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晗
教育公平及其促進社會公平的思考
劉瑞晗
教育一直是人類社會的熱點研究話題。教育本質指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得到了學界的一致認可。而對教育功能卻有不同的看法和認知。本文從分析當前普遍的教育不平等問題出發,力圖找出教育功能之在教育達到相對公平時一定程度上能促進社會公平。
教育 教育公平 社會公平
不可否認,教育在人們保持希望與夢想等這些滋養人本身的東西方面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瑞典當代著名教育家托爾斯頓.胡森將教育公平分為三層含義:一是人人都能實現受教育權,這是教育公平的最基本要求,即教育起點的公平;二是為受教育者提供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即受教育過程的公平;三是受教育者教育成功機會和效果是相等或基本相等的,即教育結果公平。[1]從以上三個教育角度可以分析出當前普遍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現象主要表現為,首先,由于發展水平不同,不同地區的教育起點不公平。家庭經濟收入差距使得家長為學生投入的教育資金不同,家庭條件優渥的學生可以享受到優秀的師資條件,與家庭條件拮據的學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次,由于教育資源配置不同,不同地區的教育過程不公平。以我國為例,中西部教育教育資源包括師資條件和校舍條件等差距懸殊,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也存在教育不公平現象。最后,不同地區的教育結果不公平。各地之間經濟水平差距和教育資源配置差距使得不同的學生雖然同樣接受教育,但由于教育質量的優劣不一,最后的教育結果仍然不公平。
在探索教育公平問題的過程中,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對其做出了不同的解析。在實現教育公平的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的是人人“有學上”即教育機會均等和教育資源分配權利平等的教育起點公平問題;其次要解決的是人人都能“上好學”即受教育者都具有同樣的條件來獲取和利用教育資源的教育過程公平問題;最后需解決的是人人都“學得好”即受教育者在獲得同等的教育機會,利用同樣的教育資源后,獲得應有的教育成就的教育結果公平問題[2]。然而,在這個非烏托邦的社會里并不能達到以上所提到的絕對公平的理想狀態。先秦諸子儒墨道法四家,墨家、道家、法家都主張平等,而儒家堅持維護等級制度,認為人是有等級的,分為君子和小人。君子和小人先是階級的區別,后是等級的區別,再是品級的區別。但是孔子認為通過教育,各人能變得一樣,即為“有教無類”。易中天教授在促進教育公平高峰論壇上提到消除教育不公平的前提就是承認差距,教育模式不應該是“大一統”的。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所以首先,作為一個人基本要接受的教育應該是大體一致的。然后進一步的發展,應該是自由選擇。在承認差距的前提下使教育做到多元化、多樣化,為社會發展培養不同職業的人,最終達到相對意義上的教育公平。二八定律認為公司中20%的人擁有著80%的財富,80%的人擁有著20%的財富。其中這20%的人是公司里的精英人才,剩下的80%都是默默付出的平凡人。同樣,社會需要人才、智慧、創新和發展,但人才的需要應該是金字塔式的,分為總體性精英階層、知產階層、平民階層和需救濟階層。學校教育根據所分化的社會要求建立起各種專門的學校,學校會將不同的個人經過篩選后送到社會中的一定位置。在這種相對的教育公平的作用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公平。
道德公平的目標、理論、標準和方式是人格平等,趨向是理想多于現實。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是扶貧幫困、慈善仁愛的理論基礎,整個社會道德追求的主流對教育公平具有決定性作用。相對的教育公平通過影響人的公平思想觀念和提高人的能力,形成、體現、強化社會道德公平理念。
經濟公平的目標、理論、標準和方式是能力平等,結果是現實多于理想。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知識貧困就是一切貧困的根源。教育投資是最有效的、一本萬利的投資。這要求教育必須遵循經濟規律、價值規律,根據勞動能力和勞動成果分配教育資源。一旦滿足以上條件,教育公平能達到相對公平的狀態,反之,教育公平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經濟公平。
政治公平的目標、理論、標準和方式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特點,但其永恒主題都是平衡穩定與發展、平等與效率的關系,形成它們相互促進、提高公平水平的社會狀態。教育公平從現實看是具體教育管理問題,但從長遠來看是政治公平問題。如果不同群體和階層間或者不同地區之間的教育投資、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質量形成明顯差距,特別是使貧困人群子女的教育形成搞投資、低就業、低收入的結果,必然導致窮人更窮、富人更富的貧富懸殊的兩級分化,最終形成影響社會穩定的政治問題。加快以上教育公平問題的解決對政治公平有一定促進作用。
在大力倡導以教育公平來促進社會公平的過程中,必須對教育公平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教育公平是一種價值判斷而不是事實判斷。教育公平并不是使每個個體都達成同樣的教育結果,而是在承認差距的前提下找到相對公平的意義,最終促進社會公平的進程。
[1](瑞典)托爾斯頓.胡森.學校和社會政策的目標[A].張人杰.國外教育社會學基本文選[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1989:195.
[2]鄧銀城.教育公平與教育的社會分層流動功能[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2(3):1.
江蘇大學)
劉瑞晗(1993-),女,漢族,重慶人,碩士研究生,江蘇大學,研究方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