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暢
“限免”不等于“限用”
——關于“限塑令”無效問題的法律經濟學分析
劉 暢
2007年頒布的“限塑令”明確規定:“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跋匏芰睢敝皇窍拗泼赓M使用塑料購物袋,而非限制塑料購物袋的使用,政府通過價格調控消費行為的行政規制手段顯然徒勞無用。下面我將運用“有限理性的經濟人”、“負外部性”、和“供求關系”等法律經濟學理論分析“限塑令”的無效問題,并依此提出我的意見。
限塑令 經濟人 負外部性
白色污染問題本質就是環境問題,關乎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我們倡導可持續就在于既滿足當前人們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的利益,但是由于人理性的有限性,在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抉擇中,難免會沉溺和滿足于當前的利益。
“經濟人”的概念最初由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斯密認為“自利性”是“經濟人”的本性,利己心是每個人從事社會活動的動機?,F代法律經濟學的集大成者波斯納繼承和發展了“經濟人”的假說,并將“經濟人”的假設引入法律領域,在他的法律經濟學理論中,將理性最大化其利益的人作為其研究的起點,并假設了在所有的場合中,行為人在一切可能的行為方案中都會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從而作出最大化其利益的選擇,也就是說在環境法律關系中,各主體都只是在努力實現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盡管如此,理性并不意味著行為主體不犯錯誤。人的理性除了受自身生理方面限制,還要受到知識水平、社會文化背景等的影響,這使得具有有限理性的人所追求的最大化利益在復雜的環境中得不到保證,難免會因為眼前利益而忽略長遠的利益。
白色污染是典型的個體成本外溢的負外部性問題,其個體收益大于社會收益,社會成本大于個體成本,具有負外部性的環境活動帶來的利益由行為者自己享用,而由此帶來的成本卻由社會部分甚至全部分擔。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這就要求政府必須進行積極的干預,通過行政規制以控制外部性。經濟學家提出將負外部性內在化的解決方法,消費者通過有償使用塑料購物袋不僅支付了塑料購物袋本身的制造成本,還需支付處理塑料購物袋的后續成本,但問題就在于,消費者所支付的成本相對于環境所擔負的成本無異于九牛一毛,況且這筆還算可觀的收入完全收入超市等間接銷售者的囊中,這種行政規制方法效果甚微。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執法力度不夠,一些違規行為很難受到制裁。
需求和供給的雙向互動形成整個交易市場。從塑料購物袋的供給方面來看,塑料購物袋制造行業生產工藝簡單,容易掌握和操作,投資成本低,不需要大型設備,其制作的原材料又便宜,這對于沒有技術、資金、知識的普通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致富之路。在銷售環節,雖然每個塑料購物袋購物袋的利潤很小,但是規模利潤非常可觀,由于重量很輕,運輸成本小,這都使得塑料購物袋的供應絲毫不因“限塑令”而減少。從塑料購物袋的需求方面來看,輕小,高效,成本低都是塑料購物袋的優點,與紙質購物袋和布質購物袋相比,因其便攜性和防水性而更受消費者的青睞;又因為其成本低,消費者愿意購買,并作為垃圾袋使用,在使用中并沒有減少塑料購物袋的數量??爝f行業迅速發展,快遞塑料包裝袋成為新的需求增長點,對此我國尚未頒布相互法規,這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
“限塑令”本身只是限制免提供塑料購物袋,并沒有限制使用塑料購物袋,當然也就沒有使塑料購物袋的使用量減少,這是“限塑令”無效的根本原因。對于白色污染等環境問題,無論是市場調控還是行政規制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其實,減少塑料購物袋的使用,改善和保護環境需要每個公民內心的自覺和并踐行,法律不是萬能的,關乎道德和素質的問題,自然法中所強調的社會規范才是主要支撐性力量。
因此,我認為,因對白色污染問題,最重要的是倡導和激發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在深知塑料購物袋對公民自身以及子孫后代的危害后,才能從日常生活中減少使用,減輕白色污染;其次要輔之以行政規制手段,從源頭上限制塑料購物袋的生產,鼓勵原有工廠轉型升級,積極開發綠色環保替代產品,對新型企業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再次,運用價格調控和稅收手段,提高塑料購物袋的價格,購買塑料購物袋的消費者除去要支付生產運輸等基礎成本,還有支付后續無污染處理的費用,同時要對超市等將塑料購物袋當做其銷售品附加產品的商家征收稅費,用于塑料購物袋的回收;最后,政府要出臺特別規定,加強對新興產業塑料制品使用的管制,特別是快遞服務業,要求其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科學合理統籌,提供塑料制品的利用率。以上限制塑料購物袋使用的措施,以思想教育為基礎,減少塑料購物袋使用為途徑,最終達到保護環境防治污染的目標。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Z].2007.
[2]張維迎.法律與社會規范——在“制度經濟學研討會”的講演[EB/oL].http://www.cssm.org.cn/view.php?id=2942,2004-05-17.
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