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鳳韻
(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 長沙 410000)
淺談初中議論文寫作教學
廖鳳韻
(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 長沙 410000)
議論文長期作為高考作文的主流文體,是衡量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個標尺,更重要的是議論文的學習能夠促進學生價值判斷的形成和思維品質的發展。初中八年級是學生第一次在課文中接觸到議論文文體,倘若從一開始就對這門學習失去了興趣、搞不清文體,之后談何發展。大綱規定初中議論文的寫作教學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一定的根據,作一些簡單的分析”所以初中議論文的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議論文的文體教學和寫作能力培養上。
文體教學;問題情境;材料
石鐘曾在《文體不限“三弊”》提到中現在的寫作教學在高考指揮棒下對文體的淡化,導致中學寫作教學中文體訓練的缺失。古人云“文貴有法,貴無定法”。劉勰《文心雕龍·附會》強調:“才童學文,宜正體制”。正所謂“文貴有法”,先學會作文的常規體式,從有法走向不拘“定法”,有所創新,才是寫作訓練的正確門徑。學習議論文的文本知識應是議論文寫作的第一步。學習議論文的文體知識有利于學生判斷能力的形成和思維品質的發展。中學議論文教學的主要知識包括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論據的兩種基本方式(事實論據、道理論據)、論證方式(立論、駁論)以及常見的論證方式。這些也是初中議論文教學的重點。
議論文文體知識是在議論文的學習中獲得的,因此教師首先要重視議論文的教學。現實中最常見的議論文教學模式大多是這樣的:“這篇課文的論點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論據來說明這個道理?最后總結作者從側面、正面多角度證明了這個觀點”。對于初次接觸議論文的學生來說,這樣的教法真的能促進學生判斷力的形成和思維的發展嗎?這樣的做法即使學生獲得了議論文的文體知識,也無法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老師也很奇怪,我明明教給了學生議論文的知識,為什么學生在寫作時還是無法系統清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究其原因就在于議論文的分析方式和議論文的寫作方式的錯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學任務自然需要我們找出論點和論據,但是尋找論點和論據從而完成了對一篇議論文的學習容易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覺:“論點是先存在的”,所以寫議論文就變成了用論據去證明觀點的過程。議論文應該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不是找到問題,驗證問題的過程,學生就好像做一套知道答案的試卷,只要找到答案在哪,然后一一對應就可以了。我們看到在高考作文中,很多學生事先準備許多材料,看到作文題目之后就想方設法將這些事先準備的材料堆砌上去證明材料相關的論點。議論文中材料是分析的對象,現在卻變成了選擇的對象。議論文本應是對學生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的培養,卻變成了人人痛批的八股文。文體教學之傷,最后成為了議論文之傷。
論點分成兩類,一類是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實然),另一類是主張——應該是什么或怎樣做(應然);如果是主張,就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有密切關系,在沒有得到論證之前所提出的觀點只是一種猜想或者說是作者的寫作意圖。論證的過程也就是對材料進行分析從而提煉觀點的過程。以《談骨氣》一文為例,很多老師認為這篇文章列舉了三個事例作為事實論據:南宋丞相文天祥率眾堅決抵抗元軍,被俘后誓不投降,慷慨就義;古代一個窮人寧可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民主戰士聞一多面對國民黨特務的暗殺,憤怒痛斥國民黨特務。三個事例從三個不同的角度證明了“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一中心論點。先不討論“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個論點是不是完全正確。在讀或者寫一篇議論文的時候直接把論點看做“實然”論斷,似乎有點缺乏說服力。好的議論文需要論證,論證就是“為什么”:“為什么”是這樣、為什么應該是這樣、為什么必須這樣做。在不同的議論文中,材料不一定就是論據,材料和觀點,也不只是證明和被證明的關系。材料不僅供我們選擇,也是我們分析的對象。文天祥的慷慨就義,不食嗟來之食,算是為進步事業服務嗎?聞一多的選擇,是理性的嗎?假設這三個例子都是合適的,那么,這三個例子是否就有力證明了“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個論點了呢?先擺出一個毫無疑問、不假思索的“中心論點”,再來尋找作者用了哪些例證。這樣的解讀方法不僅破壞了議論文內在的思想邏輯,也無法實現議論文促進學生判斷力、發展思維的能力,更別談提高議論文寫作水平了。
寫作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學生的語文素養參差不齊,寫作能力也有區別。因此首先要明確的是,寫作能力目標的定位應著眼于大多數學生應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學者朱作仁在《論學生寫作能力的結構要素及其發展階段》,從教育學角度對寫作能力構成要素進行了劃分,即包含“審題、選擇體裁、立意、搜集整理資料、語言表達和修改“六項,并根據年齡段提出了寫作能力發展的階段性。其中認為初中階段到高一年級是中級寫作期。應當培養學生運用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對寫作素材加以提煉和概括、確立明確的中心思想、運用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謀篇布局的能力。一直以來,人們對于寫作教學的看法存在一個誤區,就是認為作文寫得好不好和老師無關,全憑學生自身的積累。雖然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但議論文作為學生在初中所接觸到新文體,老師的指導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尤為重要。
