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柳
(四川大學 四川 成都 610207)
?
通過《空的空間》淺析彼得布魯克的戲劇觀
劉 柳
(四川大學 四川 成都 610207)
本文主要通過對《空的空間》的解讀來分析彼得布魯克的戲劇觀,本文首先對彼得布魯克的戲劇經歷以及《空的空間》一書進行分析得出彼得布魯克對傳統戲劇類型的理解,以及戲劇未來發展方向提出建議;然后在通過分析《空的空間》對戲劇改革的方法得出彼得布魯克對現代西方戲劇發展的想法,最后通過分析可以得出布魯克說戲劇需要永恒革命的緣由。
戲劇;空的空間;彼得布魯克
序言
彼得布魯克作為一名實踐派戲劇家不僅從理論上指出了傳統西方戲劇已經進入僵化的境地,同時提出了對戲劇的改革方向和方法,并且于1971年與12位不同國家的藝術家通過創作了實驗戲劇《奧格哈斯特》完成了對空的空間的戲劇實踐,而之后創作的印度史詩戲劇《摩訶婆羅多》足以見得布魯克對東方戲劇的了解并且將這種了解融入到了自身的戲劇改革之中。同時在《空的空間》一書中提出了對戲劇的最理想的狀態,為之后的戲劇創作指明了一定的方向,成為戲劇發展史上重要的轉折點。
《空的空間》是布魯克1968年的講座內容整理編輯成書,書中將戲劇分為四種——僵化的戲劇、神圣的戲劇、粗俗的戲劇、直覺的戲劇,前三種戲劇是呈現三種戲劇的形式,而直覺的戲劇則是提出布魯克所想象完美戲劇的所應該具有個優點。同時,《空的空間》首次將戲劇觀眾提升到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認為觀眾不僅能促進戲劇的發展,而且也是戲劇演出中同樣承擔和演員一般重要的角色。從觀眾延生出來同樣重要的是演出的場地,布魯克認為以前的劇場將戲劇與觀眾分離開來,使得二者之間沒有互動,這對戲劇有害無益,最后布魯克也對戲劇演員提出戲劇的表現不應該落于形式化,應該遵從于自然。
1.1 僵化的戲劇
布魯克對僵化戲劇的定義就是劣等戲劇,是應該完全消失在戲劇演出中的,但是這種戲劇卻因為僵化的戲劇家永遠的存在下去。在書中布魯克想讀者舉例法國古典悲劇的兩種僵化的方法,其一是傳統的表現形式,其二是毫無用心的重復,這兩種是戲劇僵化的方法同時存在于其他戲劇中,甚至是莎士比亞的戲劇中,莎士比亞的戲劇對其所在的時期是十分偉大,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總是用著同樣的方式模仿者莎士比亞的戲劇,這讓戲劇永遠的失去了之前的活力,陷入一種僵化的境地,布魯克將這種方式稱作“按照寫下來的去演”。布魯克認為戲劇是有生命的,所以是不能被固定的,所以戲劇是不能被固定,一種戲劇的方式一旦被固定,那就是僵化的開始。另一個方面來說,戲劇是逆時尚的,這里的時尚是指觀眾拼命追尋的無用的東西,是具有大眾化的,但是戲劇是不能這樣的,戲劇應該表現的是自己的生命力,甚至是能給觀眾帶來啟示的,時尚對于戲劇來說無疑是一種糟粕。
布魯克認為僵化戲劇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僵化的戲劇家,除了戲劇家之外,演員、觀眾、評論家、甚至戲劇導演。而演員作為戲劇呈現的第一個僵化的原因是由于僵化的表演,沒有生命力毫無創新的一味的模仿,使得戲劇在一開始的就陷入僵化,除去演員,觀眾在也沒有在戲劇觀看的時候給予相應的反應,一味的接受,這不僅是觀眾水平受限的原因,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也是一種惰性情節,并不愿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參與戲劇演出觀看這一創作行為。如果說觀眾更大一部分是由于水平不夠的話,那評論家對戲劇僵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最后還有戲劇導演,毫無創新的行為,使得戲劇真正進行僵化的死循環。
