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鳴
(武漢紡織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00)
?
探究馬克思的人類解放思想
劉一鳴
(武漢紡織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00)
馬克思通過政治經濟學研究深入對市民社會的了解,揭示了政治革命的限度,認為必須要超越政治解放走向人類解放,才能克服市民社會的矛盾。馬克思認為,人類解放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它是在對資本主義私有制及其所導致的異化勞動的揚棄過程中逐步實現的,它的最終指向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本文是在閱讀《論猶太人問題》之后,在其政治解放理念的基礎上,針對馬克思關于人類解放理念展開的探析。
馬克思;人類解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以實現共產主義和人類自由而全面發展為目的。在《論猶太人問題》一文中,馬克思以猶太人的解放為例,對政治解放的形式和作用進行了闡述。政治解放,是指國家擺脫一切宗教的束縛,從神權國家變為人權國家,以達到政治層面上的解放。此文表面看似是在探討猶太人的解放問題,實際是在探索全人類的解放思想。但由于特殊歷史背景所限,并且當時青年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尚未成熟,使得馬克思的人類解放思想尚處于萌芽狀態。隨著馬克思科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其人類解放思想逐漸成熟,這在他之后的文章中有所體現。馬克思的人類解放理論,是他對人類命運和人的自由、發展問題的深切關注。他要把人從資本主義制度下受屈辱、遭唾棄、被奴役的狀態中解放出發,把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從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1842年到1844年初,是馬克思哲學和世界觀發生轉變的一個重要時期。在《萊茵報》工作期間,馬克思接觸到各類現實問題,撰寫了如《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等文章。在這些文章中,馬克思探討了隱藏在各種社會現象背后的物質利益關系,而這類探討又與他原有的哲學觀念發生沖突,因此,馬克思帶著物質利益難題的困惑,從社會的舞臺退回書齋,在閱讀了大量的歷史學、政治學和社會學著作后,圍繞著國家、市民社會、法之間的相互關系開展了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1844年,馬克思在《德法年鑒》上發表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和《論猶太人問題》這兩篇文章,闡明了他對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政治解放與人類解放關系的看法,是馬克思哲學和世界觀轉變的重要標志。
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一文中指出市民社會是個人私利的戰場,個人的欲求和利己主義是驅使市民社會不斷前進的動力,這就要求擺脫政治國家對私人領域的干預,整個社會被分裂為市民社會和政治社會,人也因此具有了市民和公民的雙重身份。而這一切的實現,在馬克思看來,都是通過政治解放實現的。此時的“人不僅在思想中,意識中,而且在現實中,生活中,都過著雙重的生活即天國的生活和塵世的生活。前一種是政治共同體中的生活;后一種是市民社會中的生活。”
馬克思肯定了政治解放具有明顯的進步意義,因為“當國家不管出身、等級、文化程度、職業這些差別而宣布每個人都是人民主權的平等參加者的時候,當它從國家的觀點來觀察人民現實生活的一切因素的時候,國家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廢除了出身、等級、文化程度、職業的差別。”馬克思也認識到政治解放并不是徹底的,政治解放使宗教從國家的領域轉移到市民社會之中,宗教信仰就變成了個人的私事,最終實現政教分離。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人已經完全擺脫了宗教的影響和控制,因為市民社會中的成員不但沒有從宗教統治中解放出來,反而擁有了宗教信仰的自由,這就表明政治解放仍然具有局限性。同時,馬克思還看到人在市民社會中和國家政治生活中“雙重異化”的現象。馬克思指出市民社會實際上卻形成了以“金錢和教養”為主要標準的階級差別,制造了新的不平等。這樣,人在市民社會中依然是異化的人,人擁有的平等依舊只是一種抽象的、虛幻的平等,人在市民社會中仍然無法過上類生活。在看到政治解放并沒有克服市民社會的局限后,馬克思提出了一種超越政治解放的人類解放的思想。他認為,既然“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那么人類解放就是要推翻那些使人受壓迫、奴役、蔑視的一切關系,實現對人自我異化的克服。他說:“只有當人認識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這種力量組織成為社會力量因而不再把社會力量當做政治力量跟自己分開的時候,只有到了那個時候,人類解放才能完成。”①
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的批判指出,政治解放是有限的,它并沒有克服人在市民社會中的異化狀態,因此必須使革命從政治解放向人類解放邁進。馬克思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發現造成人在市民社會中的異化狀態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的私有制,它使工人被束縛在生產關系之中,現實工人的勞動卻使得他們處于被奴役的命運,把工人從私有制中解放出來就給人類解放的實現開辟了道路。所以,人類解放就意味著對私有制的揚棄,使人消除異化勞動的狀態。
