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妍
基于大數據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翻轉課堂
許 妍
本文從大數據的使用、大數據的未來、大數據的負面影響三個方面論述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翻轉課堂開展的情況和可能出現的問題。
大數據 “中國現當代文學” 翻轉課堂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2016年創建了供全院師生使用的超星網絡教學慕課平臺,構建了開放式的人際網絡,為教學監督者、教師、學生提供大數據,也將課堂教學延伸到網絡,給課程開展翻轉課堂提供了規范的操作平臺。“翻轉課堂”一般而言指的是,學生課前自行觀看教學視頻,課堂上對學習的教學視頻進行反饋、作業或討論。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翻轉課堂2016-2017學年第二學期上線,基于超星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了原創短視頻11個,電子書7本,課件計17章55節,35個[1],課程訪問量逾4000人次,在線作業3次。
鑒于48課時所限,本課程其中現代文學部分34課時,當代文學部分12課時。該門課程翻轉課堂基于12個“任務點”展開,其中11個視頻全部是學生原創作品,內容是為修課學生朗誦經典詩歌拍攝的短視頻,以及根據經典小說或劇作拍攝的短視頻。還有1個任務點,要求學生通過超星鏈接閱讀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并在平臺課程討論區發布該書的讀書報告,當代文學部分課堂課時不足的問題,通過延伸到線上教學得以解決[2]。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提交一份課程論文,只能跟批閱論文的老師對話,即使在課堂上公布,留給所有同學品評和討論的時間也非常有限。但是今天的慕課技術必然改變這種交流模式,當某個學生將自己的課程論文貼到討論區,所有修課的學生都可以看到這篇論文,也可以看到老師的評語,并可以參與討論。討論區的作業高度透明,幾乎不會給抄襲任何生存空間,能與之同步的只能是愛惜羽毛的學生,文字和圖片創作可以呈幾何指數傳播,觀點的競爭異常激烈,老師必然以開放包容的心態面對觀點的競爭,不斷實踐平衡輿情的策略。
技術的進步,讓學生的任何一份作業和老師的評語,成為所有學生觀察和議論的資料,所有的學生和老師在實時互動中產生信息的交流和觀點的碰撞,也讓更多的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愛惜羽毛,盡到努力,老師的知識量和變通也不斷受到挑戰。我們現在教的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社交媒體進行互動,這使得課堂中的紙本教科書顯得過時和落伍。
線上教學和翻轉課堂,會大量增加學生的學習時間,大大拓展學生溝通的時空,老師的職能也從課堂授課者和作業批閱者轉變為討論組織者和數據研究員。傳統課堂中的授課內容,學生通過預習線上的課件就可以獲取,課堂演變為討論,知識點的展示逐漸變得沒有必要,學生對知識點的看法和反饋成為未來課堂的主要內容。
雖然目前的慕課網站技術受到限制,大數據的使用范圍也在爭議和界定的過程中,基于大數據的教育必然會出現與傳統教學的不同。未來基于慕課網站提供的服務,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教學視頻,可以讓老師通過大數據來觀察學生的行為,例如1個學生在一個幾分鐘的視頻中是如何學習的,學生在觀看視頻時何時按了暫停。文科教學強調閱讀,當傳統紙版書籍變身為電子書,老師可以了解到某個學生在哪本電子書的何處劃了線,哪些章節被反復閱讀,哪些段落被哪些學生做了批注,哪些章節無人問津,哪些學生閱讀量最大等等問題。
就“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而言,閱讀量是衡量修課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指數,基于大數據來開設這門課程可以更清楚的掌握學生閱讀的情況。該門課程推薦的書目大致分為文學理論書籍和經典文學作品兩類,其中大量經典都有電子書可以獲取,要求修課學生通過閱讀電子書來累計數據,任課教師可以從很多維度對數據進行分析,進而調整課程計劃。線上視頻、線上作業、討論區作業和電子書閱讀、訪問量等數據結合課堂表現,可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更公正的成績評價體系,也為教學監督者提供較全面的參考,數據影響結果是未來教育必然的趨勢,也要求未來教育對每個學生實施個性化教學。
