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 藝 譚 夢
大學院校思政工作中對少民同學抱團問題的研究
頓 藝 譚 夢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是普通高等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系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教育方針的重要落腳點,少民同學的思政工作,關系到民族地區發展,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但在許多大學校園中,部分少民同學有抱團封閉的現象,拒絕和更多的同學交流,這種現象是不利于少民同學發展的,也是不利于學校教育工作展開的,本文據少民同學的特點,結合自身的經驗,針對少民同學抱團現象提出了幾點建議,希冀有助于提升少民同學的發展,也促進校園的和諧和穩定。
大學 少民學生 抱團
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是斯大林區分不同民族的四個主要要素[1],大學校園中形成小團體少民同學,多數因為漢語水平較低,和周圍的漢族同學、老師交流受阻,但和同一個區域來的少民同學交流卻很容易,加之來自共同地域,又有長時間熏陶于共同的地域家鄉文化之下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質,所以一進到校園之中,自然而然很容易團聚到一起,許多學校一開學分寢室的時候就容易分到一起居住,在這種情況下,時間越久,越容易形成團體,而時這些小團體會隨著時間固化,與周圍更加格格不入,隨著時間又反過來更加封閉,于是就形成了小團體。
大學校園中學生人際交往中形成小團體很常見,女生尤其突出,但是少民學生形成的小團體有其自身持點,相較于一般同學因為生活觀念、家庭經濟背景、愛好而形成的小圈子,少民同學形成的圈子或是小團體,更有穩定性。一般的學生形成的小圈子,在長達數年的大學生活中會出現變化,或聚或散,組合拆分是常見的狀態,但是少民同學形成的圈子穩定性更高,可以長達數年維持下去,直到畢業,中間較少出現變化,一般來說,漢化程度越淺,越容易形成小團體,漢化程度越深,則沒有那么容易形成小團體,且牢固程度也低一些。
少民同學形成的社交圈子,依據其漢化的程度,越牢固、漢化程度越淺的小團體對于外部文化的適應性就越低,這些圈子內的少民同學更多時間沉浸在自己的較小范圍的精神世界內,對于流行文化興趣程度、關心程度都較低,反之漢化程度深的的少民同學,更容易和流行的文化進行交流,但總的來說,確實存在對于學校和社會上帶來的外部文化接受程度較低,對于內地的流行文化缺乏敏感性,主動性適應性不強的特點,這是許多大學校園中少民生的共同的特點。[2]
大學招生廣開門路,甚至在分數線上對于少民同學有相對較低的要求,是為了讓更多的少民同學進入大學一起學習,促進少民同學個人發展,但是近年來少民同學的畢業生畢業后,就業擇業選擇回到家鄉的仍然占大多數,選擇留在畢業學校城市發展的人數仍然是少部分,臨近畢業就業意向時,可以發現較多的少民同學都會選擇考自已家鄉的公務員或是事業單位,詢問選擇考家鄉公務員或事業單位的原因時,答案中共同的原因都是對于學校所在的城市沒有安全感,更愿意回到熟悉的家鄉。近年來雖然有一部分少民同學,尤其是漢化程度較深的少民同學愿意留在所在學校的城市發展,但是選擇回家鄉發展的少民同學仍然占大多數。
而處于大學校園的中國青年一代,實際上擁用對國家的共性認識,大多數有共同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有共同的身份認同感,但小團體的存在,影響到了少民同學和多數同學的交流,對于形成共同的國家、民族認同感可能產生負面作用。
少民同學的小團體,固然為少民同學帶來同鄉的親近之情,也部分消除了少民同學在異地校園中的孤獨感,但從長遠來說,對于少民同學自身的發展消極作用更深,例如和老師的交流少,則少民同學在校園中所學到的東西就少,就會影響到少民同學自身將來的發展,過于封閉的小團體也造成了部分少民同學視野相對狹窄,在課外學習的東西也較少,過少的交流,使有的少民同學的大學生涯仿佛只是在校園里住了四年,沒有根本提升,從長遠來看,對于少民同學發展是不利的。
少民同學形成小團體,最為直接的影響,就是加大了校園管理的難度,在分寢室、舉辦集體活動、和其他相關活動時,作為活動制定者,都要考慮到少民同學的要求。有這樣的現象,一個少民同學在某一活動中產生不愉快,或者需求沒有解決,不滿的情緒就會影響到這一個小團體,形成對立情緒,進而使事件擴大,所以這是校園管理工作中的一個難題,但又是避免不開的難題。
