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雨 秦藝書 李 丹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教育路徑分析
劉寶雨 秦藝書 李 丹
信息化時代已經來臨,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各種網絡新應用也相繼涌現在大眾的視野當中,這對我國的教育改革工作來說是一個機遇同時也是一項挑戰。2004年,我國在《關于進一步加強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提出了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與發展方向,李克強總理指出了“需要將教育事業切實創辦好”,同時政府工作報告中增添了一項新內容,即“互聯網+”計劃,如何將思想教育與“互聯網+”融合起來引發教育界的深思。本文將重點探究“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新路徑。
“互聯網+” 大學生 思想教育
信息時代下催生了非常多的先進技術與生產模式,極大推進了各領域生產與變革,傳統生產模式逐漸向“數據化與在線化”方向發展,而“互聯網+”就是讓傳統行業與互聯網強強聯手,更好地讓傳統行業體會到互聯網時代帶來的全新生產方式與理念,由此,“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基于此產生,但是并不是生硬的將其融入進去,而是兩者的深度契合與再融合,創造出全新的生態。從教育層面來看,“互聯網+”則是在教學活動中運用互聯網,對教育手段進行革新,引導教學模式與觀念不斷更新。
(一)極大地豐富了教育資源
在傳統的教學形式下,教學資源僅限在課本中,教師通過先備課然后在課堂上講知識傳輸給學生,但在這種形式下,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不高,,普遍對思想政治教育感覺枯燥、厭煩,對知識的真正吸收非常少。而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下,為教育提供的資源是無可估量的,通過互聯網這一開放性的平臺可以獲得任何需要的素材與案例,且這些知識均可以共享與傳播,不管是作為教學計劃還是授課的單獨素材均能夠涵蓋各個領域,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多選擇的空間。在傳統的形式下,收集素材需要到圖書館中收集或者到報紙報刊中提取,浪費了大量時間與精力,當今通過互聯網輸入關鍵詞就可以直接搜索,在網絡中可以搜尋到各種各樣、教學需要的資源。
(二)“互聯網+”擴寬了思想教育的陣地
在傳統的教學形式下,思想教育僅能夠在教室中開展,教學場所較為單一與固定,但是“互聯網+”時代覆蓋了大學校園的任何一個角落,學生們可以每時每刻、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來學習思想教育相關知識。依托互聯網平臺可以在教室中實現網絡教學,輕松將知識傳輸到網絡中,擴大了思想教育的傳播范圍,可以使思想教育工作開展的實效性提高。
(一)創新教育觀念與模式
“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可以借助互聯網學習感興趣的知識,也可以針對某個領域進行鉆研,使大學生的思想變得活躍、積極,對知識的渴求也在增大。基于此,要抓住這一點,對教育方式進一步進行創新。首先,對學生做出引導,幫助學生解決各種復雜的問題,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對自我教育意識進行強化。比如,在課堂上,面對某些問題先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可以采取小組討論、辯論的方式自由發表意見,然后播放從互聯網中獲取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參考資料強化自己的觀點,最后,教師做出點評,給出正確的觀點或者問題的答案。這樣可以讓師生共同進步,讓教師與學生處于平等學習與交流的地位。
(二)組建高素質教師團隊
要想真正將“互聯網+”模式滲透到思想教育中,就需要組建一支高素質的教師團隊,不僅能夠對互聯網有了解,掌握互聯網技術的運用,還要有較高的業務素養與豐富的教學經驗。學校需要定期組織培訓,加強對“互聯網+”的宣傳,多組織開展這方面的研討會,讓全體教師均能夠意識到“互聯網+”的先進性。同時,需要具備創新精神,指導學生對互聯網資源正確利用,提高對各種真假信息的辨別能力,積極組織開展校園思想文化建設,順應網絡時代下對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三)加強校園網絡監管
引入互聯網開展教學活動,各種信息將涌入到校園,信息有著雙面性,適當提取有價值的信息作為教學參考是正確的做法,但如果信息泛濫將對教育起到反作用,當前,很多不良視頻與垃圾信息涌入校園,還有一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這些都會對學生正確人生觀有價值觀樹立造成不利影響,更容易使大學生誤入歧途。由此,需要將校園網絡管理與監督機制構建出來,強化監督大學生網絡行為,出臺規范化、科學的網絡規章制度,加強網站維護,加大對各種垃圾信息的攔截力度,以為大學生營造更加健康的上網學習環境,對于沉迷于網絡游戲的大學生,需要積極引導,規范學習行為。最后,借助互聯網開展網上調研與心理測試,深入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有所了解,通過創辦聊天室,以匿名方式與學生交流,解決學生面臨的實際困難。總之,運用互聯網可以使學習方法變得多樣,同時可以轉變與學生的交流方式,對更好的傳授思想教育相關知識。
“互聯網+”時代下,教育方式出現了極大改變,將教育與互聯網融合可以豐富教學資源、拓寬學習范圍、提高教學的實效性,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轉變教學方式、加強網絡引導,以更為健康地開展思想教育。
(作者單位:吉林動畫學院)
本文系“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教育新途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