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薇薇
(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
中國文化與傳播
——中醫藥文化
祁薇薇
(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本文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藥文化進行細致的講解,主要從起源、命名、傳承三大方面進行闡述,其中包括中藥的發現與起源、神農嘗百草、中藥命名的規則以及其與中國傳統語言文化的關系、中藥的經典名著《神農百草經》、《本草綱目》等。
中草藥;文化;本草;藥理
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土壤表面,為各種動物提供了適宜的一個生存環境,同時土壤里孕育著多種多樣,數以千萬計的植物,甚至在土壤的深層還有豐富的礦產,這植物、動物、礦產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以及研究對象。而本篇文章主要介紹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草藥文化,由于本人的專業以及個人對草本植物的興趣愛好,選取了中國傳統的醫藥類與中國傳統語言文化作為本篇論文的研究方向。
中藥的品種有將近上萬種,而大千世界中幾乎所有額植物、動物以及礦產等等都可以入藥,然而中國藥材的發現史已經大約有三千年之久,有文字記載的中藥發現時間,最遲可以追溯到“神農嘗百草”的時代。
在原始社會的初期,由于生產力低下,人們不知農作物的種植栽培技術,為了滿足人類最基本的感覺——饑餓感,只能是群體共同采集,集體外出狩獵,進行著原始人的如野獸般的生活狀態。然而遠古時期由于我們的祖先對食物的要求較低,以至于在采集植物的果實、枝葉甚至根莖時,不懂得區分,進而會很自然的吃到某些又毒副作用的食物。當然了,大千世界,所有的事物都是相生相克的,陰陽兩級,分布均勻,和諧共生,正應了道家的思想:“太極生兩儀”學說。能吃到有毒的食物,對應著也一定會吃到解毒或者緩解中毒癥狀的食物。當時人們通過無數次的觀察與自己及周圍人的實際體驗即我們現在所說的“臨床試驗”,久而久之,總結了一定的經驗之談,逐步認識了哪些植物對人體有益,哪些植物對人體有害,哪些植物有毒副作用,這就是早期植物藥的發現。后來聰明而動手能力極強的祖先發明了弓箭、叉子等武器用于狩獵,使得狩獵和捕魚時,也逐漸發現一些動物也有治療作用。
中藥和整個醫藥體系一樣,也是隨著生產的逐步發展而產生的。從目前掌握的材料看來,大約五六十萬年以前,我們的祖先中國猿人(藍田猿人一北京猿人一山頂洞人),就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了。當時的祖先們通過反復的親身實踐,已經能夠制造出簡單的工具,由于火山的噴發,人們也知道了如何用火,歷史上稱該時期為“舊石器時代”。這時的生產方式以采集植物和獵取動物為主。經過幾十萬年的歷史發展,到了大約距今一萬年以前,即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時,農業與畜牧業比較發達,即傳說中的神農氏時代。
2.1 中藥的命名規則
中國地大物博,因而中藥材的來源也十分廣泛,加之中藥的品種繁多且復雜,為其命名的工作也異常的困難、復雜。但一般來說,中國的記錄語言的漢字,屬于表音表意文字,對于名稱的分類工作上有一定的優勢,因此,中藥的命名雖然復雜,但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大致有以下幾種:
(1)按藥材的入藥部分命名:葛根、辛夷花、車前子、陳皮、仙鶴草、雞血藤、鹿茸等。
(2)按藥物產地命名:吳茱萸、川貝母、關防風、杭菊花、番紅花等。
(3)按藥物氣味命名:如麝香、敗醬草、龍膽草。
(4)按性能命名:如活血調經選益母草,清肝明目選決明子。
(5)按藥物顏色命名:如白芷、黃連。
(6)按采藥季節命名:如迎春花,半夏,夏枯草。
(7)按藥物形態命名:有半邊蓮,人參,何首烏,烏頭,木蝴蝶,貓爪草。
(8)按人名命名:“徐長卿”、使君子、劉寄奴等。
(9)按進口地命名:番紅花、藏紅花、高麗參、東洋參等。
(10)按譯音命名:咖啡、曼陀羅等。
2.2 中藥的命名文化
從古代早期經典文獻《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到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有關于中藥的記載。中藥材的命名文化涉及較廣,有中國傳統的圖騰文化,龍鳳文化;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文化滲透;還有歷史典故參與中藥命名的,既有本草專家,也有一代名醫,還有江湖郎中、文人騷客與普通老百姓。中藥的命名同樣也受到了包括哲學、文學、民俗學、中醫學、博物學、天文學等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
3.1 傳承方法及途徑
自神農時期開始,由于當時的記錄語言的文字并未興起,人們也只是通過最原始的結繩方法來記錄重大事件,以至于中醫藥方面的理論只能通過老一輩口口相傳,后來,倉頡造字,這一偉大的理論與知識體系才得以流傳到后世,并相應的出現了醫藥方面的典籍。這些典籍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并得以流傳和推廣。
3.2 中藥名著典籍
《神農本草經》于東漢時期百家集結整理成書,又稱《本草經》或《本經》,是對中國中醫藥學的第一次系統總結。《神農本草經》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是中國醫藥學四大經典名著之首,它不止進行了藥物的搜集工作,主要按照藥物的性能功效,還有意識地運用“三品分類法”將三百六十五種所收藥物進行了分門別類工作,藥物分為上品、中品、下品三類。此外,《神農本草經》中對于藥物的性味、產地與采制、炮制方法,乃至用藥原則和服藥方法等都有涉及,極大地豐富了藥物學的知識體系。
《本草綱目》是由明朝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用畢生精力,親身實踐,遍訪中國各個地方,廣收博采,歷時二十九年編成,共有五十二卷,其中有藥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新藥三百七十四種,藥方一萬一千零九十六個,一千一百一十六幅精美的插圖,全書共約一百九十萬字。其編寫此書的目的是為了修改原來古書中出現的錯誤,為了中醫藥材理論的準確延續,也表明了自己的行醫態度。另外書中李時珍對植物的科學分類,要比瑞典的分類學家林奈早兩百年。不僅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被國外學者譽為“百科全書”,《本草綱目》更是對十六世紀以前中國醫藥學的系統總結,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1] 陳鰲石,俞宜年.中藥名稱的文化意蘊[J].《中醫藥文化》.2009(6).
[2] 李寶杰,柴清軍.漫談中藥的命名法則[J].《光明中醫》.2009,(3).
[3] 李時珍.本草綱目.[M].黑龍江: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79-84.
祁薇薇(1993—),女,漢族,黑龍江雞西人,在讀碩士,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G125
A
1672-5832(2017)07-01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