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一冰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1)
?
哥特式建筑與中國古典建筑之比較
屈一冰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1)
置于各自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發現:中西方建筑都有自身發展的脈絡可尋,兩者無論在外在形式上又或是深層的文化基礎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風格特點。在西方建筑典范中,哥特式建筑以其獨有的造型和審美特征,首當其沖的列在西方建筑文化之鏈的重要部位。這朵交織著細膩詩性與堅韌力量般的奇跡之花,看起來與它所中斷的羅曼傳統元素大相徑庭、分別被釋為天主教、建筑守誠、經院哲學等多重意義。而它與東方古典建筑上的差異又隱含著各自不同的文化、歷史、地緣特性所決定著的更為深層的精神寄托。
哥特式;建筑;中國;古典建筑;比較
中國古典建筑以木材、磚瓦為主要材料,以木架結構互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包括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主要方式,而西方的哥特式建筑,則多以石材為主,結構上包括尖拱、肋狀拱頂和飛拱,以及支撐頂部力量的束柱和拱門。這種差別源于兩者地域文化的不同,中國早期文明發展的地域集中在黃河流域大平原,其木材豐富而石材相對稀缺,另外在中國文化初期形成時,并沒有出現成熟的奴隸制度,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社會生產力的集中征用,而木材的運用可以縮短建筑時間,耗費小,節約了勞動力。西方文明起源于希臘,地中海沿岸又擁有豐富的石頭,易于就地取材。隨著文明的發展、最終形成兩者在材質運用上的差別。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兩者對建筑的理解存在巨大差異,西方文明注重建筑的紀念性,這就要求其建筑存在時間更為持久,為了實現此目的,西方人往往不惜花費幾十年上百年去建造一幢教堂。而回顧中國古代建筑,由于對于建筑藝術直至現代才逐漸形成理論,在古人的思想上并沒有形成對于居住房屋的紀念性需求。但這不等同于中國的古典建筑中沒有石材的運用,通過考古我們發現,像帝王陵墓、長城等基本上全是石材建造。對于這兩種不同類型的比較當然還有更深層宗教原因,從某種程度上講,處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建筑發展史同時也可被看作一部宗教建筑史,我們僅通過哥特式教堂的尖拱和宗教壁畫就能很形象地感受到這一點。
若單純從視覺感受上判斷,我們還能得到一種有趣的差異特征,那就是兩者具有橫向與縱向線條在建筑中的排列變化特點。例如觀察法國沙特爾大教堂正面的線性布局后會發現,沙特爾教堂大量使用縱向排列的手法去烘托宗教的神圣崇高感。這不僅表現在建筑的整體布局上,即使教堂的細節也延續了這一特點?;剡^頭來觀察明代故宮我們發現,其中則多是利用橫向線條的疊加與排列。而這種手法的運用則能夠很好地表現出皇權的穩定與威嚴,這點不同于西方,因為古代的中國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宗教。農耕文明下的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養成了一種渴望相對穩定的社會心理,這便在情感上自然的產生對穩固皇權統治的依賴。東方的華夏文明沒有受過神學信仰的強力影響,其表現在建筑上的特點自然更傾向于一種穩定框架內的和諧統一,當然這種統一相應的伴隨著細節上的微妙變化,而這種變化更多是以平穩過渡的方式去對整體語言進一步烘托、即所謂含蓄中的隱性表達。同時、做為西方建筑的典范,哥特式風格在強調追求激烈變化的同時給予這種感官刺激以相應的視覺對沖去平衡建筑美感的統一問題,例如米蘭大教堂中伴隨著高聳尖塔之間的是形形色色的對比符號,圓形和三角形的窗與橫向布局的門廊銜接從視覺上力求達到某種平衡效果。而中國古典建筑中常常通過飛檐的變化帶動整體的動感。這首先體現在方向上,與屋脊的橫向疊加不同,角檐采用微微上翹的方向與橫向布局產生視覺對比,同時又與屋脊保持整體上的平穩過渡;這是一種巧妙含蓄的處理,既不破壞整體的和諧,又能造成局部的豐富變化。更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精神狀態。在面對外界不斷的紛繁變化中,這種傳統更多地是一種柔性的引導。
西方人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價值觀體現在宗教建筑上。西方的建筑向往空間,向往神所居住的地方。而哥特式建筑極善如此。教堂尖塔林立,遠遠望去如一座巍峨挺拔的石林,直指蒼穹。走進教堂,你就好像是一步跨入了幽深浩渺的茫茫宇宙。教堂里面的巨型圓柱支撐著巨大的拱型穹頂,眼前彩色玻璃上描繪的全是《圣經》故事中的人物及場景,仿佛隨時會跳出畫面向你走來,把你帶入天國,融入天堂,飄然而起。這一切都仿佛在告訴你,人世間是苦難的,天堂才是人類最后的歸宿,天堂和塵世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西方建筑虔誠地向往天空,把人類的一切都愿意交給上帝,讓神來統治人類的物質與精神的世界。而中國的古典建筑牢牢地抓住大地,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給世俗的統治,讓身邊的同類來統治自己的物質與精神。這點在中國的“四合院”建筑中表達的淋漓盡致,無論是民間住宅還是帝王宮殿,幾乎都是一個類似于“四合院”的格局。其美感更多處于一種主體統攝之下的群體美。如明故宮,十三陵,曲阜孔廟等等,無一不是以重重院落相互勾連而成的巨大建筑群,前后左右有主有賓合乎規律地排列著,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形態的內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禮教制度。這似乎形成一種暗示,即“總得有個最高的什么東西來統治我們,這個統治者當然就是君王”。
建筑關系著人類的生活,同時亦能改變我們的生活,無論是以宗教精神為背景的教堂建筑,還是東方傳統宗法禮制下的古典建筑,都面臨著一個問題,即如何在延續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地發展自身的建筑文化、比較和研究不同的建筑風格進而吸收各種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精華為自身所用,這是擺在每一個民族面前的重要課題,時代已經進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變化階段之中,而建筑本身又是離我們的生活如此之近,因此學習和借鑒、交流并融匯貫通在今日看來其現實意義尤為明顯。
[1] 大衛·沃特金(英)《西方建筑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 馮萍《塞維利亞安藤日本館的啟示一一東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 蕭默《偉大的建筑革命》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4] 蕭默《蕭默建筑藝術論集》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5] 張愛玲《建筑的故事》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屈一冰(1982.10-),男,漢族,河南鄭州人,碩士,河南大學藝術學院,研究方向:美術學、中國畫創作與理論研究。
J59
A
1672-5832(2017)07-01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