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潔
(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00)
?
史料教學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提升
張文潔
(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00)
歷史思維能力的提升對于學生掌握全面而準確的歷史知識與能力、習得完善而科學的歷史過程與方法,培養正確的歷史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史料教學是一種以人的發展為根本宗旨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適應了新課改的需要。在歷史史料教學中,教師能通過史料的媒介作用,讓學生能更清晰、更真實地掌握歷史知識,通過對史料內涵的解讀、對史料的甄別以及對史料教學活動的設計,培養和提升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史料教學;歷史思維能力;史料解讀;史料甄別;史料教學活動設計
史料教學是一種以人的發展為根本宗旨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在史料教學中,教師將文本和搜集的史料引入學習,通過史料的媒介作用,讓學生能更清晰、更真實地掌握歷史知識,并在對史料的分析歸納理性化的過程中張揚學生的人格個性,發展歷史思維能力,培養正確史觀。①其中,歷史思維能力是人們用以再認和再現歷史事實,解釋和理解歷史現象,把握歷史發展進程,分析和評價歷史客體的一種素養,是一種歷史認識活動。②對收集的史料進行分析、甄別、整理、歸納離不開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必須以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為前提。當然,在運用史料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也能夠得到不斷地鍛煉和提升。
史料教學是一種強調學生學習與思考的教學模式,它注重師生在對史料的甄別、比較、分析、整理、歸納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因此,《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高度重視史料教學,重視史料教學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作用,如在課程目標的“過程與方法”目標中明確提出了學生應“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對史料內涵的解讀是師生獲取歷史信息,獲取“史實”的一個重要途徑。一方面,對史料內涵的解讀,對史料的分析、整理、歸納等認知活動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歷史思維能力,另一方面,在對史料內涵的解讀、對史料的分析、整理、歸納等認知活動中,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也在不斷地提升。
在史料教學中,除了通過對史料進行分析、整理、歸納,通過對史料內涵的解讀來使學生獲取歷史信息,獲得歷史事實,提升歷史思維能力外,對同一歷史現象的相關史料的不同表述的甄別也能提升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史料,尤其是文字史料,在流傳的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會出現差異。比如《十二銅表法》,它在公布后的六十年,即公元前390年,由于高盧人入侵羅馬,連同建筑物被占領軍焚毀,既未保存殘片,也無抄本傳世。但羅馬人對《十二表法》的內容印象深刻,據說后來又公布過一次,不過沒有確切歷史資料佐證。現在所知的《十二表法》,是后世許多學者從各種文獻中收集、整理而成的。④因此,其條文的編次和內容不盡相同。這時,教師需要在合乎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選擇適宜的史料進行教學,盡可能地使學生獲取準確而全面的認識。學生亦需要廣泛閱讀、深入思考,在發現史料的不同表述時,對其持懷疑態度,通過對其進行甄別,明確兩者存在不同的原因,進而獲取全面而準確的歷史知識。總而言之,對史料的甄別需要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而在對史料進行甄別這一認知活動中,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也在不斷地提升。
傳統的歷史課堂,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⑤,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忽視了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了“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⑥的課程改革目標。而史料教學適應了新課改的要求。首先,歷史教學的趣味性不僅表現在教學內容的趣味性,而且表現在教學形式即教學活動設計的趣味性,史料教學亦是如此。在史料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史料呈現形式,在吸引學生興趣的同時,引導學生獲得歷史思維能力的提升。其次,教師呈現史料,引導學生分析史料,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歷史思維能力的提升。
總而言之,史料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更加強調學生學習與思考的過程,它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取并閱讀史料,分析甄別史料,并且在豐富的歷史教學活動中學會運用史料作為證據來重構歷史事實,解釋與分析歷史現象,尋找歷史發展的規律性認識。因此,史料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獲取歷史信息,獲得歷史事實,更有助于學生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獲得歷史思維能力的提升。
注釋:
① 謝波.史料教學與其他教學方法的整合[J].上海教育科研,2005(2):36.
② 趙恒烈著.歷史思維能力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5.
③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5.
④ 周枂等主編.羅馬法原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36.
⑤ 鐘啟泉崔允漷 張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47.
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1.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9/200412/4672.html.
[1] 周枂主編.羅馬法原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2] 鐘啟泉 崔允漷 張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 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趙恒烈著.歷史思維能力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 謝波.史料教學與其他教學方法的整合[J].上海教育科研.2005(2).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1.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9/200412/4672.html.
G421
A
1672-5832(2017)07-00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