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超
淺談如何利用高職生非正式群體特點做好學生管理工作
方世超
隨著高職院校招生規(guī)模的擴大,學員素質也有所下滑,這給學生管理工作著增加了工作難度系數(shù)。本文結合社會心理學中的群體理論,主要對高職學生中的非正式群體進行探討,介紹高職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劃分、特點和成因,以及如何利用非正式群體以及群體理論相關知識做好學生管理工作。
高職生 非正式群體 學生管理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是不能離開社會群體的。人總是作為社會成員而存在,在群體中獲得安全感、責任感、友誼和親情,滿足諸多心理需求。群體是個體的價值、態(tài)度以及生活方式的主要來源。社會心理學對群體的研究被廣泛的運用于管理之中。在高職學生群體中,不僅存在著正式群體,還存在著非正式群體。為了更好的做好學生管理工作,必須清楚的掌握到班級內非正式群體的數(shù)目、成因和活動方式,抓好非正式群體核心領導人的思想傾向,發(fā)揮非正式群體的積極作用,限制它們的消極作用。本文就高職生的非正式群體以及對它的教育引導做一些探討。
非正式群體是由梅奧在霍桑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指那些自發(fā)產(chǎn)生的,無明確規(guī)章的,成員的地位和角色,權利和義務都不確定的,帶有鮮明的情緒色彩,以個人之間的好感和喜愛為基礎而結成的群體。從定義中可以看出非正式群體的一些特點:自發(fā)性、不確定性、情緒色彩強。非正式群體往往以共同的利益、觀點為基礎,以感情為紐帶,內聚力高,行為一致性強。當正式群體不能充分發(fā)揮其功效時,缺乏合理的領導機構時,非正式群體更容易產(chǎn)生。
根據(jù)高職學生非正式群體形成的主客觀原因,筆者根據(jù)自己的實際工作經(jīng)驗以及群體理論,將高職生分為以下群體:
班委群體是由學生干部組成的班級管理群體。作為全班同學的“領頭軍”,班委群體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紐帶,承擔著上傳下達的任務,是學生管理工作的“一線”管理者。班委群體若能夠積極服務班集體,團結有干勁,則會營造良好的班風班貌。反之,則班風渙散,班級四分五裂,會讓管理者十分頭疼。
大學寢室是學生的重要集群地。寢室文化對大學生的個體成長有很大影響,一個寢室的學習風氣濃,講衛(wèi)生,同學間相互愛護,有時可見幾乎所有寢室成員學習成績和生活習慣都較好,整個寢室成員展現(xiàn)出積極向上、青春活力的精神風貌,進入這樣的寢室如沐春風。反觀一些問題寢室,室內狼藉,氣味難聞,多數(shù)成員都是埋頭打游戲或者各干各的,整個寢室環(huán)境讓人只想盡快遠離。所以,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應重點發(fā)軍寢室群體的良好作用,塑造優(yōu)良的寢室文化,這是管理的“前沿陣地”。
在學生中還有一類群體是因彼此趣味相投、志同道合而走到一塊的。這類群體的共同特點有多個方面,包括:年齡相近、興趣愛好、生活價值觀念相同等。在校園里的各種社團就是以這類群體居多。掌握這類群體的數(shù)量和規(guī)模,可以為今后開展班級活動提供依據(jù)。在對高職生的管理經(jīng)驗中,筆者認為應多鼓勵學生到這類群體中去,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增強體質,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這和三走理念(走下網(wǎng)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大相徑庭。
高職生多數(shù)都是來自五湖四海,對于來自同一地區(qū)、有共同語言、風俗習慣的的同學容易產(chǎn)生親和感,形成地緣型小團體。筆者在一次為新生安排宿舍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許多學生表示他們想和自己的老鄉(xiāng)住在一起,甚至有些學生直接找到輔導員要求換宿舍,后來這些學生和自己同鄉(xiāng)的學生也是來往頻繁,時常聚會。情感需求是這類群體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這類群體往往有核心領導人物,他的行為對地緣型群體影響較大,所以學生管理工作者要掌握核心人物的思想動態(tài),同時警惕這類群體爆發(fā)打架斗毆等惡性事件。
還有一類群體具有相同的特征,但是他們可能很少聚集在一起。如行為習慣較差的學生、經(jīng)常逃課的學生、性格孤僻有嚴重自卑心理的學生等等。這類學生就像一顆顆不定時炸彈,雖然是少數(shù)但出了問題往往影響也是最惡劣的,是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研究重點。學生管理者要密切關注,為這些學生制定個人檔案,同時要積極調動校內校外各種資源,來做好這類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非正式群體的作用就像硬幣的兩面,既有積極的作用也有消極的影響。它是對正式群體的積極支持和有益補充,能夠彌補正式群體功能上的一些不足。
