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帥
(火箭軍工程大學4101分隊 陜西 西安 710025)
?
放射源遺失事件分析與啟示
宋 帥
(火箭軍工程大學4101分隊 陜西 西安 710025)
本文簡要介紹放射源遺失事件,重點討論了放射源遺失事件所給予的啟示。
放射源;丟失;啟示
遺失放射源特性。根據放射源管理資料,遺失的放射源銥-192于2013年12月14日出廠,出廠活度3.77×1012Bq。遺失時的活度約9.6×1011Bq,屬Ⅱ類放射源。銥是一種化學元素,化學符號是Ir,原子序數77。192Ir是銥的一種同位素,由191Ir經過中子輻射后獲得,具有放射性,半衰期為73.827天。根據國家對Ⅱ類放射源的定義,Ⅱ類放射源屬高危險源,在沒有防護情況下,如果人體長時間、大劑量、近距離接觸Ⅱ類放射源幾小時至幾天可以致人死亡[2]。
放射源遺失對受照人員產生劑量和健康危害估計。(1)王某(撿拾放射源者)右大腿局部劑量150Gy,手部14.3Gy;全身劑量約為2.5Gy。(2)王妻手部劑量0.16Gy,全身劑量:270mGy,血液指標基本正常,無臨床癥狀。(3)第一個撿源工人A1手部劑量0.8Gy;全身劑量8.3mGy,無臨床癥狀。(4)室友全身劑量13mGy,無臨床癥狀。(5)車間工人A1-A40全身劑量0.07-6.25mGy,無臨床癥狀。(6)修路工B1-B20全身劑量0.78-3.13mGy,無臨床癥狀。(7)王某家人及房客共6人全身劑量:25-37.5mGy,無臨床癥狀。(8)王某父母及妹全身劑量0.09-1.22mGy,無臨床癥狀。(9)房客C1~C11最大受照劑量6.4mGy,無臨床癥狀。(10)修路工C1~C11最大受照劑量0.42mGy,無臨床癥狀[1]。
遺失放射源事件責任人員的處理。放射源遺失事故中4名責任人被刑事拘留,4人均為檢測公司工作人員。經警方調查,5月7日當天,天津宏迪檢測公司4名工作人員在放射源操作和保管過程中違反相關規定,導致放射源銥-192丟失。10日下午2時30分,市公安局化工園分局依據《刑法》第136條規定,對涉嫌危險物品肇事罪的4名相關責任人予以刑事拘留。
2.1 制定更加嚴格的放射源安全管理法律法規
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核技術也得到大量的應用。在核技術應用最廣泛的使用各類放射源。放射源是一種特殊的危險性物品,放射源放出的射線性看不見、摸不著,其危害性更有其特殊性[3]。為此,國家非常重視放射源核技術應用中的安全問題,發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與核安全有關的主要法律、法規和標準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許可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等。目前國家對放射源管理工作更加規范,已經達到有法可依。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時有發生放射源遺失并產生嚴重后果的事件。說明從法律法規的角度,還需要制定更加嚴格的針對放射源管理工作法律法規,以使放射源管理單位更加重視放射源管理中安全工作,規范放射源管理單位對各類人員核安全管理和核安全培訓教育的主體責任。
2.2 加強放射源監管技術裝備的研發,提高放射源現場使用中的安全監管
放射源的安全監管有其自身的特點,必須實行科學有效的管理措施。從本次事件發生經過分析中可以看出,操作人員使用監測儀測量了探傷機表面劑量,由于探傷機屏蔽由貧化鈾制成,且放射源掉在附近,照射使得監測儀仍有報警音響,操作員誤以為源已收回,隨后將探傷機帶回。因此,加強放射源監管技術裝備的研發,提高放射源現場使用中的安全監管也是本次事件給安全管理的一個重要啟示。通過科學的監測,保證放射源處于不同狀態時都可以得到監控。
2.3 加強對公眾核安全的科普教育
在放射源遺失事件中,由于放射源遺失對公眾人員產生照射劑量和健康危害的一個根本原因是王某(撿拾放射源者)對放射源的認識不足,嚴重缺乏核安全常識。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公眾很少接觸到放射源,也不知放射源為何物,更不知道放射源對人體的危害,核安全常識的科普教育也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隨著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放射源應用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因此,普及放射源的相關知識,提高公眾對放射源危害認識尤為迫切。政府職能部門應通過各種媒體和途徑普及核科普教育,使公眾認識到放射源的危害,從而提高公眾的放射防護安全意識。
2.4 加強核技術應用中的核安全文化建設
從1896年貝克勒爾發現放射性現象以來,核科學與技術得到全面系統的發展和應用,人類社會已進核時代。核與輻射在人類社會的科學、軍事、醫學、農業、安全、工業等各領域得到全面而又深入的應用。在核科學與技術發展過程中不僅發生了各類放射源遺失并發生嚴重后果的事故,而且也發生過包括美國三哩島、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日本福島等三起重大的民用核電站事故,給人類社會造成了重大損失和危害。1986年國際原子能機構國際核安全咨詢組首次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1991年發表專著《安全文化》,核安全文化的建設和評價工作成為核安全“縱深防御”的重要手段。因此,核技術應用和管理單位應適應國際國內的核安全文化發展要求,全面加強核技術應用和管理單位的核安全文化建設,讓良好的安全文化根植于決策層、管理層、從業人員的思想之中,形成對技術故障、人因問題和組織缺陷的三位一體的高質量縱深防御機制,從而達到提高放射源防范意識,確保放射源使用安全的效果。
[1] 周曉劍,周啟甫.銥-192放射源丟失事故受照人員物理劑量初步估算[J].環境與職業醫學,2014,31(8):605
[2] 劉牧鑫.淺談銥-192在無損檢測中的應用與日常防護[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14,19(3):81
[3] 李祥明,霍濼云.加強放射源監督管理確保環境和公眾安全[J].中國輻射衛生,2004,13(3):185
R148
A
1672-5832(2017)07-01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