從中學生寫作能力的總體發展來看,中學生寫作能力發展要經歷如下階段:積累——模仿——創造三階段。對于議論文的寫作來說,積累階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文體知識的積累,也就是前文中所論述的。另一方面是思維的積累,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會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概括,這不僅是議論文寫作的要求,也是語文教學的要求。而模仿和創造是從臨摹走上自由創作的過程,學為己用,是知識轉換成能力的過程。議論文寫作主要包括內容、結構、語言三方面。從初中生議論文寫作的現狀來看,最突出的問題是論點和論據的分離,要么通篇羅列材料無觀點可言,要么有觀點但和材料存在邏輯上的不一致。每一個觀點下面列舉幾個例子,只看到事實,沒看到分析,完全不能體現例子和觀點的內在聯系。這說明初中生對于思想材料的加工還處于初始階段,對材料進行分析綜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有待提高。
對于初中生議論文寫作而言,相比表達能力的訓練,對材料進行分析綜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更為重要。《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初中生的要求是:“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和圖表),發現觀點和材料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斷”。
因此初中議論文寫作教學的重點要放在提高學生分析材料、提煉觀點的能力上。除了課堂上學習過的課本材料,還要充分利用課堂以外的資源。教師可以從現實中選取具有濃厚生活氣息和時代感的材料,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選取熱點事件作為材料進行分析和思考。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讓學生搜集材料再進行討論,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從而提煉出自己的觀點。所以對于身邊事,我們可以適當的引導學生,激起他們思考的欲望。比如說:中學生該不該在校內帶手機?你對上網有什么看法。如何看待勤奮和天資的問題等等,不一而足。這個過程不一定要在寫作課上完成,在平時的教學中,遇到值得討論的問題都可以用這樣的方式。有一堂議論文教學的案例是這樣的:
師:大家愛上體育課嗎?
生:愛上,因為總是自由活動。
生:不愛上,因為總是自由活動或被班主任占用。
生:不愛上,很累。
師:大家的回來都很有意思,那大家來總結一下愛上和不愛上的原因。
生:我覺得部分同學愛上體育課是因為真心喜歡運動,但當下的體育課不是自由活動就是被其它課占用了,沒有真正的上課,所以大家不愛上。
生:一部分同學不愛上是因為偷懶,有時體育課的訓練項目特別考驗一個人的耐力和毅力。例如長跑,很多同學能堅持下來從中體會運動的樂趣,但有的同學覺得這是一種負擔,很累。
師:同學們總結的很到位,結合我們的自身實際把愛上和不愛上的同學心理都描繪出來了,看來主要是課的問題,不是體育的問題。……,很多地方的體育課已經“名存實亡”,我們學校如果取消的話,合理嗎?
生:不合理,我們在緊張的學習之余,體育課不僅能增強我們的體力,而且磨練我們的心智,促進我們的成長……
生:不合理,現在的青少年身體素質差,肥胖癥人群在不斷增加,再不鍛煉就沒有革命的本錢。
師:那我們再做進一步的思考,聯系我們的生活實際,為什么不能取消?
生:許多小學生都戴上了眼鏡,一些公司不到四十的白領因為壓力大不經常鍛煉身體,成為心臟病、高血壓等“老年病”的高發人群。
師:目光再放遠一點,積極思考,我國的運動健兒在很多國際比賽中,總能過關。最終捧回冠軍獎杯,為祖國贏得榮譽。這說明我們是體育強國啊。
生:個別不能代表整體。
生:我們國家是體育強者,但體育全民化還差很遠。
師:總結一下,我們是體育強國,卻不是
生:體育大國。
“體育課”是學生身邊實實在在的生活,從身邊事情引發思考但又不拘泥于此,從“體育課愛不愛上”到“取消體育課合不合理”,從生活到社會,分析問題形成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表達出個人的獨特見解。要想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不一定一開始時就必須寫出來,可以先激起他們“說”的欲望。有話可說,才可能有話可寫。在說的過程中,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激起他們寫作文的興趣。其實這樣的對話不是只能在專門的作文課上教,在平時的教學中遇到有意義的問題也可以進行討論。議論文的教學,從根本上來說是思維的訓練。議論文寫作教學也是如此,在學生具有自己獨立分析材料、思考問題的能力之后,再進行謀篇布局的訓練,循序漸進,才能真正的提高議論文寫作的水平。
[1] 呂茂峰,李君偉.審視議論文文體教學[J].山東教育·中學刊,2007(29).
[2] 石鐘.文體不限“三弊”[J].中學語文教學,2006(10).
[3] 桂文娟.初中階段學生寫作能力目標定位初探[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4] 潘新和.“文體”“教學文體”及其他[J].中學語文教學,2007(12).
[5] 鄒小千.芻議初中、高一議論文寫作的銜接[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4(4).
H193.6
A
1672-5832(2017)10-0137-02
廖鳳韻(1993—),女,漢族,湖南衡陽人,碩士,湖南師范大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