1、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他的需要層級理論中提出人都是有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非正式群體可以很好的滿足成員“歸屬感”、“安全感”等需求。需要的滿足對成員的學習和工作積極性影響很大,這種滿足不僅對個體的成長有著積極意義,同時也為群體的目標實現(xiàn)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增強群體的凝聚力
非正式群體是以個人之間的好感和喜愛為基礎而結成的群體,成員間相互幫助,相互扶持,有著深厚的友誼。非正式群體中往往有自己的“群體領袖”,他所具有的影響力往往是其成員認可和信服的,甚至比正式群體的領袖影響力還要大。學生管理者如果能夠合理的利用非正式群體領袖的這種影響力,將大大的增強班級凝聚力。
3、群體成員溝通順暢
群體信息的傳遞對良好的人群關系的建立和維持影響重大。正式群體的信息傳遞方式單一,具有強制色彩,學生易產(chǎn)生心理抵觸。非正式傳遞方式則往往很自然輕松,使得信息傳遞更為快捷、內容更豐富,易于引起成員的共鳴而使傳遞獲得更好的效果。學生管理工作者還可以利用非正式群體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對正式群體的意見。
由于非正式組織成員的聯(lián)結方式、運作規(guī)范及其目標與正式組織不盡一致,在對組織產(chǎn)生積極作用的同時,如果處理不當也會產(chǎn)生消極的影響。
1、非正式群體易于阻礙創(chuàng)新
非正式群體是以感情為紐帶把成員聚合起來,存在很大的非理性成分,群體從眾行為嚴重,不允許有“標新立異”的成員出現(xiàn),阻礙了創(chuàng)新行為。從消極的一面來說,如果非正式群體的需要與正式群體的目標相沖突,非正式群體則可能會不顧正式群體的利益,甚至會出現(xiàn)與正式群體相對立,嚴重侵害整個群體功能的運行,致使群體目標難以實施。
2、非正式群體易于形成一種“集體思維”的模式
成員之間對群體內共同認可的規(guī)范準則持完全信任的態(tài)度,呈現(xiàn)出一種“心理相容”的趨勢,并盡力對之做出一致的解釋,社會心理學中稱這種現(xiàn)象為“群體極化”。當這種趨勢與正式群體行為準則、規(guī)章制度相悖時,將會有礙于群體的發(fā)展。
3、非正式群體易于導致小團體主義
非正式群體成員間以情感和愛好為紐帶,內聚力強,易于導致小團體主義。例如地緣型群體,可能出現(xiàn)“同鄉(xiāng)會”等小山頭現(xiàn)象,對組織內的信息傳遞、人際交往、功能運作等往往產(chǎn)生阻礙甚至扭曲的反作用。
對各種非正式群體,要正確識別,區(qū)別對待。對起到積極作用的群體要支持保護,對有負面影響的群體要進行必要的教育引導或者取締,不能放任自流。
非正式群體中的良好群是散發(fā)著正能量的群體,但這些群體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學工人員時常鞏固和優(yōu)化,防止不正風氣蔓延。例如班委群體,如果平時的教育引導到位,他們會在班級同學中形成榜樣示范效應,助力教育管理者完成教育目標。但如果此類群體出現(xiàn)問題而沒有及時批評指正,則也會造成十分惡劣的影響,后果比一般學生的影響更為嚴重。
非正式群體中的核心人物具有較大的心影響力,他們一舉一動都會得到其他成員的響應,在工作中要注意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尊重和信任他們,充分利用他們的威望和號召力,協(xié)助教師做好對非正式群體的教育引導工作。
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建立起健康向上的正式群體,營造出一個充滿關愛和溫情的良好氛圍,從而對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吸引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加正式群體的活動,淡化學生非正式群體的本位意識。
這類群體成分比較復雜,形成原因也是多重的,對整個班級起到的負面影響較大,如果不及時有效的處理好此類群體,則對正式群體起到不可估量的負面效應。
非正式群體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在對高職學生管理中,要重視發(fā)揮非正式群體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要警惕非正式群體中的特殊學生群體造成負面效應。在加強正式群體建設的同時積極發(fā)揮非正式群體作用,把對高職生的學生管理工作推上一個新的臺階。
[1]劉寶.高職學生非正式群體探析[J].安徽商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1).
[2]那金華.教育管理中的大學生非正式群體[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7(1).
蘇州高博軟件技術職業(yè)學院)
方世超(1991-),男,漢族,安徽六安人,學士學位,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