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龍
論大學生犯錯之后的教育引導
謝小龍
大學的服務型管理理念重在以紀律和制度為準繩對學生進行管理教育,服務其成長。而大學生中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各種錯誤,我們不可過度呵護大學生不犯錯,而是要善于在其犯錯之時給予適當的引導,讓其改正缺點。大學時期的錯誤正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契機,不可過度呵護不犯錯,也不可放縱大小之“錯”,要善于給予教育和引導。
大學 服務型 教育 犯錯 引導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人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各種錯誤。錯誤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大有裨益,因為吃一塹能長一智。對于錯誤的態度,直接決定了一個人成長的軌跡和價值觀的養成。有人擁有知錯即改的良好習慣和品質,有人卻背負一錯再錯的毛病和隱患,這些其實都是與一個人對錯誤的認知及對于人生的追求息息相關。大學生剛剛成年,既有了一定的見識和思想,又存在人生閱歷欠缺的弱點,這個時候是最容易在思想和行為上出現偏差和錯誤的時期。
為規范對于大學生日常學習與生活中的管理,每一所高校都制定有非常詳細的紀律和制度。紀律的目的是教育指引,并非懲戒,因此對于違紀學生的處理原則定然是以教育為主,以制度懲罰為輔,只要不是非常大的事情或是原則性問題,若能達到教育目的,令其知錯能改,即達到管理初衷。因此,本著高校教育過程中人文關懷的管理理念和育人成長的服務精神,對于犯錯的學生往往盡量會在充分教育的基礎上給予其改過自新的機會并適當減輕或不予處罰。
對于高校服務型的管理理念,大學生們應該首先心懷感恩,千萬莫要覺得這些是理所應當。尤其是當自身違反了制度之時,師長的諄諄教誨,包括紀律上對自己的適當減輕和寬恕,其實都是學校在給予自己改過自新的機會,或者說得更加確切一點,是給你一個自我成長的機會。對于自身的錯誤,首先一定要自覺地去認識到位,不要因得到寬恕而忽略了自我的反思。我一直認為,大學猶如世外桃源一般,給予大學生們快速成長的庇護,但同時,似乎對于社會危機感的培養還有待于增強。
一名剛剛畢業的大學男生,信心滿滿地把自己的簡歷投遞到一家心儀的大型公司。該公司人事部經理對其簡歷內容十分滿意,于是約定了面試的時間。可是這名男生比約定時間遲到了5分鐘,這名經理因此而取消了他的面試資格。男孩子很生氣,問這位人事經理:我在學校里遲到10分鐘老師也只會批評我并給我改正機會,為什么你們這里我就遲到5分鐘居然就把我的資格剝奪?為什么你們這么不講人情?
這個故事是真實發生過的,而且絕不是個例,我甚至敢斷言像它這樣類似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許多的大學生身處校園之中,根本不了解社會的殘酷,只是在大學的美好愿景中度過。其實現在的大學管理真的太世外桃源化了,以至于學生們對于社會始終只是存在美好的印象,而缺乏具有危機感的遠見。一旦畢業,身處驚濤駭浪之中,便可能會一時措手不及,因為沒有很好的心理準備。關于這點,我本身是深有體會。真正到了畢業季的時候,那種感覺與之前全然不同。
高校之教育,主要目標不應是呵護而應該重磨礪,不在于幫扶而應該重指引。路不是扶著走出來的,應該是指明了道路讓其自己走。摔倒也無妨,爬起來繼續前進就是。學生之自律,主要目標不應是應付紀律而應該培養“慎獨”,不在于祈求回報而應該重內在提升。自律不是為了應付制度避免處罰,而是培養自身素養的不斷提高。因此高校學生要正視自身在成長過程中所犯的大小錯誤,切莫因為沒有被察覺或者沒有被嚴懲而就此原諒自己。因為你遲早有一天要走進社會,要承擔責任,現在抓緊時間改正,以免日后為養成的不良“習慣”買單。大學里的錯誤代價一般來說損失都不會大,都會有彌補的機會,可是社會里的錯,有時卻可能影響的就是未來整條人生之路。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