隨著研究的推進,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合寫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發現了歷史真正的發源地是物質資料的生產。這種生產表現為現實的異化勞動,所以決不能從“人的本質”、“類”的觀念中去尋找勞動異化的原因,而是“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②,即從現實的社會實踐出發,在異化現象發展的每個階段尋找它的本質。
在馬克思看來,私有制的存在導致勞動變成了凌駕于個人之上的社會力量。因此,人類解放就是要恢復人的自由自覺的勞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雇傭勞動是異化勞動的典型表現形式,這種“雇傭勞動消解了原始的血緣共同體和人身依附的封建共同體,確立起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并在此基礎上促進了以法律形式平等為基本特征的‘政治共同體’的形成。”同時,這種勞動把人變為工具,因此是歷史暫時性的。在異化勞動中,蘊含著勞動的創造能力及其所形成的豐富的社會物質財富,這就為解決自身矛盾積累了條件和力量,促使異化勞動向人的自由自主的活動轉化。
馬克思看到,政治解放并沒有消滅奴役工人的力量,為了實現人類解放的遠大目標,他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找到擔當起人類解放歷史重任的主體力量——無產階級。無產階級通過社會革命,消解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之間的矛盾,最終把社會變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才能達到真正的人類解放。但是,人類解放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占據統治地位,只是邁向人類解放的一個首要政治前提。馬克思指出,人類解放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人類社會要達到就是共產主義,在那里人和人之間的矛盾得到真正的解決。從這個角度來說,“人類解放”等同于“共產主義”。
共產主義的實現是一個需要不斷革命和經歷許多歷史階段的過程,所以,無產階級要在奪取政權后,迅速轉入發展社會生產力上來。馬克思認為,私有制和階級壓迫的存在歸根結底是由于社會生產力不發達的結果,無產階級要從自然界、自身世界和人類社會中爭取全面發展的自由,并最終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都要依靠創造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社會文明這一根本前提。
無產階級的社會革命所建立起來的是社會主義社會,在社會主義這個階段,無產階級必須充分利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孕育出來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成果,采用新質要素逐漸積累和舊質要素逐漸滅亡的逐步過渡形式,為更高的新社會創造出物質手段和萌芽。人類解放也必將是無產階級在汲取人類已有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人類社會持續進步的漫長的歷史過程。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哲學追求的永恒主題,馬克思通過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考察,指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對人的生存具有深遠的意義。
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理想是直接針對人被異化的現實。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條件下,勞動者所生產的勞動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東西,同勞動者本身相對立,勞動被貶低為一種僅僅是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勞動者為自己的勞動對象所奴役,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目標就是要達到個人對偶然性和關系的統治。所以,馬克思所追求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一方面是人最大限度地發展自己的個性、人格、創造性和獨立性;另一方面是人的勞動能力、人的需要、人的社會關系得到全面發展,這兩方面內容共同構成了人所獲得的解放的程度和廣度,是辯證統一的。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人類解放的終極目標,它是對歷史上種種片面性的發展形式的克服,它要把人從“對物的依賴性”中解放出來,把“物”的獨立性真正地變成“人”的獨立性,讓現實的個體變成真正有個性的、能夠自由全面發展的人。
注釋:
①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②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劉同舫.政治解放、社會解放和勞動解放——馬克思人類解放思想再探析[J].哲學研究,2007.
[3] 劉同舫.人類解放的進程和社會形態的嬗變[J].中國社會科學,2008.
[4] 郁建興.從政治解放到人類解放——馬克思政治思想初論[J].中國社會科學,2000.
A81
A
1672-5832(2017)07-02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