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涵
(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
探析如何從心理層面開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付曉涵
(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在傳統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許多高校輔導員忽視了研究生的實際心理發展狀況與具體的需求,僅僅沿用形式單一的傳統教育模式,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不高等一系列問題。隨著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高速發展,高校研究生在這種激烈的文化交融中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便是幫助研究生解決思想上的障礙,消除認知偏差,引導其選擇正確的行為方式,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并擁有健全的人格。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導
當代研究生作為新時代的發展力量,因此不斷發展著的社會環境要求研究生不但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質、身體素質以及專業素質,更要兼備優良的思想道德素質與心理素質。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家發展委對于培養高校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與心理素質越來越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1]優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滲透在研究生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有助于培育優秀的研究生黨員、研究生骨干,影響著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的發展與形成.但“傳統的思政教育重視理論,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比較枯燥,并且不夠形象,研究生在思政教育課上參與度不高,缺乏積極性。”[2]
1.1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傳統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重視是政治與精神相結合并作為主要導向的宏觀模式,但是這種模式在微觀上卻忽略了個體內在心理機能對其發展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作用。這種注重形式的教育方式較為單一,從而導致部分研究生或者受教育者接受有困難。
1.2 現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要求
基于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要求高校逐步調整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斷樹立新的教育理念、拓展視野、創新思維。這就需要高校輔導員能夠在日常工作中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理論與相關心理學研究方法,并能夠在思想政治教育實際中結合當代研究生心理發展現狀與研究生當下的實際需求,將理論應用于實際,不斷推動創新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3 幫助高校研究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與人格修養的需要
當今世界高新技術與知識經濟迅猛發展,國家間的競爭以知識經濟競爭為主,高新知識技術作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研究生作為國家發展的競爭力量,不但寄托著父母對其未來的期望,也寄托著國家與民族的希望。因此通過開展一系列心理疏導與思想政治教育,幫助解決其生活遇到的困難與挫折,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促進高校研究生身心健康、科學文化與思想道德素質全面發展對其未來的心理與道德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2.1 具體的心理學方法與工作實際相結合
在實際操作中,我們應用的心理學理論與方法大都是以心理疏導為主,心理疏導模式在實踐中不但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多樣性,還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心理疏導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統一,通過新的方式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科學化、人性化,極大地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形式。
傳統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實踐應用中存在一定的不足與漏洞,其教育方式相對單一,目標較為狹窄,更追求相對專業化的教育效果。而創新性地將心理學理論與方法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結合形成新的教育體系,并將這種改進創新后的教育體系與研究生的心理發展實踐相結合,不但在技術上更易于實施,受教育者也相對容易接受。
2.2 心理疏導的定義及特征
綜合國內外的研究文獻來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導可以這樣來定義:“疏”就是要研究生在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等方面的消極情緒得到積極有效的緩解,把不良心理能量盡可能地宣泄和釋放出來,為人的心態向健康有序、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或轉化創造條件;“導”就是要對研究生的心理活動加以有目的、有意識的引導,從而使他們的心理問題得到行之有效的解決,使他們的心理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3]
心理疏導有三方面的內涵特征:一是心理疏導在技術上使用了心理學上的溝通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用心理學理論,遵循個體的心理活動規律,來解決個體的心理障礙;二是心理疏導在實踐操作中秉持著以人為本的理念,這是區別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方面;最后心理疏導在實踐意義上保證了研究生們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使其思想通道保持暢通。
當代社會多數人認為心理疏導更廣泛的被應用到心理學或醫學等領域,部分學者也只是在理論上探討了心理疏導應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可能性、必要性,僅有少部分學者將心理疏導與思想政治教育具體結合,并應用到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疏導相結合的實踐目的在于提高高校研究生的思想認識,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協調社會與自身的全面發展,幫助研究生疏通思想障礙,最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與健全的人格。因此切實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教育機制,也是順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1] 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J].1999.
[2] 魏東,許云.發揮思政教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J].宜春學院學報,2010,32(5):49-51.
[3] 付喜鳳.心理疏導研究[D].武漢大學,2010.
付曉涵(1993—),女,漢族,山東濰坊人,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從事理論心理學研究。
G641
A
1672-5832(2017)07-02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