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琴
(四川師范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
主體性教學對學生自我優越感的影響
唐 琴
(四川師范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隨著以人為本,重視人的發展,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號召越來越火熱的現狀下,不少的相關學者及相關教育人士都在倡導在教學當中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模式進行教學實踐。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不少的學生對于這一模式產生了莫名的優越感,他們錯誤的認為,教學實踐中自我是主體即等于絕對的自由,我既然是主體那么教師所做的一切都必須向我服務,由此實際教學過程中產生的成效是與相關理論提出的預期設想是在一定程度上不吻合的甚至是相違背的。目前有不少研究都在探討對主體的重視,但很少有關主體重視后主體心態的變化過程本文就這一現象做出相關的探討,究其原因并提出自己的意見,希望對解決這一現實問題有所幫助。
主體性;教學過程;錯誤優越感
在教學過程中,對主體性的定義區別于哲學中的主體性,哲學中主體是與客體相對應的存在。主體是指對客體有認識和實踐能力的人,而實踐的對象,為屬性所依附的實體。在教學中目前所倡導的是以學生為主體。對于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地位如何放置,我很贊同胡德海老師所講,他認為學生針對不同的對象主客體地位在不斷轉換,學生在教育活動,教學過程中的是學習的主體,同時也是教師實踐對象的客體。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就要求教師做到靈活處理主客體地位的轉換
長期以來,對于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問題,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教師主宰著整個課堂的進程,學生僅僅是如同一個空瓶,靜坐在教室這一大水缸中,面對老師不停的機械式的灌注水進去,這似乎顯得很省事,而且對于學生來說似乎也是相當的輕松,然而對于真正的促進學生長遠發展的成效來看,這顯然是弊大于利的。隨著新課改的實際運行,以人為本,把學生當做課堂的主體,倡導個性化教學,要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尊重生命,促進平等發展,學生的思維自由發展的口號大大的影響了教師與學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地位的轉變。
19世紀,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教育科學之父赫爾巴特倡導教師中心說,他認為在教育過程中,學生對教師必須保持一種被動狀態,教學過程中保持課堂中心,教師中心,教材中心。回顧我國此前的教育,無疑是受了赫爾巴特很大的影響,就筆者看來,教師中心說也并沒有如今大家批判的那么的一無是處,他在學生性格還未定型之時,個人認為教師中心在學生養成良好性格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但同時也不得不面對批評,教師中心無疑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以及創造性的發展有一定的抹殺程度。直到20世紀初,以杜威為代表的進步主義者提出了完全與傳統教學相反的論斷即學生中心說,這一代表倡導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自主發展,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持續不斷的改造。對于學生中心說,筆者認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主體意識的發展,促進了其個性化,創造性的發展,有利于學生自由發展,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這一主張操作的效率性并不高。針對誰為主體一說,大家積極探討中,如今也不乏有交互主體說甚至無主體說等看法,但起著主流的還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觀點,他們認為教育就應該重視人的發展,重視生命的發展,促進人得到自由發展。但筆者對此提出了擔憂,一味的倡導學生主體,這對于學生自主的產生自我中心思想有著一定的不利因素。
隨著業界內人士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的觀點一步步的進入我們現實課堂中時,學習者的心理狀態也在隨之發生著變化。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便是他們過于的以自我為中心了。因為在現實當中,他們錯誤的將學生主體理解成了我作為學習者我想干嘛就干嘛。正是因為這一錯誤理解就導致他們在自己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錯誤的拔高了自己的地位,變得傲嬌,也過于的自我為中心了。針對目前主體性火熱的被提倡的狀態下,筆者也在平時生活實際中發現此類現象,即所謂主體性的一味倡導導致了學生的心態發生了變化,他們認為既然自我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那么教師就應該為我服務,在他們心中錯誤的認為教師無權干涉他們的學習方式,甚至學習狀態。針對此,我提出了假設性的解決方案,希望對此問題的解決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1)從教師角度看;雖然業內都倡導學生主體,可是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也是不可忽視的,如胡德海老師說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具有首要的推動作用。就我自身看來,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自我的作用,并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從學生的角度看問題,引導其學生的價值觀念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明確指出讓學生學習自由并非絕對,隨意的自由。同時還在實際操作中有意識的傳輸教師在教學中起著不可忽視的指導作用。
(2)從學生自身看,如同哲學上所說,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內因起著決定作用,因此要想徹底改變學生的價值觀或者說防止錯誤價值觀的形成,我們要從學生自身抓起。學習者自己要正確的認識到主體性的真正含義,并積極與老師配合,促使達到更最大化的發展個性化,具有創新性的個體。
(3)從學習環境看;如同盧梭所說,教育來源于社會,來源于生活,教學場所并非一片凈土,教學內容大部分都來源于社會,因此,社會的一些風氣勢必會影響著學生心態的形成。社會尤其是學校內部環境中應該充分發揮他的隱性影響作用,積極構建正確的價值觀,在無意識當中對學生的正確價值取向以及想法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影響。
結束語
如同袁振國老師在當代教育學中所說教育即是發現人的價值,發掘人的潛能,發揮人的力量,發展人的個性,因此如今大力倡導主體性教學也不足為過,但是,凡是一件事超過了一定度或者說沒有處理好相關的關系,就可能適得其反。我們必須明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在教育內容上是授受關系,在人格上是平等關系,在道德卻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因此,對于實施主體性教學之外,我們也應該將眼光放在學習者對于這一倡導所產生的心理變化過程,從而能更好的促進教育的良性發展。
[1] 胡紅杏.主體性教育實踐的誤區與反思[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2] 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3] 胡德海.教學理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 施良方.課程理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唐琴(1992.12-),女,漢族,四川人,碩士研究生,四川師范大學,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
G635
A
1672-5832(2017)07-0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