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元利
關于新疆高職院校思政課與大學生社團互動路徑探討
屠元利
在高職院校中,大學生社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擔任著重要的作用。在職業教育中,思想政治課程的開設是完善德育教學的重要渠道。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難以滿足大學生的需求。本文以新疆高職院校思政課程和大學生社團之間的實施價值、互動模式進行探究,供大家借鑒參考。
新疆 高職院校 思政 大學生 社團 創新
顧名思義,大學生社團是學生自愿、自發建立的學生群體組織,它是在中國共青團的組織和領導下,按照相應的章程,建立非盈利性的學生群體組織。在學生社團和校園文化建設的關聯上,教育管理者需要充分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團的平衡指點,進一步增進高校學生組織的科學性。
在高職院校中,大學生社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擔任著重要的作用。學生社團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時代的發展中,黨和國家的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等人都曾是學生社團的重要成員。學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連接形式愈加密切。因此,在思政課程和大學生社團的相互交流上,也呈現出了重要的實施價值。在高職教育中,只有從根本上重視學生社團和思政課程之間的關系,才能實現理論和實踐之間相互的互動和融合。
在時代的發展中,新疆高職教育事業的發展起步時間較晚,但是卻呈現出了更加顯著的發展特點。職業教育事業也不斷精進。筆者認為,要想實現高職院校思政課與大學生社團之間的良好互動,建設品牌化的學生社團至關重要。教師需要幫助學生逐步提升職業院校中思想教育和社團之間的互動。運用不同的引導模式,促進新興社團的橫向發展。并且強化大學生社團組織成員的業務能力,讓他們能夠學會從社團活動的策劃、質量、品味上下足功夫,進一步實現職業教育的全面發展,最終達到校園文化建設和精品社團的雙向塑造。不斷通過分類教育、日常教育、重點教育等思政融入模式,使社團文化中的思想教育呈現最佳的成果。
(一)學生社團的管理措施不足
在職業教育中,大學生社團的構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契合點。但是,隨著職業教育事業的推進,職業學生日漸增多。廣大職業教育人員也產生了工作任務繁雜、思想教育淺薄的發展情況。這一情況導致高職院校的學生社團管理工作不足,自我管理能力不足。一方面,輔導員不愿意對學生社團投入大量的經歷,但是另一方面,學生社團也面臨著指導意識不足、師資力量薄弱等情況。使學生社團的建設管理工作遭遇發展瓶頸。
(二)思想政治融入力度較為分散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在社團中融入思想教育能夠進一步滿足學生的需求。但是從具體的實施力度上看,受職業教育學年的影響,學生社團的數量較為豐富,但是結構和形式都十分分散。新疆大很多職業學校社團組織在吸納成員、運轉模式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導致很多社團成員都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
(三)思政類大學生社團發展艱難
根據一項數據調查顯示,在大學生社團活動中,最受歡迎的是街舞社團、音樂社團和文學社團。在新疆高職院校大學生社團的發展模式中,也是如此。在很多職業院校中,學生往往更傾向于一些帶有娛樂性質的體育競技類社團、話劇表演類社團、音樂舞蹈社團等等。在這些社團中,思政社團因為模式、內容上的問題,所以在大學生心目中難以引起共鳴。
(一)深化思想理念的學習互動
首先,教師要積極轉變對高職院校思政課與大學生社團互動的教育觀念,加大對兩者的相互融合。
一方面,教師要重視在思政課上滲透優秀社團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說到底是對高職院校社團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價值引導。教師通過在思想教育中融入社團案例、增加思政課程和大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夠進一步實現思政類社團的良性發展。
另一方面,在社團活動的發展核心上,教師要促使學生堅定思想,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正確的思想教育根基。例如,廣大思政教師可以聯合校內乃至其他高校的社團組織,開展“中國夢思想交流報告大會”、“我來講述黨的故事”紅色系列教育活動,進一步規范社團運行的發展道路,使大學生無論參與思想政治課程還是社團文化活動,都能夠具備正確的發展導向,保證社團活動的先進性、創新性、開放性和協調性。
(二)實現形式多樣的興趣互動
新疆地區職業學院的社團形式相對分散,但是所包含的組織內容卻十分豐富。因此,教師要立足思想政治課程的教育深度,根據不同的社團文化,進行合理的分類和延伸。
例如,對于高校中常見的器樂類社團“吉他社”“民樂社”“古箏社”等活動,教師可以通過舉行“祝福祖國”“唱響中國夢”等專題專場音樂會的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將思政教學和音樂活動融為一體,在樂曲中弘揚傳統文化、在藝術中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推動社團文化組織的建設和發展。而對于“足球”“乒乓球”等體育類社團,教師要針對愛好體育學生的思想態度和興趣特長,嘗試借助于趣味運動會等活動,讓大學生領會到團結、互助、積極、拼搏的人生觀念和價值態度,將思想教育和社團活動加以完美融合。
(三)塑造創新發展的交流互動
為了使社團活動具備較高的品牌機制,教師要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進行改革和深化,并結合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加大對社團活動中思想教育理念的植入。
首先,教師要努力打破在職業院校中不同系別、院校、地域之間的發展禁錮。通過“跨系別聯誼會”“職業學院文化表演”等交流互動模式,在各個社團之間建立起默契的交流聯系,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逐步增進社團發展和職業院校之間的影響力。其次,在思政課程和社團活動的融合上,教師要秉承著開拓進取的精神,利用時下熱門的微信公共賬號、新浪微博互粉等數字化傳播手段,將政治課程中教授的知識和社團運行的文化結合在一起,用編輯美文、編制圖冊等形式,開展具有藝術性、思想性、服務性和娛樂性的交流互動。
綜上所述, 在職業教育中,大學生社團肩負著實現偉大民族復興、踐行中國主義夢想的責任,而思想政治課程的開設是完善德育教學的重要渠道。兩者相互融合、缺一不可。為此,廣大高職教育管理者要進一步強化思政課程和學生社團的互動融合,與時俱進、發展創新,塑造一個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模式,為高職院校思想教育和大學生社團教育事業的發展打好基礎。
[1]雷建民.我國高校學生社團類型、特征與功能[J].泰安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1,23(1).
[2]龍學敏.高校學生社團管理與人才綜合素質培養[J].高等農業教育,2001,(115):65.
[3]邱玲敏,程媛.高職院校精品學生社團特色化建設探析[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5).
[4]趙英.對高職院校學生社團的現狀分析及未來建設與管理的思[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
(作者單位: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生物工程學院)
屠元利(1980-),男,寧夏固原人,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生物工程學院,思政輔導員,講師,工程碩士,研究方向: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