1.2 神圣的戲劇
阿爾托曾描述過神圣的戲劇,引人注目中心人物通過最接近神圣的東西的那些形式表達思想①,通俗而言就是將能改變人們生活的思想等無形的東西通過戲劇有形化,這也是戲劇存在的意義。而神圣的戲劇可以向一場瘟疫在最短的時間在人群中擴散。提到神圣的戲劇的從戲劇的起源儀式開始分析,而布魯克認為現在神圣的戲劇有應該學習儀式的表達方式,語言在很多的時候阻礙了戲劇真實的表達,轉移觀眾的注意,甚至影響觀眾在戲劇欣賞時的思考。布魯克現有的可以被定義為神圣的戲劇是荒誕派戲劇、機遇劇和生活劇院。首先,荒誕劇通過各種荒誕的方式使觀眾在觀看的時候看似遠離真實,但是其表達的內容和形式確實最接近真實的,因為荒誕劇在表現的時候從傳統形式中解脫出來,并沒有帶有這個時代時尚的元素也不會僵化的趨勢;機遇劇則是沒有任何形式的表示、沒有規律、沒有秩序,脫離和固定也就脫離僵化,在與觀眾交流的過程中也必定會有新的火花產生;所謂“生活劇院”則是從演員入手打破僵化,是演員之間彼此熟悉、生活,這樣的默契能使得戲劇演出中有更多的具有新意的創作點,也是能給觀眾帶來新的視覺的體驗。
1.3 粗俗的戲劇
所謂的粗俗的戲劇指的便是民間戲劇,相較于其他戲劇有所不同的事,民間戲劇沒有固定的劇院,沒有固定的表現形式,沒有理論基礎,這種看似形式多樣,雜亂無章的戲劇并不能為戲劇發展帶了任何益處,但是正式這種民間戲劇一直經久不衰,甚至在很多時候給神圣的戲劇給以啟發。由于粗俗的戲劇來自于民間,在很多時候和人民很接近,甚至很多時候的創作靈感、形式、內容都是來自民間,在人們在觀看的時候便有基礎的熟悉感,作為觀眾他們的主動性便會隨著這種熟悉感慢慢被調動起來,這無疑是推動粗俗戲劇發展的很重要的原因。而粗俗的戲劇在另一方面能經久不衰的原因是因為有個神圣戲劇一樣的目的,并為此生氣勃勃的努力,但是由于粗俗戲劇過于看重自己的特性,這種極端化的風格使他們也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過于的注重使用粗鄙卑下方法表達自我,卻把很多需要用高尚方式表達的事情表達的粗俗不堪,這樣的情況嚴重的限制了粗俗戲劇的發展。而在莎士比亞戲劇則是融合神圣的戲劇和粗俗的戲劇,同時展現了這兩種戲劇不可調和的矛盾,從而令人感覺深刻。
1.4 直覺的戲劇
布魯克在直覺的戲劇中闡述了自己理想狀態中的戲劇,并不是重復的一成不變的模式和內容個,是需要導演、演員和觀眾一起去探索得到的。在直覺的戲劇中布魯克說道了隨意性是指需要有靈活具有改變的戲劇,而他同時也提到第一次排練就是到怎么弄的導演一定是僵化的,而對演員的建議也是不要有固定的模式,在心中不需要有一個清除的字母表,在什么時候用什么樣的語言和肢體,對于戲劇來說并不是需要很強大的規律,最重要的是要有創新和變化。對于觀眾而言,他并不是獨立于戲劇之外的角色,他與演員僅只有一個區別——實踐,他與演員同時被臺上的故事影響,同時的發出自己感嘆,這對于戲劇的發展來說是同樣重要的。而在談論戲劇的時候,布魯克還提到自然之道,避免僵化的最好的辦法是有改變,是使他自然,通過自然的方式使演員能夠充分的了解表達戲劇故事,使導演有更多的形成呈現戲劇故事。而最后在戲劇表達內容也不應該過分直白,需要給觀眾留有思考的空間,這很好的加強了觀眾的主動性,對于戲劇的發展十分重要,而布魯克也在書中的最后提出“真理的戲劇永遠在變動”。
2.1 借鑒東方傳統戲劇
