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輝鳳 祝一靖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
夢
——生活的預演
歐輝鳳 祝一靖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本文將從夢的理論基礎,形成因素以及夢對生活的作用進行闡述,揭開夢的神秘面紗,加深讀者對夢的了解,從而能夠關注自己的一些特殊夢境,預防夢境所提示的可能身體疾病,及時調整或緩解消極的情緒狀態,增強對自我的認識。
夢;潛意識;影響因素;夢的作用
人生不過短短幾十載,其中三分之一用來睡覺,而五分之一的睡眠時間是處于夢境。也就是說,人生有十五分之一的時間在做夢。然而大多數人不過將夢視為極為平常的一種無關生活意義的生理現象,不曾予以重視。事實上,夢之于人的意義,不容小覷。個體精神分析學家阿德勒曾說,夢是生活的彩排,人生的預演,是在潛意識中進行自我調整和自我激勵,以及對未來目標的設定。
關于夢的研究,要數我國最早。2000多年前,《周公解夢》就記錄了對夢的相關研究,這是中國文化典籍里對夢最初的系統研究。此外,我國最早的醫學巨典《黃帝內經》結合了大量具體夢境,從整體觀、陰陽學說、五行理論等方面對夢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論述,認為夢是心神處于睡眠狀態下的“魂魄發揚”,與陰陽盛衰營衛運行有關,是人體生理病理狀態的表現形式[1]。
現代科學關于夢的分析,最具原創性且貢獻最大的是弗洛伊德1899年出版的著作《夢的解析》。弗洛伊德在此書中闡述了夢的發生原因、呈現方式以及釋夢的方法。弗洛伊德認為夢并不只是無意義的生理活動而是有意義的心理活動。夢是本能愿望的滿足。白天,這些愿望受到了意識的控制壓抑以及法律道德的譴責束縛,沒有直接表現或執行,但是它們并沒有消除。睡眠時,人的自控力和和監察力大大減弱,潛意識的欲望以偽裝的方式躲過檢查機制而進入意識。因此,夢是“被壓抑的沖動之要求與自我所具有的檢查力之阻擾兩者之間的一種妥協”[2],表現了人們在清醒狀態下不被允許表達出的無意識、非理性的愿望。
關于夢的發生機制,心理學家說法不一。弗洛伊德認為夢是內心壓抑的沖突或欲望的宣泄,是幼年重要經驗的再現。夢的工作機制包括壓縮、移置、視像化、潤飾等過程。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則認為夢是人生態度的表現,夢為我們日常行為以及對人對事的態度提供了支持與維護。而夢的素材主要來自隱喻和象征。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做夢和快速眼動睡眠有密切關系,在此階段被喚醒的人,其中95%都能回憶他們做的夢。夢境的內容與快速眼動睡眠中大腦的工作狀態、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等大腦工作規律密切相關。此外,通過對夢者腦電波的監控,研究者還發現,夢是由情緒系統激發的,和潛意識的活動、愿望相關。依據是夢者的海馬體、杏仁核、邊緣系統及處理情緒的腦皮層區在夢中最為活躍。
白天清醒狀態下,我們的一些思想和行為受到意識控制,進入睡眠狀態時,意識并未完全消失,它會與活躍的潛意識攜手合作,組成睡夢中的預警機制,感受周圍和體內刺激的變化,檢索危險的信號。另外,入睡之后,人對一些常規刺激的反應變得異常遲鈍,同時對某些白天不易察覺的微弱刺激信號會變得敏感,并放大和加強這種感受。因此,夢境形成于預警機制、增強的微弱信號和大腦存儲的信息處理三者交互作用[3]。
簡言之,影響夢的主要因素有:①睡夢中大腦的工作狀態;②睡眠中環境或軀體方面的刺激;③近期日常生活的殘念;④幼年的深刻經驗;⑤人類歷史經驗的累積。
3.1 對日常生活瑣事的整理與疏導
白天那些我們思慮最多,感觸最深的事件常常能出現在我們的夢境當中,有時候是現實生活的回放,而大部分夢境是經過修飾、改裝的劇情。阿德勒提出夢的功能在于 “應付我們面臨的難題,并提供解決之道”[4]。因此,對有些夢境的解析,常能幫我們找到問題解決的突破口。
3.2 宣泄積郁,緩解焦慮,調節人體身心平衡
弗洛伊德認為,夢并不是偶然形成的聯想,而是被壓抑的沖動或愿望偽裝的滿足。作為社會人,潛意識里很多欲望和沖動受到現實規則、法律或道德的約束和壓抑,在夢境中,這些內心所抑會通過轉換偽裝的形式得到表達或宣泄,甚至是愿望的滿足。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內心積郁和焦慮,同時也提供了相應身心狀況的產生的原因線索,這些都有利于調節人體身心平衡。
此外,人在夢中以右側大腦半球活動占優勢,而覺醒后則是左側大腦半球占優勢,在機體24小時晝夜活動過程中,醒與夢的交替進行,可以達到神經調節和精神活動的動態平衡。因此,夢也是協調大腦半球工作的一種方式,特別是對人的注意力、情緒和認識活動的正常運行有重要作用。
3.3 反映身體機能的健康狀態,傳遞一些疾病的信號
夢是一種正常而自然的生理現象,它是身心健康的一個指標。長期無夢可能是大腦損傷的體現,而長期噩夢常是身體虛弱和患病的征兆。科學工作者做了阻斷夢的試驗,發現反復對夢的剝奪,會導致人體一系列身心異常,如植物神經系統機能有所減弱,出現焦慮不安、易怒、感知障礙、記憶障礙等。
夢可以傳遞疾病的信號,主要是由于睡眠狀態中,人對機體內部刺激的敏感度增加,體內病變形成的微弱刺激信號得到相對放大或逐漸加強,傳遞到大腦中就會形成相關的夢境。《黃帝內經》中記載“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因此,一些周期性或者近期常出現的一些給夢者帶來強烈情感反應的夢,通常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值得重視關注,及早預防疾病。
3.4 提高自我認知,完善自我
夢,反映了人們內心深處最真實,最迫切的需要,是生活率真的,神奇的預演。通過對夢的覺察和分析,能夠了解更真實、更全面的自己,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從而挖掘潛意識,拓展潛能,更加從容自信地應對生活。
[1] 翟雙慶,陳子杰.有關《黃帝內經》夢學理論的總結[C].中華中醫藥學會第九屆內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4-2012:136-142.
[2] 奧茲本.弗洛伊德和馬克思[M].董秋斯,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5.
[3] 海因里希·貝爾格.解夢工具書.馬至,譯.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10:4-5.
[4] [奧]阿德勒.超越自卑[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5:99.
歐輝鳳(1984—),女,漢族,湖南永州人,心理學碩士,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祝一靖(1991-),女,漢族,四川鄰水人,心理學碩士,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I207.41
A
1672-5832(2017)07-02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