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偉
(四川省西充縣大全鎮小學 四川 西充 637200)
小學語文教學要明確幾個觀念
李仁偉
(四川省西充縣大全鎮小學 四川 西充 637200)
教學行為受教育觀念的支配。小學語文教育觀念附著于施教者頭腦之中,形成心理定勢,在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指揮著施教者的教學行為。為此,從事小學語文教育工作,把語文課上成語文基本功訓練課,扎扎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施教者頭腦中就要有幾個十分明確的、科學的觀念。
小學語文學科像其他事物一樣具有多種屬性。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下,人們對小學語文學科屬性的認識不同,便出現了多種表述。人們常說,語文課是工具課,語文學科是工具學科。這是說小學語文學科的基本屬性是工具性。工具性是小學語文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本質屬性,因此小學語文教學要把重點放在語言文字的教學上,放到語文基本功訓練上。對此,大家已取得共識。然而,語言文字絕不等同于一般的生產工具,如機械或锨鋤;也絕不等同于生活工具,如碗筷或拐杖。語言文字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信息的載體。這種工具、外殼、載體,都是只有人類才擁有的符號。所以,應在符號的意義上來把握語言文字的工具屬性。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是一個符號體系,是該民族認識世界、闡釋世界的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符號因意義而存在,離開意義符號便不成其為符號。這是說,語言文字不但有自然代碼的屬性,而且有文化代碼的屬性;不但具有鮮明的工具屬性,而且也具有鮮明的人文屬性。語言文字的人文屬性,以往常常簡單地稱之為“思想性”。如果“思想性”用的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尚可,但往往理解為“政治性”。因而,在語文教學“工具性”和“思想性”關系的處理上,近百年來特別是近五十年來出現了或左或右的偏差,語文教學曾走進了深淺不同的誤區。近兩年來,大家重新又提出語文學科的性質問題,見智見仁,觀點不同。有人則主張,用“人文性”來表述較之用“思想性”、“情意性”、“文學性”、“社會性”等,更能切合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人文教育的屬性,雖然不是語文教學的特殊屬性,而是小學各門學科共同具有的屬性,但是語文的工具屬性也確實離不開人文屬性。沒有人文,就沒有語言文字這個工具;舍棄人文,就無法掌握語言文字這個工具。語文學科作為一門人文應用學科,應該是語言文字的工具訓練與人文教育的綜合。因此,語文教育從來就不是一個純語言文字技術間題。今天提出要加強語言文字訓練,并不是要脫離其內容孤立地進行語言文字符號教育,主要是因為出現了偏離語文學科特點的現象,目的是強調語文教學要突出個性,切實有效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切實有效地全面完成小學語文教學任務。在研究語言文字訓練的時候,要注意這個問題。當然,還有其他幾項屬性。在小學語文教育觀念體系中最為核心的是性質觀,它統帥小學語文教育的全局,決定小學語文教育的發展方向。所以,首先要確立科學的“性質觀”。
從小學語文學科的性質來看,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或者說小學語文教學的特殊任務,就是義務教育大綱里講的“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使學生初步具有聽說讀寫能力”。這里所說的“能力”,指的是使學生初步掌握語言文字這個工具.能用口頭語言來聽說,能用書面語言來讀寫。學生會使用語言文字這個工具的能力是哪里來的呢?是“練”出來的,是使用工具者即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練”出來的。這就涉及到語文教學的本質問題。什么是語文教學?著名語文教育家袁微子十年前曾提出克服板書中的游離訓練要求之外、標新立異的形式主義,讓板書為達到一定的訓練要求服務.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服務等等。總之,有利于“以練為主線”地開展。
小學語文基本功怎樣進行訓練?這就涉及到訓練過程的題,即小學語文教學過程問題。訓練過程,也是近幾年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小學語文基本功訓練是一個過程。訓練過程主要是由訓練內容和訓練要求所決定的。訓練內容概括地說有識字訓練、詞語訓練、句子訓練、句群廣東、篇章訓練等等。這些訓練又都分成若干訓練項目。這些項目又有深淺程度不同的訓練要求。不同的訓練內容和要求,決定了不同的訓練過程。目前關于訓練過程的研究,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研究訓練過程的完整性。語文基本功訓練的主體是學生,教學中必須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語文基本功訓練過程二是研究訓練過程的層次性。語言文字訓練主要是在課堂上進行的,一節課的訓練過程是一個個訓練活動(相對小一點的訓練過程)組成的,一個個訓練活動之間存有內在的聯系,一環扣一環,組成一個相對完整的訓練整體。有的訓練內容和要求需要幾節課或幾十節課來完成,一節課一節課之間自然也有著內在的聯系。這就要求訓練過程要有由低到高、由淺到深、由一到多的層次性。品味語言文字的重要性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生提出了品味語言文字的要求。為什么要品味語言文字呢?語文課程標準中已明確地說明:"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小學語文教學過程觀的確立,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學中有了“過程”的觀念,有利于增強學生訓練主體參與意識,克服“重結論輕過程”、“教師提問‘結果’,學生回答‘原因”,的現象,重視學生由不懂到懂、由不會到會、由少知到多知的認知規律,讓學生親自經歷一個完整的認知過程,即訓練過程;有利于強化語文基本功訓練意識.克服閱讀教學中“重視由文字形式到思想內容,忽視由思想內容到文字形式”、“重視由具體到抽象,忽視由抽象到具體”的“得意忘言”的弊端,克服作文教學中“重視由內容到形式,忽視由形式到內容”、“李燦行命題指導+學生寫作+教師批改講評”的弊端,使語文基本功訓練內容落實、要求到位;有利于加弧訓練的綜合性和階段性,克服“l+1”的板塊式單項訓練的現象,使課堂教學成為一個相對完整的、有機結合的訓練活動過程,保證各項語文基本功有次序地、一習一個腳印地得到訓練;等等。
總之,有利于語文篆術功訓凍的落實。這里提到的幾個語文教育觀念.近幾年的研究都有所突破。隨著形勢的發展和研究乙的深入,我們要不斷地更新小學語文教育觀念,努力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和質量。
[1]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2] 人教網:有關“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效統一的討論。
[3] 《新課標語文教育理論與實踐叢書》編者:潘紀平 湖北教育出版社
G623
A
1672-5832(2017)11-01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