布魯克作為十分了解東方戲劇的戲劇家,在對東方戲劇認識的過程,吸收到了很多優點,讓在西方戲劇的改革之中,布魯克便借用了許多東方戲劇的形式和理念,對現代西方戲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在書中提到的京劇,京劇作為戲劇藝術的典范,代代相傳,但是文化大革命時期被無情的摧毀,布魯克認為這是對戲劇永遠是一種自我摧毀藝術的詮釋,雖然說這樣的理解確實有很大的不恰當的地方。而在直覺的戲劇中提高的戲劇的間離也是對東方傳統戲劇的借鑒,以川渝地區的川劇來說,每個演員都需要在化妝之前打上油彩做底,這是講自己隱藏于角色之下,不帶用自己的觀點進行角色的表演,這也讓戲劇在很多時候能恢復他最初時候的目的。而在我們川劇中的幫腔也使戲劇與觀眾有很好的間離感,在演員演出到一定的時候,臺下的幫腔會幫助演員年旁白,讓觀眾能夠在看戲的同時也脫離故事的本身去思考。東方傳統戲劇所用的肢體表達也是被布魯克所學習借鑒的,如中國的川劇在很多的時候會用不同的表演技法,如我們熟知的變臉、吐火、滾燈,來對人物的內心和表演的形式進行完善。
2.2 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雖說西方傳統的戲劇已經陷入一種僵化境地,作為歷史悠久并有傳統戲劇并不是沒有可取之處,就如莎士比亞的戲劇讓當時的神圣戲劇和粗俗戲劇進行了正面交鋒,給觀眾帶來了巨大震撼,而對于西方現代戲劇的改革并不能以為的否定,還需要有辯證的觀點去對待。在對傳統戲劇的探索的時候,現在戲劇家意識到在伊麗莎白時期的戲劇是并沒有舞臺的,這種沒有舞臺允許創作家天馬星空,以任何形式,任何方式來讓觀眾感受著這個世界,而這樣的發現給解放現代戲劇形式帶來了巨大改變,而這也是布魯克在一開提到的空的空間的重要元素。而對傳統戲劇的研究,也讓他們發現自身的不足,用固定的臺詞、相同的語氣年復一年的表現同一件事物,在新的戲劇的探索戲劇家們運用新的技術,新的方法,將固定僵化的臺詞動作用新的方式表現出來,而這大大增加之后現代戲劇的表現形式,也才會衍生出百腦匯聲光電和演員的結合表演,而戲劇的表演元素也不再局限于演員了。
總結
“我可以選取任何一個空間,稱它為空蕩的舞臺。一個人在別人的注視之下走過這個空間,這就足以構成一幕戲劇了。”②布魯克在書本的開頭寫下了對戲劇的定義,這是《空的空間》對戲劇最重要的總結,這樣的結論徹底的改變了西方傳統戲劇的發展,是戲劇回歸到最原始的演出狀態。我們所了解戲劇的起源其實是并沒有舞臺和臺詞,只有肢體動作和哼唱,這就是最開始的儀式,但隨著戲劇的發展,到莎士比亞戲劇時期,人們更重視戲劇的臺詞、舞臺、服裝,這種改變一方面提升了戲劇地位,推陳出新了許多新的作品,但是另一方面戲劇的原本存在的意義似乎也被改變。自阿爾托的殘酷戲劇開始,有開始了新的變化,而這種變化也勢必會將戲劇推向另一個高度。但作為戲劇家來說,時時刻刻都不要講戲劇固定為一種模式,就像布魯克所說,固定就是僵化的開始,戲劇需要永恒的革命。
注釋:
① 布魯克著,邢歷 等譯 空的空間,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12 一版 p50
② 布魯克著,邢歷 等譯 空的空間,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12 一版 p1
[1] 布魯克著,邢歷 等譯 空的空間,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12 一版
[2] 梁燕麗,《彼得布魯克的跨文化戲劇探索》項目批準號:08BZW075
[3] 劉恩平,《彼得布魯克:最具東方情結的導演大師》[J]華夏藝譚 P36-40
[4] 盧琳,《彼得布魯克空的空間戲劇風格淺析》[J]藝術之窗p137
[5] 蓋穎穎,《揭示生活的真實——彼得布魯克的戲劇藝術館》[J]大舞臺p3-4
劉柳,女,漢族,湖南人,四川大學,在讀研究生,戲劇與影視學。
J803
A
1672-5832(2017)07-01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