少民同學形成的小團體,對于貫徹實施“民等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共同繁榮”的大政方針也是有弊的,小團體對于校園之中不同民族同學的相互交流是有負面作用,對于少民同學接受知識文化也有負責作用,缺少交流,就會影響到“民族團結”,影響到少民同學的學業,就會影響到“民族共同繁榮”,而無法實現“民族團結、民族共同繁榮”則最最終會影響到“民族平等”,所以從宏觀層面來說,少民同學的小團體,是我們國家青年教育中應當扼止的部分。
從宏觀層面上說,最為得力的措施之一,就是加強少民同學的雙語教學,為交流打下更好的基礎,而現在國家已經在采取相關措施,“大力推進雙語教學,全面開設語文課程,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的權利,重視加強學前雙語教育,國家對雙語教學的師資培養培訓、教學研究、教材開發和出版給予支持”[3]。但見效卻是長期的事,期間推行力度、執行力度都需要更進一步加大。
對于大學校園中的少民同學日漸增多的情況,在師資崗位、行政崗位、和輔導員崗位都有必要必要提升少民教師的比例,特別是善于交流溝通的少民教師,現在許多院校已開始注重在輔導員崗位上少民教師的比例,事實證明少民輔導員和少民同學的溝通效果更好,少民同學也更愿意向同一民族的少民輔導員傾吐心聲。
少民同學的學生干部是溝通連接老師和少民同學的重要橋梁,從少民同學中挑選少民同學學生干部,可以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因為優秀的少民學生干部,會自發起到老師的作用,帶動一定范圍幾的少民同學自發向班集體靠攏,為學生管理節省不少的人力物力,起到事半功功倍的效果,而且從少民學生干部自身的發展來看,擔任學生干部的少民學生,會得到有效的鍛煉,在找工作和將來一系列發展時都會有較大受益,大多數的少民學生干部,個人發展都會得到提升。
任何文化都有其體系根源,都是一個整體,都包含著對于社會、他人認識,站在少民同學的角度,當了解他們的文化體系,了解他們共同心理素質之后,結合他們的成長過程,再用他們的視角去看待一些事物,很多行為就容易理解了,行多之前難以做到的工作,也更容易展開,如果抱著功利心態和文化優越感去接近少民同學,則不能達到相應的效果,很容易產生誤解。某些時候不是少民同學拒絕了漢族同學交朋友,而是漢族同學對于少民同學的文化和心理了解不夠或是不愿意花時間精力去了解,這樣自然會產生交流的障礙,也推動小團體小圈子的形成。
和少民同學相關的許多沖突事件都是由小事引起的,情況往往是許多學校老師、工作人員按一般同學要求對待少民同學,沒有注意到少民同學的特殊情況引起的,少民同學的要求必須格外的小心重視,將可能引發的事件提前化解。許多沖突來源往往是很小,或是門衛的眼神不夠友好,或是圖書管理員對待學生的口氣差異,或是打水排隊有人插隊,因為生活的小事件而產生誤解甚至是沖突,由口角上升至爭吵,由爭吵上升至打斗,再由打斗上升至群體事件,預防這一類事件,第一是禁忌有區分對待,第二是有耐心,不要因為一些事件過小而不重視。
少民同學的思政工作,要求小心翼翼,要付出更多,作為大學院校的輔導員,要時時銘記促進民族團結的使命,銘記教書育人,引人成材,引人向上的使命,在行動中將國家的宏觀方針具體的落實下去,這是一個民族院校輔導員的自我修養。
[1]斯大林.《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介紹[J].實事求是,1986(S1).
[2]常衛恒.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培養和民族團結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金田,2015(06).
[3]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改革和規劃綱要(2010-2020)[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2010-07-29/2017-06-18.
西南民族大學)
頓藝(1987-),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碩士生,西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譚夢(1990-),女,四川廣元人,碩士生,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院,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民族語言與民族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