
[1] 趙爾巽.清史稿[Z].北京:中華書局,1977.
[2] 吳敬梓[清].陳美林評注.清涼布褐批評儒林外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
[3] 陳美林.吳敬梓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
[4] 徐珂[清].清稗類鈔[M].北京:中華書局,1984.
[5] 完顏紹元.天下衙門———公門里的日常世界與隱秘生活[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6.
[6] 汪廣松.師爺[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付凌晨(1992—),男,聊城大學文學院15級研究生,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研究方向:唐宋元明清文學。
I206
A
1672-5832(2017)07-0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