傳統教育的課堂以老師授業能力、知識結構、人格魅力等為核心要素,慕課和翻轉課堂在這些方面并無太大不同,但其中有一個之前沒有的要素,即是大數據。未來的課程,以對學生如何學的數據分析為基礎。通過大數據的收集,任課老師可以洞悉每個修課學生的學習情況,也可以反思自己的課程,教學方法是否有效,教學內容是否得當,而且這種數據在每分每秒中產生。老師無法對大數據置若罔聞,設計教學要參考大數據,給每個學生的個性和特長預留不同的教學方案。我們現在教的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社交媒體進行互動,這使得課堂中的紙本教科書顯得過時和落伍。
當老師在視頻播放中安排一次測驗,并不為了維持課堂紀律,而是考察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對文科課程而言,考察的是對客觀知識點的掌握,學生不一定要能死記硬背這些知識點,但需要聯系整個視頻內容了解到有這些知識點。今天的文科教育和課堂如同過去一般,要求學生遵守課堂紀律,已經顯得落伍。
“中國現當代文學”屬語言文學類的學科,課程宗旨包括情感交流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如果我們能正視一個殘酷的現實,即教師的觀點必然受到自身經歷和環境的影響,學生也是如此,文科課程中價值觀的劇烈沖突對課堂秩序形成挑戰。如何在多元價值的碰撞中實現課程宗旨,如何在透明的輿論環境中處理價值的沖突,對教師形成挑戰。
考慮一下大數據技術應用必然帶來的不利面,數據也可能對學生不利,大數據的累計,可能會產生誤導,讓人們普遍對價值重塑的人產生偏見,導致對這個學習者的不公平。人類的大腦習慣于記住一些不同尋常的事件,這就
可能讓一些不利于個人的數據成為對這個人未來也不利的污點。[3]教學評估者不一定能很好把握時間維度,容易對某個學習者過去的數據處理不當,忽略學習者后來的改變。
正視大數據的特點與人類大腦的機制,就要對教育者通過大數據對學習者做出的評價持有謹慎的態度。目前為止甚至未來,人類的判斷依然可能受到潛意識的影響,理性的控制對結果只起到一部分影響,某些評價和判斷可能更符合評價者的主觀意愿,由此學生的發展潛質可能會受到影響。
大數據如果被用于預測,就不能回避預測的不確定性。如果招生和課程負責人使用大數據來作為參考,要考慮大數據的預測準確度。各種各樣基于數據的分組教育,很有可能限制住學習者往其它學科發展的潛質,并給希望突破的學習者造成困擾,最終限制了學習者發展的可能性。因此,我們共同面對一個更為嚴峻的課題,在相信數據預測的同時,如何反抗數據預測對很多可能性的限制?
當今的教育界傳頌著一個著名的故事,一個對沖基金分析師幫助一個家庭成員輔導課程取得成功,為了幫助更多的家庭成員提高課業,寫了很多程序生成習題,并用視頻來進行教學,可汗學院從這個故事中誕生,可汗學院運作的核心就是大數據。未來的教育可以讓任何地區的任何學生參與世界上最好教師的課程,而不直接生產在線課程教學內容的老師,可以為學生學習提供指導。
大數據可能會沖擊學校和專業的排名,未來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在線課程,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最知名的課程鏈接,也可以制作原創性的視頻;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課業必需的各種資料,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原創寫作和討論;教師可以回應業界最具爭議性的話題,也可以公開回應學生的評論。最為關鍵的是,教師將為未來的教育和學生提供什么獨具價值的東西?
[1]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網絡教學平臺[EB/OL].https://mooc1-2.chaoxing.com/mycourse/teachercourse?moocId=87137593&clazzid=1876334&edit=true.
[2]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網絡教學平臺[EB/OL].https://mooc1-2.chaoxing.com/mycourse/teacherstudy?chapterId=91239928&courseId=87137593&clazzid=1876334.
[3][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與大數據同行:學習和教育的未來[M].趙中建,張燕南,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607.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網絡文化研究中心”科研項目“獨立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翻轉課堂創新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WLWH16-40)。
許妍,女,副教授,教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