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洋
(青島大學文學院 山東 青島 266071)
?
論理查德“愛在”三部曲中的復調
鄧 洋
(青島大學文學院 山東 青島 266071)
“愛在”三部曲是理查德·林克萊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浪漫唯美,充滿文藝氣息。通過純對話的形式展開故事情節是影片的一個特色;蕓蕓眾生一如既往表達各自對萬千世界的看法,形成影片復雜多義的主題是影片的另一個重要特征。而這兩個重要特征都能用巴赫金的復調理論進行詮釋。
“愛在”三部曲;復調;對話;主題
“愛在”三部曲是指理查德·林克萊特歷時18年創作的三部電影《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黃昏日落時》以及《愛在午夜降臨前》,講述的是異國偶遇的男女18年間的浪漫愛情故事,是浪漫控和文藝控的必看經典。然而如果僅僅把它當做浪漫愛情片來看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它也是難得一見的高質量的獨立電影和“作者電影”的代表,它的精彩和獨特之處還在于影片豐富的內涵和復雜多義的主題,以及由對話所構成的“多聲部”復調現象。
復調小說理論是巴赫金在研究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一書中指出:“有著眾多的各自獨立而不相融合的聲音和意識,由具有充分價值的不同聲音組成真正的復調”①,復調是小說創造中一種“多聲部”現象,主人公不再只是作者描寫的客體或對象,在復調小說中不存在作者統一的意識。小說的復調理論同樣適用于電影。
話嘮片是理查德作品的一個重要標簽,對話的堆砌是他的電影的典型特征。在他的作品中,劇中人物永遠喋喋不休的說個沒完沒了,對話被他提到了電影創造的中心位置,這一點與巴赫金的復調理論十分契合。巴赫金指出:“對話不是作為一種手段,而是作為目的本身。對話在這里不是行動的前奏,它本身就是行動。它也不是揭示和表現某人似乎現成的性格的一種手段”②。理查德的電影永遠開始于對話,結束于對話,對話變成了一種行動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從巴赫金的復調理論來分析“愛在”三部曲中的對話,可以將這些構成復調的對話分成兩種基本方式:一種是人物之間的對話,另一種是人物自身內心的對話。
“愛在”三部曲中男女主人公之間的對話是對話的主體部分。男主人公來自美國,女主人公來自法國,因此他們之間的對話不僅是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對話,更是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站在男女性的角度上,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聲音和立場,男性理性,女性感性,男性幼稚,女性相對成熟。從文化角度來看,男女主人公之間的對話顯然是兩種具有差異的文化之間的對話,這些差異的文化之間存在著一些對立和矛盾,他們雖然能對彼此產生影響,但兩者之間不會完全融合,從而構成了電影復調結構中的主干部分。
當然,如果僅有男女主人公之間的對話是遠不能構成復調的,那樣最多是二重奏。因此“愛在”三部曲像是一部游記電影,男女主人公會遭遇各種人、對話各種人。如《愛在黎明破曉前》男女主人公中一路上遇到了戲劇演員,算命女人以及河邊的乞討詩人等,在對話中我們可以瞥見他們各自對于政治、宇宙哲學以及人生哲學的獨到見解;如《愛在黃昏日落時》開篇就是個性迥異的一群記者就男主人公的新書進行提問,而關于書的結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他們根據自己不同的價值觀來發表自己的見地。又如《愛在午夜降臨前》中,男女主人公和一圈希臘朋友共進晚餐時,頗具圓桌會議的感覺,不同的年齡和身份的人共處一桌,以他們各自的人生閱歷為基礎,發表對于愛,對于死亡,對于生命的觀點和看法。正是這種不同階級、身份、年齡的人之間的對話,構成了“多聲部”的復調,他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每一個人物都是自己世界的主角。
“愛在”三部曲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有著復雜的性格:女主人公偏于成熟卻時常會有點失去理智的神經質,男主人公相對理性卻時常表現得幼稚和不成熟。而這些矛盾性格的形成,與他們自我內心的對話密切相關,并且對話的兩種對立力量似乎難以調和。以影片的女主人公為例,她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甚至心系天下的“女強人”,但在第三部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為了工作和生活的瑣屑而抓狂的中年女性。她內心的母性和她的社會性一直在斗爭,家庭和事業一直讓她難以取舍:她既想著照顧家庭,又想著為社會做點什么,正是這兩種矛盾力量的對話使她變得歇斯底里。她也時常為要不要搬去美國進行激烈的心理斗爭,甚至為此時常和男主人公爭吵。一方面她不想拋下自我和自己在巴黎所擁有的一切,另一方面她也不想阻擋丈夫對自己跟前妻的孩子進行彌補,因此她的內心一直在對話、在進行激烈的斗爭。正是這種矛盾心理的相互滲透、相互交鋒和激烈爭辯形成了雙聲語對話,構成了影片心理層面的復調。
主題模糊多義是理查德電影的另一個重要標簽,因此他的電影中的人物都無所不談。這一切根源于理查德不過分的強調至高無上的作者統一意識的創作原則,這一點也和巴赫金的復調理論相契合。巴赫金認為:“主要人物在藝術家的構思過程中,便的確不僅僅是作者議論所表現的客體,而且也是直抒己見的主體”③。他們能充分表達自我意識,展現不同意識的世界。
在“愛在”三部曲中,男女主人公不再只是作者描寫的客體和對象,他們不受作者思想的支配,有充分發表自己個人見解的自由。他們可以漫無邊際的談論一切經濟、政治、宗教、哲學、藝術乃至人生觀、愛情觀和生命觀。男女主人公之間的交談和對話,甚至涉及了很多關于他們自己真實的人生經歷,體驗和感受。比如男主人公在現實生活中是一個作家,在電影中他也是一個作家;比如女主人公在現實世界中有些神經質,在電影中她也會表現得神經質。當然不僅影片的男女主人公,圍繞主人公出場的各類大大小小不同身份的人都在發出自己的聲音,他們作為社會百花筒中的一員,他們的每一個思想都不受到作者的支配。但是這并不是說導演沒有自己的藝術構想和審美理想,因為導演至少會給所有演員一個積極的價值觀引導。
結語:復調理論雖然針對小說提出來,但也適用于電影。理查德林·克萊特的電影是對巴赫金復調理論在電影領域的一個標準化的詮釋。他對對話的重視,對各種不同意識的表達,對復雜多義主題的展現都體現出了復調理論于電影敘事和構思的重要意義。復調的運用對于現代小說和電影創作仍然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注釋:
① ②③巴赫金:《論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三聯書店1988年版,第29,、29、29頁
鄧洋(1993-),男,湖南湘潭人,青島大學文學院文藝學系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美學。
I512
A
1672-5832(2017)07-00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