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璐瑤
(四川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淺議城市公共景觀中藝術性構成的意義
閆璐瑤
(四川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近年來,景觀設計開始慢慢受到城市規劃者的重視,開始逐漸向城市設計中流砥柱的建筑設計靠齊,成為城市更新的重要途徑。作為城市空間的主要構成成分,景觀不再是純粹的園藝靜態思考,也不再是對已有項目進行簡單的賦形,而是對于場地和生態過程的重新思考,對項目的定位起著重要作用。
藝術設計對景觀的介入對于景觀設計而言已不是新鮮事,景觀設計作為一門關于美的藝術(fine art),是對某一特定場地的精雕細刻,故而藝術性的設計對景觀空間而言十分重要,因為藝術設計承載著藝術家對于所處景觀空間美感的評價。某一作品以藝術設計的身份介入到城市公共景觀空間中時,便使其發生了質的變化。雖然還是基于藝術的意象式傳達,但已經以一種更為平民化的手法來幫助人們更好地解讀城市,解讀公共生活。
城市公共景觀空間中的藝術設計是以藝術為基準,將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景觀通過更加生動的藝術表達方式來完成對實體空間的升華。藝術設計中的藝術,區別于架上藝術,是將藝術付諸于設計行為之中,以實踐性語言來完成的具有主觀意識性特色的藝術方式。藝術設計將行動發生場所(field of action)作為載體,通過考量空間所需的具體功能及原則基準來進行設計。
城市公共景觀空間中的藝術性構成主要有以下幾種意義:
(1)緩解城市化問題
城市化進程中難免出現諸多與初心背道而馳的問題,例如人口大量涌進城市而導致的城市秩序混亂,亦或是城市化速度快導致的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城市公共生活被忽略等等,這些都是現在正在發生著的城市問題。而含有藝術構成的景觀空間能夠以其舒緩且富有別樣色彩的空間秩序、藝術化生產的空間模式來使公共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良好的公共生活是一個城市生活質量的保障。當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得到改變時,城市的生產質量也會相對提升。
(2)培養市民審美意識
公共藝術在公共空間中,最大的共性便是公共性,就代表著最大的受眾群一定是平民階層的市民們。針對國內普通城市,一般情況而言,城市里的市民對于藝術的接受程度都普遍較低,文化的開放程度及傳播方向一直以來都是將藝術放入高臺之上,優質藝術并不是有很多的機會進入到尋常百姓人家。景觀空間則不同,景觀一直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為人服務的城市基質。將景觀空間中注入藝術成分,會幫助人們更好地接觸藝術,解讀藝術,從而培養他們的審美意識,讓對于他們個人的藝術審美及對城市的文明進步都是十分有幫助的。
(3)保障景觀發展的可持續性
這些年來,可持續性發展一直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則,可持續性是一切規劃設計行為的前提及最終目的。對于景觀來說也是一樣,在一個景觀空間成立之初,場地可能是另一種功能或另一種形式的空間,比如廢棄工廠留下的棕地空間,之所以在此空間做景觀設計就是為了以后能夠使其有更長久的發展。所以為了延長景觀的使用效率,也為了給人以警醒作用,景觀空間的可持續性十分重要。而藝術,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文明的最大智慧結晶。藝術的表達功能十分強大。在景觀空間中加入藝術設計的內容,不僅能夠給人解讀場地精神的最佳引導,也能在對景觀的設計之中參照可持續性原則而創作更多影響久遠的內容。加入藝術的景觀,將有著更大的價值及文化意義,自然也就保障了景觀空間的可持續性。
城市公共景觀對其受眾群來說,在意識感知方面有其特殊的教育意義。因其存在于每個人最日常的生活中,所以對人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一個好的公共空間,會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改變人的很多方面。當一個空間中有更多的藝術性構成成分進入時,這個空間在原本的功能性之上,將具備更為意識層面的含義。通過在日常生活中將藝術傳播于公眾生活之中,對于市民的文化素養影響是很深遠的。特別是對于我們這樣的高速發展國家而言,這些含有藝術性構成的城市公共空間或許會有更加深遠的影響。在人們的生活中以藝術設計的細節慢慢感染公共生活,量變積成質變,終會對人們的生活由物質上的影響深化為精神文化的傳播。
[1] 景觀都市主義/(美)瓦爾德海姆編;劉海龍,劉東云,孫璐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12
閆璐瑤(1993.7-),女,碩士研究生,四川大學,設計學專業 公共藝術景觀設計方向。
J06
A
1672-5832(2017)08-01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