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佳寧
(華中師范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00)
?
杜甫《登高》解讀
金佳寧
(華中師范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00)
《登高》是杜甫極具藝術成就的一首詩,其中豐富的意象展現出了詩歌的魅力。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詩人往往專注于表現社會生活中的政治現實,或者從政治的層面來表現普遍性的社會情感,因而具有很大的社會認識價值。所以,我將從詩歌的意象特征和詩歌中個人與社會、時空的關系這兩大方面來解讀《登高》這首詩。
登高;意象;個人與社會;個人與時空
詩歌意象的精彩運用可以豐富整首詩的內涵。《登高》一詩中前兩聯以寫景為主,涉及到了不少的意象,下面我將就這些意象談談我的理解。
1.1 詩歌意象具有巴蜀地區的自然風貌特征
“風急天高猿嘯哀”中涉及到的意象有“風”、“天”、“猿”,每個意象都有自己的獨特意含和表現功能,其中“風”是急的,可見風力之大;天空是高遠遼闊的;山間是常有猿猴出沒的,且發出陣陣哀鳴,這都顯示出巴蜀地區的獨特之處。這與杜甫長期流寓巴蜀,受到當地的人文熏陶有很大的關系,巴蜀的秀麗山川、神奇的自然風光為詩人的創作提供了素材。
1.2 從格式塔理論看意象的整體性解讀
格式塔理論解讀詩歌其實就是強調詩歌解讀的整體性。這首詩的意象主要集中在前兩聯的寫景詩句中。從文本上看,它描繪的是杜甫登高所見之景,翻譯成白話就是:風很急,天空很高,猿猴在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渚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地奔騰而來。如此解讀此詩,詩歌在意象上并無特殊之處,只是對物象及其特征的簡單描述,還停留在意象解讀的表層含義上。我認為意象(也就是外在事物)應該和詩人的內心情感相統一,不能簡單停留在字面傳達的意思上,而應去找尋深度的聯系。所以,《登高》這首詩的解讀也應從詩歌整體性出發,去觀照意象,進而探究詩歌意象與情感表達之間的關系。
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中提到了“悲”字,整首詩的基調其實就是“悲”,詩中的意象也是始終圍繞著“悲”來構造的,所以意象分析一定要從整體性出發。由此再來看前兩聯,詩人筆下的“風”是急烈的,給人凄涼蕭瑟之感;“天”是高遠遼闊的,讓人感到自我的渺小;猿猴在山間哀嚎,襯出秋天的凄涼。由此可見,意象特征與詩人情緒情感的表達是有密切聯系的。“渚清沙白鳥飛回”這句中,我們常常把它理解為是在描述水中的小洲,水之清澈,沙之潔白,但是這樣理解似乎與“悲秋”的關聯就不那么緊密了。我認為將“渚清”理解為“水中小洲的清冷”,比理解為“小洲的清澈”更加準確。“沙白”則可以理解為“沙地上一片空白,空無所有”,更加切合詩歌悲秋的氛圍,渲染出凄涼之感。同理,“鳥飛回”解釋為飛舞盤旋是十分恰當的,可以顯示出鳥兒在急風中盤旋無處可棲的狀態,這與詩人當時自身孤獨無依、飄零在外的處境是十分吻合的。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教材注釋將“落木”解釋為秋天飄落的樹葉,為何不直接用“落葉”呢?于是將兩個詞分別帶入詩中,一遍遍體悟,就會發現,“落木”與“落葉”意義完全相同,但分別帶入詩中讀,兩句的語感是有差異的,也就是在音韻上,“落木”比“落葉”更有一種沉重、重壓之感,“落木”更加符合“悲秋”的氣氛,也符合詩人當時沉郁的情緒。
所以,詩歌意象內涵的傳遞不應僅僅停留于文字的表面,而應從詩歌的整體性去解讀、去體會。詩歌是一個整體,我們不能單獨的對詩歌進行意象的拆分,而應該尊重詩歌的整體性,從整體上去把握意象的內涵和意象與主題的關系,去體會意象與詩人情感表達的聯系。
我在讀杜甫的《登高》這首詩時,我感覺到詩人對于自身與當時社會以及廣闊時空的關系有自己的思考與感慨。
2.1 個人與社會
作者在創作《登高》一詩時,詩人本人處于一個動蕩的社會之中,個人的狀態一定會受到社會的影響,個人的狀態又展露于詩句之中,詩歌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社會認識價值,可以向人們間接展現當時的社會風貌和背景。
“悲秋”可謂是整首詩的基調,詩人當時的生活非常困苦,“常作客”指出作者淪落他鄉、飄泊不定的艱難的生存狀態,而自己年歲已高,體弱多病,如今只能自己孤苦伶仃地登高感慨。“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中“艱難”一詞除了詩人自身生活處境的艱苦,我想更多的是在感嘆世道的艱難吧,“苦恨”在北師大版高中教材《語文4》中被解釋為“極恨”,我想人教版中的“極其遺憾”的解釋可能更加準確,這是偏正結構,“恨”應該理解為“遺憾”,由此寫出作者心憂天下卻無助無奈的悲哀。這里就從個人的悲秋、悲己升華到了社會層面的悲國,體現出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懷,也讓后人對當時的社會狀況有了一定的了解。
2.2 個人與時空
作者在《登高》這首詩中對個人與時空的關系也有一定的感慨。杜甫在詩的開篇為我們呈現出一片廣闊的空間,詩中呈現出各種景象:風、天、猿、渚、沙、鳥,這些景象都是自然時空的代表,在這個廣闊的空間中活躍著。接著詩人選取了“落木”和“長江”進行了描繪,這兩個意象的修飾詞選用的是“無邊”和“不盡”,而且落木又是蕭蕭而落下的,長江是滾滾而奔來的,這里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闊大的境界。在這種廣闊空間和無限時空下,詩人杜甫不由感受到個人在萬事萬物前的渺小,人在造物主前的渺小,又聯想到自己年老多病,孤獨無依,個人的悲苦、人生的短促在與時空的廣闊永恒的鮮明對比下顯得更加無奈,詩歌也因此顯得更加厚重。
杜甫的《登高》,無論是詩歌內容情感的傳達,詩歌意象的使用還是其他方面的藝術特征上,都是值得深入挖掘的,需要我們繼續探究學習。
[1] 李少波.格式塔理論視野下高中古典詩歌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學,2015.
[2] 楊樸.在整體結構關系中把握文本的意義———以杜甫《登高》的重新解讀為例[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7).
[3] 陳建華.百年孤獨與秋日情懷———杜甫《登高》賞析[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4] 張宗福.巴蜀文化與杜甫的詩意空間[J].阿壩師范學院學報,2016,(9).
金佳寧(1991—),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教育碩士,華中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專業。
G634.3
A
1672-5832(2017)07-00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