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偉
新時期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及改革探索
林 偉
在新的發展時期,通過對職業教育未來發展發展形勢進行一定的預測,對于更好地促進職業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在分析新時期國家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背景,職業教育改革的主要發展趨勢基礎上,探索了供給側改革視域下的職業教育改革的具體路徑。
職業教育 發展趨勢 改革 路徑
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為各行各業輸送人才的重任,為產業運行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是技能型人才成長的搖籃,無論發展規模,還是專業結構,都要與產業發展相匹配。近年來,伴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推行,“優化產業結構、降低生產成本、實現消費升級”的理念深入人心,職業教育要加速發展步伐,為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提供服務,通過良性互動來實現共羸。
在未來的五到十年內,我國職業教育的教師數量將不斷增長,且向著精英化的方向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職業學校的教師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無論是在文化課或專業課的教學活動中,還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都要獨當一面。從現階段情況來看,師資隊伍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各種問題,要想達到或接近這一標準,面臨著諸多問題,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解決:
一是,提高職業教育的準入門檻,使現行的資格認證體系趨于完善,對于已經入伍的教師,要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活動提升他們的教學水平與科研能力。
二是,拓寬教師來源渠道,經濟的飛速發展使職業教師要具備更強的育人能力,不能一味沿襲傳統挑選教師的方式,要通過各種方式吸引優秀人才的目光,使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得以提升。
當經濟以驚人的速度發展,當國民素質不斷提升,教育國際化已是發展的必然趨勢,許多國家都意識到這一計劃的重要意義,職業教育的發展也要緊緊追隨國際步伐。怎樣采取最佳的教學策略,培養大批優秀國際化人才,這一問題引起了無數教育工作者的深思。自改革開放以來,外語已成為普通教育的重要課程之一,也成為職業教育體系的主流學科,這意味著職業教育也逐漸步入國際化發展軌道。歐盟委員明確規定,職業學生在校期間要掌握兩門或兩門以上外語,為日后工作的跨國交流打下堅實基礎。早在上世紀50年代,日本就率先提出了國際交流的設想,政府層面先從教育抓起,將外語水平視作評定職教學生學業成績的重要指標,不僅增設了外語課,還通過遠程教育提高學生外語水平,對出國交流的職教生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對其他國家的留學生表示歡迎。這充分表明,職業教育國際化已是大勢所趨,我國也要為此付出努力。
德國的職教事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其“雙元制”功不可沒,無論哪個專業的職教生,都要參加統一考試,考試的時間、內容、要求完全相同。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既要完成本專業學習,又要廣泛涉獵其他專業知識。德國的職教生在校期間,都會為順利取得畢業證、考試合格證、職業證書而付出巨大的努力。
職業教育的發展,將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職教學生將成為各行各業發展的主力軍,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承載著國家與民族的希望。因此,對職教生的考核一定會越來越嚴格,要不斷增加考核項目,擴大考核范圍,職教生在掌握好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其他學科的水平也要達到一定標準,以此來適應時代發展,為經濟的繁榮提供保障。
首先,受“互聯網+”的影響,教育資源日益豐富,使職業教育不再受到時間與空間限制,要充分發揮出信息技術的優勢,以大數據為契機,使“職業教育+線上線下”教育模式得以推廣。通過這種途徑,使有限的教育資源得以擴大,有形與無形資源并存,既可以使學生隨時隨地接受教育,也可以各個領域的從業人員接受職業教育,使線上教育與線下學習融為一體。其次,要優化專業設置,針對我國目前的人才培養情況,通過改革使之為經濟建設提供服務。在專業設置過程中,要盡量傾斜向實習環節,增強學生的操作技能,不斷完善實習制度,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職業標準,使職校畢業生能盡快融入工作崗位。在設置專業過程中,要圍繞“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協同發展等發展戰略,增強職業教育的實效性。再次,要創新機制,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活動,使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技術水平得以提升。為了切實增強師資水平,滿足現代職教生的發展需求,要加強教師信息化能力建設,“通過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使我國教育事業具有時代特征,與信息化發展保持一致。” 以此來促進職業學校師資水平,促進教師成長。
一是,職業教育要為地方發展提供服務,努力實現資源共享。政府在制定政策方針時,要向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傾斜,使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邁上新臺階。建立起幫扶長效機制,通過資源共享改善農村地區職業教育現狀,充分發揮地方優勢,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對市場發展進行預測,為政府制定戰略目標、發展規劃提供數據支撐。要發揮出職業學校的專業特長,組織志愿者服務隊伍,為企業提供幫助,通過服務“三農”,充分發揮出職業教育的作用,對新農村建設、加快城鎮化進程起到助推作用。
二是,面向企業、行業實施文化共享。職業教育要在文化實體與文化虛體間建立起密切聯系,與企業、行業達成文化共識,通過文化融合,將優秀的企業文化滲透到教育活動中,通過轉變教學理念,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以文化來引領職業教育的發展,以職業學校的育人精神具有文化內涵。
三是,面向國際,實現人才共享。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各個國家都意識到職業教育要邁向國際化軌道,要使職業教育具有中國特色,不斷擴大國際影響力。在這一過程中,要著眼于國際發展形式,鼓勵職業學校走出國門,為其提供更多的國際合作機會,不再受到傳統行業格局的束縛,以發展的目光審視職業教育發展,通過戰略性調整,努力培養“大工匠”人才,為國際化發展輸入不竭動力。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始終將德育教育置于首要位置上,將職業教育、技能培養、道德修養相融合,以此為前提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在職業教育改革道路上,要遵循多元、開放原則,實現教育資源共享。不能墨守成規,努力尋求突破,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人才儲備,最大可能地為社會提供服務。要充分把握經濟技術發展航向,了解地方產業發展情況,通過職業學校的轉型來構建起人才培養“立交橋”。
以發展的目光設置專業,實現與普通高校人才輸出的無縫對接。要做好市場調研,摸清企業、行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情況,不斷創新課程內容,最大化地滿足職業要求。加強校企合作,使教學與生產過程相掛鉤,大膽探求職業教育新路徑,增強職業教育的實效性,贏得社會各界的認可。此外,要增強職業教育的社區服務能力,以一所學校帶動一個社區,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提供保障,為學習型社會的構建添磚加瓦。
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未來發展規模和趨勢將影響中國教育現代化遠景目標的制定和實現。總之,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審時度勢的密切關注世界職業教育的發展態勢,關注各行業發展冬天,及時調整職業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實現職業教育在新時期更好的發展。
[1]蔣春洋.制度分析視角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2]范其偉.我國城市化進程中職業教育發展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4.
[3]劉建豪.我國職業觀的歷史嬗變及其對職業教育發展的影響[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16.
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林偉(1967-),男,漢族,山東煙臺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機電。