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平
淺析大創項目訓練存在的問題和引入教學的建議
陳 平
針對大學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現象,國家教育部決定在“十三五”期間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大創”項目的提出,一方面促進了高等院校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增強高校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大學生轉變就業思路,樹立創新創業觀念,從到社會上尋求工作崗位轉變為自主創造就業機會。
教育方式 就業思路 綜合能力 建議
從我國大學教育現狀分析,高等教育從教和學兩方面都沒有很好的擺脫傳統的教育和接受形式,教仍以知識傳輸為主,學仍以被動接受為主。如果教師的知識更新換代速度較慢,不能跟隨社會流行趨勢,不能適應市場需求,不可避免會導致學生進入社會不能快速適應工作,尤其是大學期間主動學習能力較弱或者行動力較弱的學生,在實習期應對工作壓力就會產生困難和打擊,從而使自信心減弱,實習效果差,更會影響后期延續性工作。
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訓練的構思和實施,旨在于給學生創新創業提供足夠的可能性,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勇氣,在實踐活動中經歷職業過程,找到優勢和不足,提高實踐能力,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和人生觀,積累更多實踐的經驗以及社會經驗,以健康的姿態進入社會,創造價值。
大創訓練項目在實施的過程中并不會一帆風順,可能會有各種狀況或問題出現。經過分析,實施“大創”項目可能存在的問題有:
(1)大學生自身缺乏創新創業意識。我國的教育都是偏重知識的傳播,缺少創新意識的培養以及創業技能的培訓。對于就業,大多數大學生把進入條件好、穩定性高的機關、企業作為就業首選,有的學生早早就有工于所謂的職場能力,而沒有把心思使用在提高自身能力上。也有一部分大學生雖然有創新創業的想法,但是沒有能力或機遇踏出第一步,很多好的思路連萌芽的機會都沒有。也有的學生對于創新創業認識淺薄,紙上談兵,不能夠預測到的可能的危機與壓力,在嘗試的過程中,一再失敗而找不到好的指導,于是打了退堂鼓。
(2)缺少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正確引導。除了政策和學校層面的支持,學生作為直接參與者,由于缺乏經驗,需要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在轉變的過程中,遇到思路和技術的問題,需要有及時和正確的指導和引導,才能讓學生在問題面前有勇氣面對而不是感覺孤軍奮戰。教師作為學生知識教授人,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而高等教育在能力的培養,實踐鍛煉方面較為薄弱,必需的實踐教學環節并沒有落到適合企業應用的實處,許多崗位不可或缺的職業能力并沒有得到鍛煉和培養,培養出來的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欠缺,難以具備創新創業的能力。
要想使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訓練能夠更好地推進,作為教育者方面,應當及時轉換教學思路,接納新的方針政策,結合實際教學,改變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大創”項目訓練的條件具體建議如下:
(1)作為教師方面,應當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尤其是跟市場銜接較緊密的專業,在原有基礎之上,更新知識內容和層面,及時充電,不能滯后于市場需求。同時教師應當積極參與到創新創業項目指導之中,切身感受和體驗創新創業過程,總結經驗和技巧,從而指導教學。
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方面,保存原有典型課程,同時根據專業性質和特色進行相關的創業訓練,如某一專業對創業的政策、法規、稅收、市場營銷、財務分析、戰略定位等各方面進行培訓,既有技術,又懂得相關知識,避免走彎路甚至走錯路。
(2)學校和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創新技能比賽,每年的各類比賽一般都具有時代性,通過賽事選拔人才,通過比賽,讓學生在賽事過程中激發創新思維,開拓學生的眼界,增長學生的見識,促進對新知識體系的求知欲,形成主動學習的動力,同時在比賽的失敗和成功之間,使大學生充分認識和發揮到自己的專長,對創新創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最容易取得事業的成功。現在很多技能型賽事往往是團隊的通力合作,在比賽過程中,通過團隊合作,可以是大學生適應團隊生活,構建出自己的人際網絡和社會網絡的能力,為后期創辦企業打下良好人際管理基礎。
(3)學校方面積極為大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加強創業基地建設,開拓校企合作項目,提供場地或一定的資金資助,鼓勵高校在校生或畢業生自主創業。如設立創新創業協會、創新創業學院等,在校園中開展創新創業相關工作,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各種創業就業的鍛煉。引進企業入校,吸引有意向的學生進入企業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經驗積累,深刻認識社會各行業的市場特征與市場前景,有助于學生理性選擇創新創業的目標,方案具有合理性、可行性。
總之,大學生創新創業是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大學生創業成功有利于社會資源合理配置,從而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的調整。因此,必須積極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創新創業,培養大學生的創業創新型能力,使之成為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作者單位:廣東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